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戏曲编剧得胸中有舞台
国粹京剧   2017-01-22 09:35:37 作者:刘 淼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纪念范钧宏诞辰100周年

  故事精巧风趣的《春草闯堂》、弘扬家国情怀的《杨门女将》、开老旦俊扮先河的《强项令》……数十年来,这些京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被不同的角儿不断搬上舞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久演不衰的精品皆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戏曲教育家范钧宏。

  范钧宏1916年生于北京,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是该院创始人之一、剧院艺术室(创作中心前身)最早的一批创作人员。他创作剧目30余出,合作改编传统剧目100余出;他学养深厚,为京剧理论研究著书立传;他人品高贵,师德高尚,为戏曲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剧作家,也最终倒在了他热爱的讲台上。

  2016年,是范钧宏诞辰100周年。日前,在国家京剧院召开的纪念范钧宏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范钧宏的家人、学生、合作者和专家学者畅谈追忆,总结和纪念他在戏曲创作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范。而这些发言,对当今的戏曲编剧而言,或许更有意义。

  戏曲编剧要先当戏迷

  “范先生的剧作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我不仅仅是看戏,而是要对照着范先生那些理论著作一遍遍研究。他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廖奔说,他是在范钧宏的剧作和戏曲理论沐浴下成长起来的。

  廖奔认为,范钧宏之所以能创作出一批响当当的作品,与当时的京剧“土壤”和他对京剧的熟悉密不可分。“范先生上世纪30年代开始看京剧,自己也曾粉墨登场,对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戏路非常熟悉,更有着一批实力不凡的合作者,这让他在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工作时如鱼得水。”

  上世纪80年代,剧作家张永和经常到范钧宏家请教,在他看来,范钧宏“一辈子没怎么享受过,心里只有戏”。“范老师的家啊,那是一个一进门就‘跳坑’的家,房子在一块低洼地里,里面一片昏暗。范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写出了那些巨作。他总跟我说,你要是当编剧,就得胸中有舞台。范先生太懂戏了,如果他不搞写作,没准就成角儿了。他痴迷马派,曾经下海唱戏,他可不是票戏,是挑班儿的演员,给他搭戏的花脸可是侯喜瑞。就因为他熟悉舞台,所以写出的戏没得挑。”

  “现在的戏曲剧本成功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剧心中没有舞台。”京剧名家李维康回忆,她主演范钧宏创作的《蝶恋花》时,深深被其中的唱词打动,每一次都是擦着眼泪排练、演出,“范老师懂戏、懂观众。他的剧本感动了我,我才能通过表演把这份感动传递给观众。现在不少剧本连创作者自己都感动不了,观众肯定也不会接受。”

  京剧名家刘长瑜也呼吁,希望戏曲编剧先当戏迷。

  戏曲剧本要为演员而作

  “那时候,戏曲编剧界有种偏见,觉得给演员写戏算不得编剧,充其量也就是个‘打本子的’。可范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不熟悉演员,人家不爱演,观众也不买账。”张永和回忆,范钧宏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因人设戏”,写剧本前先与演员沟通,“写《九江口》时,他就跟老海(袁世海)聊天,老海告诉他自己擅长哪些,范先生边听边记,然后都呈现在本子里,一点儿不糟践演员的东西。”

  一出移植、改编自莆仙戏的《春草闯堂》,刘长瑜演活了剧中的相府丫鬟春草,也铺就了她的成功之路,这也是编剧之一的范钧宏“因人设戏”的成果。“我这一辈子,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能够有一个适合我、发挥我特长、挖掘我潜能的剧本,真的太幸运了。不少演员,一辈子都等不到这样一个戏。后来我看了《春草闯堂》的莆仙戏,更觉得范先生高明。”

  “《杨门女将》捧出了原中国京剧院四团,捧出了我,更捧了老旦这个行当。”与刘长瑜一样受益于范钧宏“因人设戏”的,还有京剧名家王晶华。“我演范先生的戏最多,有《杨门女将》《佘太君抗婚》《强项令》《锦车使节》4出。《杨门女将》让老旦这个行当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强项令》开了老旦俊扮的先河,《佘太君抗婚》让老旦终于有了一段抒情的四平调。我一辈子都感谢范先生。”王晶华说。

  戏曲编剧要多看戏、多练笔

  除了进行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范钧宏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曲剧作家。当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的邹忆青面对无从下手的京剧创作惶恐不安,是范钧宏指引她真正走上了京剧编剧的道路。“范老师当时风华正茂,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不要怕,你要多看戏、多练笔,做到胸中有舞台,要把答卷交出来。’范老师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邹忆青说。

  自此之后,邹忆青果真勤看戏、多练笔,并很快交上了处女作《碾玉观音》,得到了范钧宏的肯定,并推荐她参加了戏曲编剧讲习班。“在讲习班上,我得到了莆仙戏《春草闯堂》,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交给了范老师。范老师马上拍板,并且让我写第一稿。我把剧本交给范老师后,他用了几天时间进行了修改,然后给我看。看到范老师改的剧本,我受到了很大触动,我意识到,改编也是创作,如果原著是一段锦,改编就应该是锦上添花。”

  后来,邹忆青陆续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剧本,让范钧宏非常欣慰。“范老师表扬我和戴英录,说:‘你们不是戏曲演员出身,你们也没有学过戏曲,但是你们写的剧本不是话剧加唱,也不是简单的程式的模仿,而是有人物、有个性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邹忆青说,直到如今,她的创作仍然严格遵循着老师的教导。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