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曾经的南派京剧超出你想象
国粹京剧   2019-04-24 09:58:52 作者:翁思再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大小:[][][]

    连台本戏如同演电视连续剧 灯光幻影还有西洋乐器伴奏

    曾经的南派京剧超出你想象

        在对于京剧流脉的表述中,南派或海派同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有着南方地域特色的京剧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在一般的语境中被称为“海派京剧”,可是在京剧史出版物里则称之为“南派京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京剧起源于徽班,因徽州商人办戏班而得名。与雅致的昆曲相比,它显得通俗而活泼多彩,因此昆曲被称为“雅部”,而徽班被列在“花部”。漫山遍野的“野花”传播得快,若干年后,清朝宫廷的观剧趣味也由昆班转向徽班。从乾隆皇帝的晚年开始,徽班被皇室请进北京城。在京城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尤其是经过皇室的严格要求,徽班逐渐趋向精致。那么在这个时期,另一部分没有进京的徽班在哪里呢?

        原来它们继续向各地辐射。我给大家找一些证据:

        明清时期,扬州以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优势,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戏曲市场非常发达,徽班云集。嘉庆初年,最早在京城享誉的“花部”演员魏长生,由于受到和珅案牵连而离开北京后,没有直接回故乡四川,而是先来到扬州。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此时距徽班初次进京相隔31年,梨园行的情况开始有些变化,早年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解散;1827年,道光皇帝下令裁减“南府”即宫廷戏班;1833年,又一个属于四大徽班的和春班也解散了。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失业的演员告别北京后没能都回原籍;其中有一部分随着里下河地区出去的演员回籍,使得这里徽班的队伍得到扩展而且水平大大提高。

        在咸丰年间到同治初年,也就是1851年到1864年间,太平天国的战火也燃烧在徽班活跃的江南等地,可是未曾波及江苏北部的里下河地区。徽班就向这个相对比较安定的地区流动,造成了又一次发展壮大的机会。里下河徽班的代表人物是王鸿寿,艺名三麻子,他于1850年出生在南通地区如东县的掘港场茶庵庙(按:一说籍贯安庆)。王鸿寿的父亲是个官员,办过戏班,因犯罪而遭满门抄斩,而王鸿寿一个人逃走,幸免于难。他逃到南京,加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办的戏班学艺。1864年,太平军失败,于是他来到里下河地区开始演出生涯,当时才14岁。

        在这个过程中,里下河徽班也纷纷外出巡演,其中有一些班子辗转到了上海。有记载说,当时在上海八仙桥一带的荒地上,出现了三个剧场,都是以竹篱围墙、搭起布幔而建起来的简易场子,演出者都是流浪江湖的徽班,很快获得上海市民的欢迎。后来王鸿寿等也来到上海,使得徽班的观赏性越来越强。相比之下,昆曲和山西班、广东班、绍兴班等就显得或者是古奥艰深,或者是舞台语言地方性太强,于是它们逐渐没落,被徽班所替代。

        上海人爱看徽班的信息很快传开,使北京的徽班闻风而动。此时徽班进京已经七八十年,在京城文化的浸染之下,他们的艺术获得进步,今非昔比,报纸上说“沪人初见,好评如潮”。有演出商为他们打造专演剧场,票价定得很高。这就造成了两类人看两种徽班:有钱的上层观众看北京来的徽班,中下层观众看从里下河来的徽班。1872年,在《申报》刊登的戏剧演出广告启事上,首次以“京戏”二字指称北京来的徽班,从此就逐渐把风格有所不同的两种徽班分开了。

        里下河徽班的标志性人物王鸿寿常用的唱腔里有老徽班里的“高拨子”和“吹腔”,这是“京班”里所没有的。王鸿寿还创造了介于老生和武生之间的“红生”行当,这个行当主要是演关公戏。关公出场前由马童先出来翻一串跟斗以为引领,出场时身后竖一面方形的“关”字大旗,这样的处理也是从王鸿寿开始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关公戏,都是王鸿寿所创的南(海)派演法。王鸿寿所创的南派剧目还有《徐策跑城》《扫松下书》《追韩信》《单刀会》《雪拥蓝关》等,他被称为南(海)派京剧的奠基人,形成与京朝派有所区别的真切、质朴、炽烈的风格。王鸿寿的弟子有周信芳、林树森、李吉来(小三麻子)、李洪春等。在王鸿寿的身后,南(海)派京剧的代表性流派是周信芳的麒派和盖叫天的盖派。论其特色,一言以蔽之:麒派是“文戏武唱”,盖派是“武戏文唱”。

        南(海)派京剧更多地受到新文化的影响,编演过许多时装新戏,它是京剧现代戏运动的前奏。连台本戏也是南(海)派的一大特色,它们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本一本地连续演出,花两三个日场或夜场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舞台装置方面,这些新戏与京朝派的“一桌二椅”不同,讲究机关布景和灯光幻影,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音乐和伴奏方面,南(海)派甚至尝试以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参与。

        在商业化的氛围下,南(海)派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不良倾向,经常发生那些为了赚眼球,赢取票房利润而不顾艺术的情况。比如单纯卖弄噱头,搞类似“脱衣舞”和模拟自杀“上吊”成吊死鬼的表演等。在武戏中,还出现追求高难技巧、惊险动作的倾向。有一出戏叫《空中打拳》,演员把长辫子挂在舞台顶部的铁钩上,蹦起来使得身体悬空,铁钩拴着长辫子,长辫子连着人体,像空中飞人那样悬空打转。与此同时,演员还伸出拳头来进行“拳术表演”。不幸,有一次演员失手,触柱而亡。于是舆论哗然,剧目停演,戏园子也倒闭了。

        这类负面的艺术后来被称作“恶性海派”,为海派艺术蒙羞。为避免瓜田李下,后来在正史的表述中,就对这一路由里下河徽班带来、在上海借鉴新文化而发育的京剧样式,不称为“海派京剧”,而称为“南派京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