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杨宝森先生几则艺事
国粹京剧   2012-01-20 12:35:00 作者:杨元泳提供 刘洪儒记述 来源:《杨宝森纪念集》 文字大小:[][][]

杨洪秋 供稿

杨宝森苦练基本功

        “台上三秒钟,台下十年功”。杨宝森虽已唱红了,但他深感艺无止境,要精益求精。他每天早晚都要坚持练嗓,有时竟连续唱一两个钟头。由于他是功夫嗓,越唱调门越高。一般唱的段子总是先唱[二黄原板]《马鞍山》的“老眼昏花路难行”和《八大锤》的[原板]。有时唱了[原板],再唱[二黄慢板]如《洪羊洞》中的“叹杨家……”,然后再加几句[散板],如《七星灯》中诸葛亮的[慢板]“汉高皇创基业”一段。西皮也是先唱[原板]两三段,如《失街亭》中的“两国交锋……”,《奇冤报》中的“好一位赵大哥……”,再唱[西皮慢板]……。嗓子唱痛快了,调门长上去,一般在三个笛眼硬六字调的西皮,还有时达到软正官调。如唱《战太平》特别是唱其中那几个高音,真是唱得又宽又亮,声情并茂,功夫不负苦心人。杨宝森依靠苦练基本功,终于练出自己的一套唱腔和自己的风格。

《潘杨恨史》和《杨家将》的产生

        根据挑班形势的需要,单唱一些折子戏或对儿戏是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了。杨宝森先生勤学,好动脑筋,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一次他到北京鲜鱼口华乐戏院,正赶上富连成科班上演《潘杨恨史》。他进到剧场里,聚精会神地一直把《潘杨恨史》看完。别人都认为这戏没什么看头,他却看得很仔细。后来人们才知道,杨宝森先生是为了参考《潘杨恨史》的演法来搞自己的《杨家将》。他采取了移花接木手法,将两出硬折子戏《碰碑》、《清官册》穿插在一起,前边挂上《金沙滩》,后边加上《夜审潘洪》,使这出《杨家将》既有人物,又有完整的剧情,还有独特风格的唱腔。

        那时杨宝森与堂兄杨宝忠老哥儿俩在一块起早睡晚地研究《碰碑》中[反二黄]的唱腔。杨宝忠先生将小提琴的方法运用到京胡的演奏中来,他的双弓加快弓的拉法留传至今,许多拉《碰碑》的琴师拉到[反二黄]时大多师法杨宝忠的拉法。

一片心血灌艺苑

        杨宝森对《伍子胥》的戏是花费了许多心血的。1942年前后,他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和程砚秋先生合作,常演一些对儿戏,也有时程先生唱大轴戏,当时他尚不感到剧目缺少。可是以后他自己单独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挑班演出,就感到戏码少了。他就要琢磨如何丰富上演剧目。于是他开始研究全部《伍子胥》。《伍子胥》是一出重头的老生几个折子戏的组合。

        开始他演此剧是由《战樊城》至《刺王僚》为止,他还想添上《伍子胥》后面的开打。后因太累,他膀子又有病,《战樊城》有个枪下场,需要用一定气力和体力,感到负担过重,以后就不演《战樊城》了,也不再开打了。

        这出《伍子胥》他除了继承前辈的艺术外,他还苦心钻研几个“西皮二六”:《长亭会》见申包胥的一段二六,《文昭关》见皇甫纳的一段“二六”,《浣纱记》中见浣纱女一段“二六”,《鱼藏剑》中见姬光一段“二六”。他有研究的重点,像见浣纱女的“二六”“未曾开言我的心难过”和《鱼藏剑》中见姬光的“二六”“富贵穷通不由己”两段,杨宝森与杨宝忠就共同研究了好几个夜晚,人虽然因此变得消瘦了,但研究出了优美的唱腔,满足了观众的要求。这时他们是无限欣慰的。

杨宝忠与杨宝森共同研究《击鼓骂曹》的鼓套子

        杨宝忠与杨宝森兄弟二人常在家里研究京剧艺术,如他们弟兄曾共同研究《击鼓骂曹》的鼓套子。著名鼓师杭子和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杨家的鼓套子为什么出名?除了受过名人指教外,还下过一定的苦功夫。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天赋条件,就是杨家都是左手好。一般情况都是右手好,费很大力气来锻炼才能使左手跟上。所以说左手好,本身的两手腕力就能自然平均运用,就会得心应手,再加上功夫和名人指教,成就当然会更大。”

        杨宝忠、杨宝森共同汲取前辈们的经验,而他们弟兄二人的《击鼓骂曹》的鼓套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彼此又总是取长补短。如打第一通,由慢到快的中间过渡鼓点,杨宝森就由用单锤改用双锤的打法。原来的单点改为丝鞭加撮的打法。这就更加显得起伏跌宕、抑扬分明。第二通《夜深沉》曲牌在中间一段,杨宝忠的打法较呆板一些,就不如杨宝森的灵活,他前面采取抢在板前,后面过板加舔板的打法显得非常巧妙。第三通则更能显示腕力与功夫的结合。此三通鼓可伸可缩,这就要看功夫是否到家来决定了。

黄金有价艺无价

        40年代初期,有一位叫吴熹生的,他是富翁吴性栽的儿子。他酷爱杨派。熹生经常到杨宝森家去,每逢去都送许多礼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杨宝森先生的一片赤诚。他得到杨宝森的回答是以礼相待,热情备至,但在艺术上却一字不提。当熹生急切问艺时,杨先生就让其侄元泳给他说说《马鞍山》的[二黄原板]“老眼昏花”一段。

        事后,方知杨宝森的心意。他说:“艺术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有道是黄金有价艺无价,何况还有个学艺者本身的水平、程度和接受能力的问题呀。他热爱艺术的精神可嘉,可是还必须看看他是一时的激动,还是真的坚韧不拔,对此要有一定的考验。教艺不看对象,盲目授课,就等于不尊重艺术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