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马连良与天津
国粹京剧   2017-05-26 23:32:48 作者: 来源:天津北方网 文字大小:[][][]

马连良

  我的祖父马连良,字温如,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他是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其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祖父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1931年,祖父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祖父虽长居北京,但天津作为京剧的“大码头”,祖父经常来演出。和平区河北路的“疙瘩楼”便是他的故居。

马连良故居(今和平区河北路疙瘩楼)

  以前,马连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祖父去世的时候,我只有两岁多。童年里关于祖父的记忆并不美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为“黑五类”的后人,我走到哪里似乎都有人指指点点。于是,一颗敏感的少年心在悄悄画着问号:祖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家里几乎没有他留下的痕迹,而长辈们都对他闭口不言?

  1989年,我从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到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香港——这个祖父曾经留下过无数印记的城市,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时香港对马连良的认知和评价高度,比内地要高很多很多。通过一些事情,让我对祖父有了全新的认识。香港有位沈先生,办了一本全球发行的杂志,在华语文化圈内很有影响力。有个开音像店的福建籍老板,生意岌岌可危,不知道卖什么音像制品可以赚钱,找到沈先生求助。沈先生给他支招,告诉他,可以专门卖戏曲,而这老板对戏曲并不了解,于是沈先生说,我告诉你两个人的名字,只要卖他们的戏,保证能赚钱。老板大喜,急求这俩人的名字,沈先生慢悠悠地说,一个叫梅兰芳,另一个是马连良。后来,听从沈先生建议,他引进大量梅兰芳、马连良的戏曲音像制品,果然大卖大赚。就这样,两个京剧大师用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香港音像店。虽然看似笑谈,但对我却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

  正因为这件事,静静潜伏在我血液里的京剧基因,开始悄然萌动。随后,我有幸看到一直在库里封存着的、当年马连良在香港拍过的电影拷贝,第一次欣赏到了祖父精彩的表演。面对着电影里那个潇洒倜傥的形象,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就是我的祖父,那个曾经给我少年时代带来阴影的人,竟然是如此伟大的艺术家!祖父对我来说,是我血脉相连的亲人,也是风华绝代的京剧大角儿,而他卓绝的表演艺术对我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对故乡一种无法释怀的乡愁。

  我想,不论是作为后人,还是马派艺术的欣赏者,都应该为马连良做点什么,中国出这么一个艺术家很不容易,我只是想,这么好的艺术,不应该被忘却。我多年来致力于马连良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著有《我的祖父马连良》《马连良画传》《京剧大师马连良》等。我觉得,整理艺术资料和图书出版,就是对祖父最好的纪念。

 

2016年8月,马连良之孙马龙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作为京剧名角,马连良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选择剧目上还体现出爱国情怀。1925年,他24岁时,为支持五卅运动组织了义演。1938年,为激励国人同心抗击日寇侵略,祖父根据山西梆子《五红图》,改编为全本大戏《串龙珠》,剧中揭露异族侵略者的凶狠残暴,表现炎黄子孙的抗暴斗争,他饰徐达,唱、念、做、打兼备。该剧于1938年4月在北平首演,剧场效果强烈,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次日即遭日寇当局禁演。祖父义愤填膺,耿耿于怀。当时,适逢山西梆子名伶张玉玺和名旦李子健(即“小梅兰芳”李世芳之父)等进京演出传统名剧《灯棚换子》《换官杀驿》《檀帅困营》,李亦青先生建议将这三折戏改编成一出完整大戏,马先生和李亦青、吴幻荪、翁偶虹三位学者策划,由吴幻荪执笔,创作了以舍生取义和反抗异族侵略为主题的《春秋笔》。还演出了体现民族气节的《苏武牧羊》等戏。

  1936年金秋时节,天津中国大戏院建成。开幕典礼来宾两千多人,盛况空前。马连良代表中国大戏院致谢词。晚7点,戏开演,先由马富禄出演《跳财神》,继由马连良出演《跳加官》,最后是马连良、姜妙香、茹富蕙、刘连荣等主演的《群英会》和《借东风》。演出受到全场宾客的热烈欢迎,演毕多次谢幕。从此以后,马连良经常来津演出,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他来津,便住在“疙瘩楼”里。从那时起,到上世纪40年代中叶,马连良经常来津演出,还参加多次义演,传为佳话。

马龙口述 金彭育整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