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历史贡献
国粹京剧   2018-01-17 10:06:57 作者:尹汉宁 来源:学习时报 文字大小:[][][]

  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举办期间,我曾经讲过汉剧对京剧形成的贡献,京剧界的艺术家们都表示认同。徽班进京是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的那一年,作为一个独立剧种的京剧真正形成应该在之后的四五十年间,是在余三胜所带领的汉戏班子北上之后。

  汉剧在当年叫汉调,汉调艺人是跟随徽剧艺人搭班进京的,先是湖北崇阳人米应先担任徽班四大班台之一的春台班的班主,米病逝后,余三胜接任班主。余三胜先生是湖北罗田人,是京剧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徽班进京后,徽剧与此前在京占据主导地位的秦腔相融合,余三胜率领的汉调班子进京后,在徽班与秦腔融合的基础上,大量融入汉调因素,大胆创新,特别是在确定生角地位,在二簧和西皮双调并行,道白采取“湖广音”“中州韵”等方面,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余三胜本人是著名的末角艺术家,西皮来自汉调,也有专家说,徽剧中的二簧是先由北方传入湖北的襄阳,然后再传入安徽的。也有说法,二簧名字的来历是黄冈、黄陂地名的来历。“湖广音”就是湖北话、黄陂话;“中州韵”是元代确定的以北方发音为基础的标准音。余三胜先生的这些改革和贡献,当时在京城被誉为楚调新声风暴。此后,余三胜先生的后人也有生角和旦角,嫡孙余叔岩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老生余派。武昌人谭鑫培曾师从余三胜,对京剧特别是其中的老生艺术具有历史性贡献。谭家延绵七代,对京剧老生艺术的传承很执着。

  在肯定汉调对京剧形成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京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北方和南方的大量地方戏曲元素,博采众长,融合优化,终成一家,所以京剧是名副其实的国剧、国粹。

  中国的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舞台艺术形式,特别是包括京剧在内的一些大剧种,集“唱、念、做、打”于一体,重“行头”,讲“程式”,剧本讲究,唱腔讲究,道白讲究,形体动作讲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高雅艺术。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