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追忆著名京剧艺术家关肃霜
国粹京剧   2017-05-21 08:22:47 作者:王经 李悦春 来源:云南日报 文字大小:[][][]

        2017年3月6日,是关肃霜去世二十五周年的忌日。涛涛的滇池水,似乎正如泣如诉地倾诉着关肃霜来云南的种种经历,传颂着她顽强不息地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心灵呐喊。

        88年前,关肃霜诞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小小年纪就走南闯北,19岁便从长沙辗转广州来到了春城昆明,住在得胜桥附近盘龙江边一户环境宁静的庭院里。清晨,丝弦绕梁,剑影婆娑,关肃霜和师傅以及徒弟们在庭院里练功排戏,使一向平静的居家一时热闹起来,引得院子里的大人、小孩久久地站立在梧桐树下观看他们排戏,觉得是那样的新鲜。闲暇时,关肃霜约上家人和同伴们走出庭院,来到风景如画的盘龙江边,看着那两岸垂柳,盛开的鲜花,以及清澈见底的河水,关肃霜的心情是那样的舒坦和快乐。可以说,这里的小院和河水给了关肃霜灵气和养分。关肃霜曾经住过的那个庭院,现在已生活着其他人家,或者经过城市改造已然不复存在,但是关肃霜的邻里乡亲、追随者、仰慕者,以及戏迷、后人,仍在纪念关肃霜,歌颂她的平凡、高雅,超群的才华。

        关肃霜所演过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不计其数。她曾先后五次赴欧、亚20多个国家演出,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由关肃霜主演的《泗州城》、《打焦赞》荣获金质奖章;她主演的彩色戏曲片《铁弓缘》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艺术片奖;关肃霜去香港演出,又被报界称为“京剧怪杰”;在关肃霜去世前几天,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关肃霜宝刀不老,披挂上阵,率领90多名演员表演了大型武打戏《水漫金山》,赢得了满堂彩。在艺术节期间,关肃霜还连续演出了三场折子戏《雷峰塔》,一人表演白蛇、青儿两人,如今仍音貌犹存,历历在目。在关肃霜去世后不久,她生前演唱的京剧现代戏《黛诺》又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的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对于文武兼备、生旦俱佳、唱念做打皆见功底的关肃霜,同行都从心底钦佩:“你是一个多面手!”关肃霜戏路宽广,德艺双馨,在剧中常常忽文忽武,忽男忽女,一身功夫,得心应手;演花旦细腻娇憨,唱青衣珠圆玉润,扮小生英俊潇洒,饰武生更见惊人功夫,甚至还反串老生、花脸,常常轰动剧场,使举座皆惊。曹禺先生曾评说:“允文允武,男为李少春,女为关肃霜。”国内外戏剧界许多行家公认,关肃霜是继梅兰芳以后京剧旦行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杰出代表,她所创立的独具特色的全才型艺术风格和表演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多年来,关肃霜塑造了陈秀英、穆桂英、杨排风、白素贞、谢瑶环、黛诺等众多栩栩如生、富于魅力的古代和现代妇女的形象。其代表作《铁弓缘》集中体现了关肃霜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剧中关肃霜运用花旦、武旦、青衣、小生和武生等多种行当的艺术手段,把一个柔情似水却又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女英雄陈秀英演得活灵活现。那短衣短裤兜包罩身,长辫坠地、娇憨天真的少女情态是那样美妙如仙;转而乔装公子上路,英俊少年飘逸洒脱,惟妙惟肖;可是一旦扎靠持枪、驰骋疆场,俨然又是一个气宇轩昂、八面威风的大将。全剧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不少行家为之倾倒。这出戏关肃霜从16岁开始主演,到51岁把它拍成电影,前后锤炼了35年。其间,关肃霜和舞台导演合作,不断加工整理,剔出了一些庸俗的台词和闹包戏,突出了除暴安良、平反冤狱、共御外侮的主题,使一颗尘封的明珠大放异彩。

        关肃霜曾有幸多次见到周总理、陈毅、贺龙、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聆听他们的教诲。特别是周总理,在百忙中曾先后10多次接见关肃霜,与她讲人生、谈艺术、拉家常,了解关肃霜的学习与进步。关肃霜分外珍惜这一荣誉,牢记总理的教诲,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不断创新。平时,无论什么剧种,什么演员,她都看都学。她拜梅兰芳为师,学到了不少表演少女的精湛技艺,克服了刀马旦表演上的不足。向上海著名京剧演员张美娟学习“出手”后,青出于蓝胜于蓝,发展成为“靠旗出手”,即以护旗(靠旗)旗杆,代替手脚,把飞来的利刃打出去,难度增加很多,人称关派“一绝”。她看到宜昌市京剧团演出的《白门楼》改编得好,便借鉴加工融入自己演出的《吕布与貂蝉》中,她还向蒲剧学习一些技法,丰富和增强了《铁弓缘》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关肃霜一方面重视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她立足云南,坚持用京剧艺术表现少数民族的现代生活。对于京剧演现代戏,她始终是一位积极的探索者和倡导者,先后和同事们一起创作演出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娜蒂秀》等一批优秀的现代戏,使古老的京剧艺术在边疆生根开花,发芽结果。

        关肃霜在舞台艺术上是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台下却是个活生生、个性鲜明、极其朴实、善良的凡人。有时,她剪一头短发、穿一身布衣、一双布鞋,骑一辆自行车到处走,普通得就像工厂里的一名工人,难怪有人称她为“平民艺术家”。京剧院的同行曾亲眼看到,她把好几个省外徒弟接到家里管吃管住,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像她这样真心对待徒弟的师傅,世上找不出几个。当她高兴时,会把自己演出用的行头送给远在海外的徒弟留作纪念,就连她爱喝当年很时兴的雀巢咖啡、国外寄来的贴有外国邮票的信封、去国外演出时华侨友人赠送给她的派克钢笔,都慷慨大方地转赠给来她家做客的熟人,甚至她买回来喜欢用的筷子,也会拿出几双硬让客人带走,否则她就会生气。

        关肃霜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和云南省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但从不搞特殊,不计名利。在云南省京剧院就传颂着她“三不愿一不让”的佳话。她带团外出演出不愿意单独去乘飞机、坐软卧和住高级宾馆,而和同事们一起同行同住同吃。人家说:“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呀!”关肃霜回答:“一级演员又怎样?还不和你们一样是个人。”平时,她也不让同事称她为关派艺术家,一旦发现,她就对他们说:“我们不要妄自尊大,随随便便就封个什么派称个什么家。”在北影厂拍电影《铁弓缘》时,舞台上的许多程式要改动,她从不固执己见,始终与导演密切配合,提前完成了任务。以至北影厂党委书记汪洋深有感触地对剧组的同志说:“要请名演员改词儿,也几天不高兴,而关肃霜却像面人一样,被你们捏了好几个月。”

        关肃霜扎根云南几十年,长期深入边疆、农村、厂矿、部队体验生活,送戏上门,有时甚至卷起裤脚,光着脚丫,就在田边地头唱戏。她曾先后几次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工资下调,1956年入党后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0元交党费。家中儿女尚小,亲友生活困难,她上下左右挂牵从不吭声。每演一场戏,她和其他演员一样按国家标准领一次夜餐补助费,没有特殊的奖金和额外的报酬。一次,她到省外演出碰到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给她唱了一台堂戏,演完后老太太一定要送她一个内装102元钱的红包,临走时她硬是托人把红包退给了那位老太太。之后,又有几家剧团来找她,提出以她为主到外地演出,付给她丰厚的报酬,都一一被她回绝,并说:“我才不赚这个钱呢。”

        走进关肃霜的家,几件50年代的桌椅和表面贴着纸的木箱便是她的主要家具,没有装饰,地上不铺地毯,也没有时髦的摆设。初识她的人都惊诧地说:“如此简朴,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大艺术家的家。”后来她又分了一次新家,她要求子女不要添置什么高档家具,她说能用就行了,又把原来用惯了的旧家具搬了过去。

        “台上一秒钟,台下三年功”,是关肃霜的座右铭。她出生在满族梨园世家,父亲是有名气的京剧鼓师。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她从小酷爱京剧,14岁拜师学艺,刻苦练功,从严从难要求自己。三年学徒期间,她文唱武打,各种行当都学都练,17岁拜师时主演《狄青招亲》一炮而红。从此,挂头牌,挑大梁,她无所不能。但每演一场,她都要认真排练,从不马虎,以至几十年的粉墨生涯中,她依然如此。别人不解地问:“关老师,这些戏你都演了几十年了,为什么还练得这么认真?”她耐心地解释说:“尽管这些戏我都很熟,但不少观众是头一次看,我们要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

        1982年,她率团到上海演出,慕名赶来的观众冒着料峭的春寒,天天清早排长队购票。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她一个月的时间演了近30场,其中不少是文武兼备的大戏。一些同志劝她注意身体,她报以感激的一笑,随即却说:“我的生命已交给了京剧和观众,不到生命的尽头,我是不会放松自己的。”

        她终于累倒了。就在她去世前的几天,她的日程几乎是连轴转。她还有许多未竟的事业,她告诉我们,打算告别舞台,举办培训班,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年轻人,还打算轮流到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徒弟住地进一步作辅导和教学。唁电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香港,从美国、加拿大等国飞到云南省京剧院。一副“吃一人饭操百家心,管千家事慰万人情”挽联,悬挂在她七楼家中遗像的正上方。各地各界人士包括白发苍苍的老者、卖菜卖肉的营业员,环卫、运煤工人和农民,纷纷涌入她的灵堂前默哀,长跪不起。

        人们七嘴八舌哭诉着她生前的一件件往事:50年代她为一名生命垂危的同事献过300毫升鲜血;她与几名同事23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一对失去儿女的北京老人,直至他们去世;有一位同事的妻子难产,半夜找到她求助,她穿上衣服骑上自行车,就去找医生;她与同台演出的一名演员踢枪,一次不小心他把枪抛到了她的额头上,顿时扎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这位演员害怕极了,她却不介意,反而到这位演员家安慰他。但是,她的额头上却从此留下了一条细长的伤痕。

         ……

        弦板声声,鼓乐齐鸣,云南省京剧院景物依旧,一代名伶却杳然离去。如今,关肃霜的儿女们仍然是一般的干部,有的已退休,在生前她没有利用自己极高的声誉和众多的领导关系,为他们谋求一个舒适的工作或者一官半职,也没有为她自己留下值钱的东西。关肃霜的名字、风范,所演过的戏曲,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关肃霜所创立的关派京剧这座艺术丰碑永远屹立在云南人民心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