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前后“三鼎甲” 湖北六占三
国粹京剧   2012-01-11 13:28:23 作者:李新龙 胡迎花 来源:湖北日报 文字大小:[][][]

  中国京剧发展史中,湖北人的璀璨身影无时不在。

  四大徽班进京,是中国戏曲发展重大转折、中国京剧诞生的一个历史记号。此时,汉戏名角米应先、王洪贵、李六等进京与徽班搭台演出,徽汉开始合流。及至史称“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横空出世,继之以“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到各路开山创派的名家大师纷纷登上顶峰,京剧终以国粹的姿态,在中国历史和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前后“三鼎甲”中,余三胜是罗田人,谭鑫培是江夏人,汪桂芬是汉川人,湖北人六占其三。

  余三胜等“汉派”先辈的身影闪烁至今,其子余紫云、孙余叔岩,汪桂芬亦是“汉派”京剧的代表人物。至谭鑫培,“汉派”再现高峰。

  谭鑫培是江夏人,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等名家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创造了京剧史上重要老生流派——谭派。

  京剧史家认为,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是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其后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由此可见,荆楚之对于京剧形成与成熟,在顶尖层面艺术家阵容上的重要贡献。

  汉调北上,催京剧唱腔的成熟

  徽剧进京后技艺超群,很快盖过北京舞台的重要主角秦腔。有些秦腔演员不得不进入徽班谋生,徽秦开始合作。徽秦合作使以唱二簧调为主的徽调,成为北京剧坛的主流。他们同时吸收了秦腔——西皮调的唱法。

  中国地方戏曲的类别特征,在艺术上最重要的区分就是唱腔和语言。京剧早年被人们称为“皮黄戏”,它的唱腔被称为“皮黄腔”。

  西皮腔旋律急骤,有阳刚之美,一般认为来自汉戏。西皮是汉调的主要唱腔,汉调即今汉剧前身,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簧调旋律沉静缓慢,有阴柔之美,一般认为是先由北方传到湖北的襄阳,然后才传到安徽,成为徽调的主要唱腔。也有说法,二簧名字的来历是黄冈、黄陂地名的来历。

  武汉承东启西,艺人云集,汉戏西皮调与二簧调都有特色。

  徽汉合流使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第二次交融,同时吸收昆曲等剧种之长,形成了更臻完美的皮黄板式——京剧声腔曲调。这种唱腔,既有汉徽皮黄的某些特色,又不完全同于原汉徽皮黄,史称“楚调新声”。“班曰徽班,调曰汉调”。出自荆楚大地的汉调对京剧唱腔的形成和成熟发挥了巨大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湖广音,京剧最基本的语言材料

  京剧的语言是湖广音和中州韵的结合,是史界和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

  湖北人听京剧,天生耳熟,这是因为京剧中有湖北语言基因。京剧韵白,以“湖广音”读“中州韵”为基础。“湖广音”指湖北的地方语言,“中州韵”以元代北方语言为标准,是元以来北方戏曲所遵循的声韵规范。

  湖北方言语言本身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可歌唱性。楚音音域宽阔,声调分明,语调跌宕起伏,节奏性强,朗朗上口。西皮、二簧的曲调句式中有许多大跳的音程,跳跃错落,旋律变化多姿。其曲调演唱的声线和湖北方言朗读的音线,非常协调。

  徽汉合流后,演员们开始以“中州韵”为标准演唱,同时吸收一些北京字音。入京的汉戏名角则一面采用“中州韵”,一面坚持沿用本色的“湖广音”。

  京剧成熟期中,湖广音经过伶界大王谭鑫培以“四海一人”的身份加以研究和身体力行演出传播,终于成为中国京剧最基本的材料语言,奠定了京剧厚实而富于艺术性的基础。

  老生入戏,开辟京剧的成长空间

  京剧初创之时,花、雅两部竞争激烈,它们剧目却大多以旦角戏为演出主体,各地戏班也大多以旦角演员为主,戏中多是儿女情长。

  此时一个重要的人物——余三胜出现了。他顺势大胆改革,徽剧舞台的主角开始发生变化,演男性角色的剧目增多,尤以老生为主的剧目最多。

  荆楚之地历来是兵家重地,有金戈铁马的英雄崇拜。汉调与之呼应也有着较多生行戏的积累。加之民族危亡,时代风雨飘摇,慷慨悲凉富于英雄气概的男角担纲的生行戏,经过汉调艺人的介入、推出,成为京剧中最为经典的基本剧目。

  小舞台变幻大社会。以老生为主角展开的戏剧,便于书写重大题材,拓开了戏剧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为京剧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这一合乎艺术规律的潮流,推动徽剧由以旦行为主快速演变为以生行为主,由此奠定了中国京剧200年的剧目创作、演出的基本取向。

  在京剧基本剧目的建设上,湖北人和汉调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