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余叔岩与梅兰芳的合作戏
国粹京剧   2011-09-26 10:46:49 作者:张焕彤 来源:《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 文字大小:[][][]

        1918年,余叔岩安全地度过了“仓口”,嗓音逐渐恢复,又在几次大义务戏和堂会戏中表现极佳,名声鹊起。此时,杨小楼的桐翊庄、孙菊仙的翊文社以及朱幼芬的翊群社等,纷纷邀他搭班唱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余叔岩每天在家里吊嗓、练把子、整理戏词、研究佩文韵府,培养实力等待着一鸣惊人的最好时机。余叔岩回首以往,从天津回到北京、前后十年光景,尝尽人间的酸甜苫辣。同时,也很幸运地受到了谭鑫培、吴连奎、姚增禄等老师的亲切教诲。更有杨小楼、陈德霖、钱金福、王长林几位先生的提携和帮助,心想:绝不能辜负师长和亲友们的殷切期望。

        同年秋,“春阳友会”的会长李经畲找到梅兰芳先生的挚友冯耿光研究余叔岩搭班的事,认为他长期闲居在家,终非了局,劝他搭班唱戏。余叔岩却表示:“只愿与兰弟挎刀!”请冯征求一下梅的意见。其实梅兰芳早就在堂会中看过余叔岩的戏,印象极好,很愿意同他合作。那时梅的内兄王毓楼正与姚佩兰组织“喜群社”,约梅在新明大戏院做开幕演出。梅兰芳提出加入叔岩,而其它人认为社内早有头牌老生王凤卿,另外戏码也不好派,增加戏份开支更是没有必要。梅却说:“我已经答应了叔岩,你们务必把这件事给办圆了!”大家看梅主意已定,只好照办,最后商量决定:戏码排在倒三,戏份是王凤卿的半数。当时梅的戏份是每场80元,王风卿40元,梅觉得20元似乎少了些。王毓楼和姚佩兰说,“叔岩还要带钱金福,王长林等陪他唱戏的配角,戏份都要另开,负担已经不轻了”。梅兰芳就托冯耿光转达这两个条件。大家以为叔岩未必肯屈就,哪知他一口答应,第三天便同介绍人冯、李二位一齐来到芦草园梅宅。李经畲说:“叔岩二次出山,希望梅老板多多照应,在戏码方面也请多帮忙。”梅说:“我和余三哥是老弟兄、老世交,他的事我必尽力而为,咱们先想几出对儿戏,这样就可以同我唱大轴了!” 

        在研究戏码时,首先要避开梅与王凤卿合演的戏。一则梅、王合作多年,不能换人。二则余叔岩以为嗓音并未完全恢复,如演成本大套的唱工戏,则相形见绌,反而不美。所以,余叔岩提出演《游龙戏凤》,梅兰芳立刻表示同意。于是叔岩便把他父亲余紫云的演出本拿来,再有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本子,又加上梆子腔的本子,以及《戏考》上的本子,足有四、五种之多。再请齐如山先生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该用的用,该删的删,另成了一个新本子。余、梅看后都很满意。接着就该排戏了,他们请来当年看过谭鑫培、余紫云演出的老先生陈子芳、陈彦衡、罗瘿公、李释勘等人来看排戏,为他们“摘毛”、“挑刺”。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1918年10月19日,余叔岩--梅兰芳合演的《游龙戏凤》终于在吉祥戏院上演了,梨园行及票界的诸多人士纷纷前往观摩,真可谓盛况空前。当时曾有人评论说:“余、梅的这出《戏凤》比谭鑫培和余紫云的此剧可说是‘青出于蓝'”。可见演出是相当成功的。后来,梅兰芳在他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关于此事有这样一段记录:

        “那天,我到后台看叔岩,他似乎有点紧张,手很凉。我说:‘三哥!沉住了气,这出戏,咱们下的功夫不少,大家都烂熟了,您可别嘀咕嗓子,几段[四平调],怎么都能对付过去了!'他说:‘听您的!'就没有再说别的话。我就回屋扮戏去了。

        “叔岩出场后,有碰头儿好,我在门帘边听他唱[四平调],觉得嗓音闷一点,似乎紧张的劲儿还没有完全松下来。等我出场,我们俩人对做了一段哑剧以后,他的紧张才过去。后面,他的嗓子也逐渐唱开了。台下的情绪也愈加热烈,圆满终场。卸装后,我们互道辛苦,叔岩头上顶着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面带笑容地对我说:‘今天的戏唱得痛快极了!跟您唱戏,不费劲,身段、盖口尺寸留得都合适,所以不觉着累!'”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余、梅双方对这次演出的效果也是极为满意的。后来,他们在堂会上又多次露演此剧,更必精彩。《戏凤》演出的成功,使余、梅觉得这种边排边演的方法很好,彼此都有兴趣,于是又用这种方法排演了《庆顶珠》、《教子》、《三击掌》等戏,反映也很强烈。此外,梅兰芳还主动为余叔岩配演了《珠帘寨》中的二皇娘,他们又同王凤卿合演了《战蒲关》(余饰演刘忠,梅饰演徐艳贞,王饰演王霸),在梨园界传为佳话。一年后,余叔岩认为总是寄人篱下,也不是长久之策,便脱离了“喜群社”,带着钱金福、王长林等人南下自组班社去了,自此结束了与梅兰芳的合作。虽然他们的合作不足两年,但却是他们在艺术的鼎盛时期。后来,余、梅又在义务戏中合演过《摘缨会》(余饰演楚庄主,梅饰演许姬,杨饰演唐蛟)。1931年10月余、梅二人在北京创办了“国剧协会”,曾出版《戏剧丛刊》、《国剧画报》等刊物,风行一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