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正是他,创办了杭州唯一的京剧茶座
国粹京剧   2016-09-05 08:43:18 作者:马黎 来源:钱江日报 文字大小:[][][]

        宋宝罗赵麟童尚长荣这些大咖都是当时茶座的导师

  8月25日早上9点,杭州曙光新村一幢居民楼下,一拨一拨的人,有年长的,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缓步走上二楼,送别同一位老师。

  8月24日下午17点48分,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叶鸣兰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8月25日起,杭州殡仪馆告别厅设灵堂,接受亲朋好友吊唁,告别仪式定于8月27日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就全国京剧界而言,这似乎也不是一个“著名”的名字。但消息出来后,除了戏曲界的人,还有好几位并非京剧专业的朋友,包括杭州91.8著名的新闻评论员山下,都第一时间表示了悼念,他们称叶老师为“恩师”。

  叶先生80岁生日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麟童说:“我和鸣兰有50年的交情,我概括他为两个字——善交。”

  民国京剧科班出身

  叶鸣兰不是杭州人。1931年农历7月26日,他出生在南京下关,本名叶家香。7岁时,他随祖母去往天津姑妈家,此后便一直住在京津两地。

  这位姑妈大有来头,她是袁世凯的六夫人叶氏。叶氏喜欢听戏,袁家的十四表哥也经常提笼看戏,这自然成了叶家香开蒙教育第一课。

  可以说,叶鸣兰是最后一批民国京剧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

  1940年,经赵砚奎先生(张君秋先生的岳父)介绍,9岁的叶家香进入荣春社科班,开始了他的职业京剧演员的艺术生涯。

  荣春社是与富连成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齐名的京剧科班,由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创办。

  叶家香归“青衣”行,排在“喜”字里,艺名“叶喜琴”。

  为了培养叶喜琴,尚小云特地延请他的师父、内廷供奉孙怡云老先生(尚小云先生的艺名即从师父所起)传授《大保国》、《祭江》等京剧二黄戏。

  除了京剧,也学昆曲。当时,荣春社的昆曲老师是侯瑞春。侯老师是昆曲大家韩世昌、白云生的老师,叶喜琴随侯先生学《思凡》、《刺虎》及全本《金山寺》等。

  叶喜琴当时也经常配演一些小生戏,老师看演得不错,便让他改习小生。解放前,他回南京入“鸣声社”科班,以小生应工,科班名:叶鸣兰。

  解放后,他调往杭州京剧团,成为当家小生,直到剧团上世纪80年代解散,之后,转入杭州艺校,直至退休。

  创办杭州京剧茶座

  昨天,记者去到叶家,5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陈旧,拥挤。房间里坐了4个人,已经有点挪不开步了。

  20年前,叶家每天要塞满20多个人,唱戏的,吊嗓子的,谈天的,很是热闹。外孙女谢雯吉说,只要看到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爷爷就管说戏、管吃饭、管喝酒。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杭州交通91.8电台的评论员“山下”也是追随叶鸣兰时间最久的大弟子之一。他的本名叫钟强。

  钟强高中开始就喜欢京剧,大学毕业后,20岁的他去了当时杭州最大的票房(京剧爱好者演唱的场所)——浙江民声京剧社,叶鸣兰和妻子洪云艳刚好是指导老师。

  当时,老师给他一个任务,和另外两个票友搭档,排一出《二进宫》。他什么都不会,就跟洪老师学。

  那时候,杭州的票房其实蛮多的,但是,没有观众,都是封闭式的,而且比较小,一般四五人,或者十来人自己唱唱戏。而叶、洪两位老师一直想办一个茶座形式的票房,有乐队,有京剧爱好者,可唱,可听,来去自由。这样的形式,当时只有北京、上海有。

  1997年2月4日,杭州京剧茶座,在杭州工人文化宫歌舞厅,响起了第一声悠扬的京胡声。

  每周六下午1点半到4点半,只要是喜欢京剧的杭州人,都来了。

  而叶老师会把他朋友圈的大咖也都请来:宋宝罗、赵麟童、尚长荣、白玉艳,全是当时茶座的导师。“宋老每年来,都要给大家发压岁钱。”钟强说。

  “他办这个茶座,就是想把年轻人推出去,让年轻的京剧爱好者延续茶座的生命。”钟强说,叶老只要在杭州,就一定会到场。

  有一次,茶座里来了一个大学生,叫顾双龙,活动时,他只是随意唱了一段。叶老师看在眼里了。

  “唱得不错,你到家里头来,让洪老师给你教教戏。”这位顾同学,现在在杭州当律师,成了叶洪两人的关门弟子。

  这个京剧茶座现在还在,20年来,风雨无阻。如今,它依旧是杭州唯一的京剧茶座,每次活动至少有六七十个人参加。

  活动地点,从最初的工人文化宫,转到中河路的京晋大厦,后来大厦改造,现在转到了曙光路上的西湖区文化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