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孙菊仙晚年怪癖
国粹京剧   2020-02-26 09:40:20 作者: 杨秀玲 来源: 天津日报 文字大小:[][][]

    孙菊仙晚年怪癖  

        孙菊仙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晚年以艺名“老乡亲”自居,深得京津沪等地观众的厚爱。

        孙菊仙自幼悟性高,喜好戏曲和武术。他初学余三胜,后学程长庚,再学张二奎,最终融合自身条件,形成独树一帜的京剧老生流派艺术──孙派。他正式进入梨园界之前,曾是票友出身,在天津金声茶园票戏《捉放曹》《三娘教子》《桑园寄子》等。由于军旅生涯不顺,后来他弃官到京,投奔到著名京剧老生程长庚门下学习京剧。行伍出身的他,嗓音洪亮,善于揣摩融汇各家之长,很快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红遍大江南北。

        虽为程长庚的高足,享名甚早,自成一家,但孙菊仙晚年却有一怪癖。自谓平生“三不主义”,即不留声、不照戏像、不传弟子。尤其是不留声不摄影,1922年3月27日《大公报》“梨园杂谈”刊载的一篇文章《孙菊仙之怪癖》写得明明白白。原来某公司约他灌录唱片,本来谈好灌制十二片,定价五千元。过后不久,孙不知因何故毁约。有一次,在何宅吃饭,酒过三巡,他乘兴演唱了《鱼肠剑》《朱砂痣》等戏的精彩唱段,调高响逸,洪细咸宜,未曾有过。有人向他提议“何不留声,以昭来者”。孙菊仙笑着说:“予誓不留声及摄影。彼摄影之事,人多谓损失精神。予欲多寿,故不摄。”孙菊仙不留声像,事出有因。据说他的一位朋友从德国回来,跟他说:“外国发明留声机,乃为人将死时留作遗嘱之用,是为死人说话也。”孙菊仙闻听此言,所以毁约,并发誓终生不留声,不摄影。

        虽说孙菊仙发誓不留声像,但当时市面上有大量署名“孙菊仙”的唱片。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孙菊仙不灌唱片”的说法值得质疑。他本人不仅灌录过唱片,而且是最早灌制唱片的京剧名伶之一。他灌录唱片时间大约在1904年至1910年,剧目大约有三十余出,但是不可否认当时也有赝品唱片混在其中。

        孙菊仙不敢承认灌制唱片是有原因的。当年,孙菊仙为内廷供奉演员,深得西太后赏识,与太监李莲英相交甚厚。庚子年(1900年)战乱,孙家被焚,他携子孙避乱上海。战乱平息后,西太后重召他承差,李莲英联系不上他,只好谎称“菊仙南行,客死于上海”。闻听此信,孙菊仙更不敢出头露面,直至西太后去世,才敢北上回京。在沪期间,孙已经灌制了唱片,怕被西太后知晓,定他和李莲英欺君之罪,别人问起,只能假称“赝品”。孙菊仙晚年听信传言,确实有不再灌制唱片之意,而他曾经否认灌过唱片,以及“赝品”之说,给后人留下太多的猜疑和考证。

        晚年的孙菊仙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天津。回津后,他始终关注家乡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他与当时主持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的著名教育家林墨青在草厂庵成立了京剧社团“鹤鸣社”。虽为京剧名家,孙菊仙却积极参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动,经常到票房清唱。此外,他还热衷天津的公益和慈善事业,年高德劭的他坚持参加募捐义演,他最后一次义演《李陵碑》,是在他90岁高龄,三个月后他病逝天津。虽是“老乡亲”,他与天津文化名人交往甚密,1920年适逢他的生日,天津著名教育家严范孙专门作诗庆贺。虽有不摄影之意,1926年,天津文庙修缮完毕,应严范孙、林墨青等人之邀,拜谒孔子后,一起在文庙合影留念。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