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漫说老成都的京剧舞台(一)
国粹京剧   2020-04-06 09:25:49 作者: 来源:成都市京剧研究院 文字大小:[][][]

    连载(一)漫说老成都的京剧舞台

        漫说老成都的京剧舞台-----摘自  《龙门阵》 

        前言:接触京剧10年有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越来越喜爱。与此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学京剧不仅学唱学演,还应了解她的形成以及发展、传播的历史。闲暇,读读这方面的东西,应说是充实自己的极好内容。

        成都的京剧界老前辈和老戏迷,写过很多有关“京剧在成都”的文章或专著,我摘录了其中的三篇辑成此册供朋友们阅读。我之所以辑录这些资料,是因为有人以为“京剧在四川没有群众基础”的误解太深,应该摆出事实以正视听。

         京剧入川,已经有一百多年,有过一段几番风雨、几度辉煌的历史。京剧音乐家、理论家陈彦衡老先生就是四川人,他是谭鑫培大师的密友,谭大师在演出剧目和唱腔设计方面时常得到他的帮助。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向他求教,受其指点或传授。无论从历史或现状看,京剧在成都、在全川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

        目前在成都京剧票房数十个,有上千的京剧票友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和听众,我生活在成都,必然对成都的京剧舞台更感兴趣,所以将《漫说老成都的京剧舞台》摘录下来,让朋友们分享。

        京剧为中国的“国粹”,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她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后世称之为 “四大徽班”进京。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

        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天津及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天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也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漫说老成都的京剧舞台         (一)

        推行京剧 “春熙”功不可没。京剧艺术在古老的成都,有过一段几番风雨、 几度辉煌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末,名角荟萃,异彩纷呈,好戏连台,赏心悦目。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培养了大批欣赏京剧的观众,还涌现出众多京剧“追星族”——票友。凡此种种,为这座历史名城的艺术园林增添了不少光彩。

        京剧,老成都人叫“京班”。其入川,估计最迟不过“庚子事变”后光绪二十几年间,被巴金誉为“成都的历史家”的李劼人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中,曾写到那时华兴正街悦来茶园上演京剧,剧目就有全武行《大溪皇庄》,和唱、做、舞俱佳的的《打棍出箱》等。当年这个剧种“曲高和寡”,主要是听不懂唱腔、念白,票价又昂贵,如堂座每票大洋五角;因此,除少数有钱、有闲又有点文化的中、上层人士之外,一般平头老百姓鲜有问津者。民国以来,陆续有几家闯荡江湖的“京班”莅蓉献艺,演技高超者不乏其人,然而看客稀少,加以没有固定场地,未能站住脚,“名花无主”,不得不悄然离去。与土生土长于四川,无论城乡的会馆、茶铺、万年台都随遇而安的川剧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京剧仍以它丰富多彩的剧目,优美动听的声腔艺术,扣人心弦的武把子(川剧少见),鲜艳夺目的蟒袍盔甲,给爱好者留下难忘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又一批京剧艺人成年累月垦荒、播种,京剧终于在成、渝两大城市生根开花,且影响遍及全川,特别是乐山、雅安、内江、万县、南充等地,为社会不同层次的观众喜闻乐见。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京剧逐渐在成都推广流行,这得力于经营“凤祥银楼”的老板俞风岗。俞于1928年筹建专门上演京剧的春熙大舞台。“春熙”位居春熙路南段与北段接合处,是不可多得的市中心“黄金口岸”;同日趋繁华已形成商业区的春熙路、东大街相依相傍,可谓锦上添花。它开业初期,先后邀请了名演员张耀廷、男旦月月红、须生卢树田、张彦堃、白玉昆等登台,各自在推出拿手好戏打响第一炮。随后,“海派”武生李顺来应聘搭班,以“真刀真枪”的武打戏《铁公鸡》(饰向荣),妙趣横生的《大侠欧阳德》(饰欧阳德)招徕观众。前者有漂亮的“趟马”和高难的舞大旗,后者有惊险的扎刺绝活儿,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老成都人喜欢看稀奇、看热闹,这类戏正好投其所好,一拍即合。从此,京剧在成都造成一定声势,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只是“春熙”当时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主要演员不固定,恰似“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致影响了上座率。

        1930年,蒋宝和率领红遍江南的“蒋家班”部分演员应聘来蓉,“春熙”的班底状况明显好转。“蒋家班”青年演员占多数,虽技艺参差不齐但演戏认真,阵容有:女须生蒋叔岩、蒋瑞亭,女武生蒋君玉,花衫蒋艳秋,武旦蒋阵风,男花脸蒋秀山等。同时又礼聘了“麒派”老生刘奎童,武生茹秀臣、高兰亭;坤旦白玉凤、梅艳芳、王蝶艳,女武生李鸿雁,丑角娄外楼、余小山等。上演的戏有连台本戏《华丽缘》,大幕戏《天雨花》、《红鬃烈马》和许多传统折子戏,也有“海派”戏如《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众多演员中以蒋叔岩较冒尖,《击鼓骂曹》(饰祢衡)、《打棍出箱》(饰范仲禹)、《打渔杀家》(饰肖恩)都是她的看家戏。可惜正唱红之际,却因“逃婚”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几年后,她用“严曦”这个名字重返舞台“客串”,陌生者以为是票友“下海”,知道的,觉得她风采不减当年而且愈加成熟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