京剧文粹
 
 
 
 
 
 
 
 
 
 
李少春是怎样成“仙”的
国粹京剧   2016-07-14 09:27:32 作者:张景山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大小:[][][]

《红灯记》剧照 李少春、袁世海合演 

        时下不少青年演员和青年戏迷都追慕李少春先生的表演艺术,将其誉为技艺绝伦的“李神仙”。的确,少春先生的京剧演唱,允文允武,精湛卓绝。他文宗余叔岩,武宗杨小楼;老生戏、武生戏、红生戏、猴子戏等皆擅胜场,俱成典范。但在我看来,其惊人成就的取得,绝不是轻来易成;而是与其在坎坷的艺术道路上,执着地坚守择善而从、博览群书和摸索创新的三个“李氏原则”分不开。

        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艺名小达子,也是一位文武双全、名噪南北的表演艺术家。至今仍盛演不衰的《打金砖》,即是李桂春向汉剧老艺人学习并移植演红的。桂春先生对少春学艺管束甚严,即使在延请陈秀华为其传授余派声腔时,也常常菲薄余派唱法,坚命少春按自己的唱法改过来。而青年时代的李少春,即懂得不盲目地恪守父命,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在表演技法上择善而从。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在上演父亲看家戏《打金砖》时,在“绑子上殿”一场,将父亲唱的“江阳辙”,改成余派的“人辰辙”,使行腔愈发地委婉沉稳,更好地抒发出寡人刘秀对姚期父子的恻隐无奈之心。紧接着,在“太庙惊魂”一场,更是独运匠心,巧妙变化父亲只摔三个硬僵尸的雷同演法,艺高人胆大地把吊毛、抢背、倒扎虎三个高难翻跌,循序镶嵌在硬僵尸之前,惊心动魄,令人叹绝。

        少春先生喜好读书,是梨园界尽人皆知的事情。早在1938年,李少春在北京挑班,正式拜丁永利为师,系统学习了杨派武生艺术。在他的拜师筵席上,丁永利命他向翁偶虹先生行师叔之礼(丁与翁是口盟兄弟)。翁先生借还礼之机,勉励少春两个字:读书。

        从此,少春由热衷买书,到见缝插针地刻苦博览,渐渐地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他常常将书卷带到后台,在化妆、演唱的间隙,抓住分分秒秒地读上几页。并曾对演员同行说,我们台上唱的传统戏,都是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生活,只有从读书中去体会去把握,进而生发出台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襟怀风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李少春买书的高潮阶段。令翁先生震惊的是,一次他率团赴天津演出,竟从书肆藻玉堂,将一部《金瓶梅词话》搬到旅馆案头。望着翁先生诧异的神情,他款款而谈,认为这部书描写恶霸西门庆,透彻得使人发指。更进而谈到,他演的《艳阳楼》的高登、《英雄义》的史文恭,一为淫徒恶霸,一为反动帮凶,与西门庆同为一路货色;读书观照,对于刻画人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补充作用。

        纵观李少春一生所演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每一出戏都留下了他摸索创新的心血和成就。少春先生的摸索创新,对于老戏传统视若拱璧,汰粕存华,披沙留金;对于新戏表演勇于创造,履薄临深,缜密慎重。他曾在《水帘洞》一剧中,闯入龙宫时一跃而上地蹿登三张高桌,灵巧敏捷;这是他吸取了体育竞技撑杆跳的动作,稍加变化融通而成。他曾在《金钱豹》一剧中,几番大耍翻新的“叉花”;这是他从路边摆摊的江湖艺人的表演中,偷学而来的。他还曾在《智激美猴王》一剧中,别开生面地三跳罗圈椅;这是他从武花脸戏《通天犀》中的跳踉上椅,再往武丑表演上靠的结果。

        最值得一提的,李少春最后塑造的舞台人物,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拿到剧本,李少春对李玉和的表演基调,就定下了化用传统戏中武老生的风格姿态。他认为,用一般老生的表演手段,失之于文;用一般武生的表演手段,又失之于武。文武两方面的调剂与冲和,固然有传统武老生的范儿,但绝不能摹仿式地袭用武老生的表演;既不能演成《战太平》中的花云,也不能演成《定军山》中的黄忠。

        戏一开场,李玉和手提红灯从上场门登台,李少春就采用了武老生的脚步,腿抬得高,步迈得窄,一股坚韧内涵的英武之气直逼台下。在“赴宴斗鸠山”一场戏里,李玉和受刑之后再次登场,撑椅挺立,怒指鸠山的两晃摇,最初他化用了黄(月山)派戏《独木关》中,火头军“搀人”时的主人公薛礼的身段。试了几次,还觉得不够英挺,他又改用这出戏中薛礼上马,病体不支,以枪拄地两晃摇的身段。在唱工方面,李少春更是尊重传统,化用传统。他特别强调缩短过门或精简过门,尽量突出现代生活的音乐形象;并要注意唱与念的自然衔接,避免走入“话剧加唱”的窠臼。尤其是,那段脍炙人口的“临行喝妈一碗酒……”,在“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的“来”字上,用中州韵的四声发音,把阳平的“来”字音,唱成去声的“赖”字音,突显人物泪别母亲的依依不舍。别人追问李先生这一句唱腔的来源何在,他即兴哼唱了梅兰芳先生《凤还巢》中的“女儿言来听根源”一句;二“来”对照,韵味盎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