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论成都京剧研究院《陈毅回川》
国粹京剧   2021-02-20 10:30:35 作者:王淼 来源: 成都京剧研究院 文字大小:[][][]
现实题材出新意,英模题材新路子——略论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新编京剧《陈毅回川》 

        当英模题材占据戏剧舞台,以英模题材代替现实题材,以歌颂替代呈现现实的时候,观众不会再为从业者的私欲买单,缺乏良知的戏剧并不值得被怜惜和同情,没有了戏剧情怀的舞台终究要为自己的没落付出代价。

        雷同的套路和类似桥段出现在不同的舞台、不同的剧种,看到的是永远趋同的表达,当创意成为被模仿或复制的对象,谁该为我们时代的审美疲劳负责?

        无意去责怪一出为政绩或者响应号召而做出来的剧,更无意去为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的剧目辩驳,编导将以舞台呈现的方式将自己留给观众评判。

        当看到《陈毅回川》的剧名,一个大胆的构思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既定的套路,一个打破常规的出其不意,编剧会选择哪个?既定的套路安全而又便于操作,而后者却能让观众与编剧在对话中获得不同的剧场奇妙体验,但巨大的挑战性和危险性不言而喻。这是对能力的挑战,更是对胆识和魄力的挑战,考验的不仅仅是编导,更是一切利益相关者。

        就像某位老师所言,不得不佩服地方宣传部门的魄力和胆识,其思想开放性已走在国内前列。经济发达代表了物质的繁荣,那么思想的发达却无法从经济的繁荣里获得,相反,有时会呈反比例关系。

        《陈毅回川》不是一部大戏,无论是对主人公的展示无法与当下流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的展示、从生到死的展示相比肩,110分钟的体量更无法与当下动辄三个小时的剧同日而语。简单的故事,行云流水的叙述,明丽的唱腔,点到为止的智慧,都让该剧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箭双雕的设置

        英模题材的先天性决定了歌颂的不可避免,而大多数走进剧场的观众已经不会抱着受教育的态度,任何人都不愿将生活的压力在剧场里叠加,从而造成了在观念层面的错位,观众的期待不见得是舞台愿意呈现的。

        同样,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历史题材无法在舞台进行正面阐释,这也是当下戏剧创作困境的最主要源头之一。

        《陈毅回川》巧妙地将二者进行嫁接,编剧的奇思妙想令观者佩服。通过对陈老总的歌颂,呈现了右倾,大跃进,浮夸风,大锅饭,大炼钢铁等远离今天甚至已经模糊的历史事实。这个结构设置可谓一箭双雕,化弊为利。好的题材往往是双刃剑,使用得当,出彩出新,使用不当,一损俱损。

        《陈毅回川》的编剧分别是谭愫、曹顺成、谭昕,谭愫的川剧《山杠爷》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轰动一时,成为不可多得的精良之作。20年后,他又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难得的好戏《陈毅回川》。提起谭愫先生,川剧界无人不知,曾创作了《刘氏四娘》《王熙凤》等川剧剧本,甚至跨界从事影视剧创作,获得多个大奖。

        如果将《山杠爷》和《陈毅回川》放在一个层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谭愫先生在近30年的创作中坚持的反思性精神和问题意识,具有独特的戏剧美学意蕴。山杠爷和陈毅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事件也完全不同,然而,人物体现出的舞台意蕴却有着某种趋同。

        山杠爷是一位村支书,改革开放后,在封闭的山村里,他仍然保留着或者坚守着自己的老传统、老思想,仍然按照老山村千年不变的方式办事、处理问题,不慎酿成人命,最终自己锒铛入狱,旨在展示新旧两种思想在新时代下的冲突。我们无法在这个剧里寻找善与恶,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自己的准则,山杠爷的悲剧性便由此而来,虽是改编作品,但重新整合仍然是成功的关键之处。

        回到该剧,陈毅作为国家领导人,十大元帅之一,身居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要职,理应衣锦还乡,不料想却遇到了村中正在进行的“放卫星”,从小务农的陈老总暗暗觉得问题的严重性,而本地干部却拼政绩,虚报粮食产量,欺上瞒下,造成中央按照虚报的粮食产量进行征收,进一步引发了后边的悲剧。

        陈老总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二者的矛盾点,他如何去化解,他的观念和本地干部的观念大相径庭,而另一方面,在干部眼里,按照政策办事,放卫星,没有任何错。

画龙点睛的疯子

        假疯子胡世良可谓该剧最大的亮点,更是戏眼,让本来严肃的戏剧舞台变得活泛起来,更有戏可看。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背景下,某些话语通过“疯子”的口说出来,能取得比正常人更强烈的效果,不是“真话”胜似“真话”,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难能可贵,更见编剧的诚挚。

        在特殊的年代,为了让大家活下去,村支书胡世良“瞒产私分”,却因此获罪,成为右派,被开除党籍。为了能够把真实情况反馈给上级,只有装疯卖傻,忍辱负重,从之前的“右”一下子变成只说好话,天天唱赞歌的“左”,才躲过了批斗,捡回一条命,当在“卫星坡”遇到陈老总的时候,胡世良在试探,他不知道,陈老总偏向哪一边,他心里没有底。几番试探之后,参与了在卫星坡的一次党组织生活,他才放心了。

        陈老总来到师娘家里,一切如旧,甚至不如从前,铁锅、铁壶被大炼钢铁砸掉了,生活如旧,这个时候胡世良回来,才说清楚了缘由。无奈之下,胡世良继续装疯。

        扮演胡世良的是杨派青年演员崔伟杰,跨年龄饰演胡世良,入情入戏,巧妙地抓住了胡世良“形疯心未疯”的假疯子的特征,着重从戏曲程式和道白两个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营造了一种似疯未疯、时好时坏的疯癫状态。按照常理,这个角色一般由丑角演员承担,但崔伟杰的表演无可挑剔,清晰流利的道白完胜一些普通的丑角演员。

        胡世良的出现,引出了该剧的矛盾冲突点,也引出了他与主人公陈毅的旧事,从而引出了师娘这一角色,从而将人物角色串联起来。师娘一家的设置可谓以小见大,不仅仅是陈老总的亲人,更是事件的见证人。

        类似的角色在传统戏曲里比比皆是,如《马陵道》之孙膑,《国士桥》之豫让,这类人物的设置最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似真似假,假假真真。

戏中戏,京剧的地方韵味

        京剧作为皮黄腔的最重要的代表性剧种,曾流行于全国各个城市,自1990年代戏曲陷入低迷之后,各地京剧院团逐渐撤销合并,以四川为例,1949年之后曾经有10多家京剧院团,到目前只有成都市京剧研究院一家仍在正常运转。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属成都市市属院团,在四川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由于数十年持续不断对川剧的大力宣传,本土观众的戏曲欣赏习惯已经限于较为单一的川剧欣赏。加之政府对于川剧的支持力度远大于京剧,京剧在地方城市仍处于生存边缘。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院团。2015年,由《家》改编的京剧《落梅吟》曾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艺术节参演剧目。

        京剧要在地方蓬勃发展,需要结合地方欣赏习惯,融入地方元素,进行适度本土化改造和转换,此次富有川味的《陈毅回川》巧妙的加入了川剧《包公铡侄》,同样是缺粮受灾,清官与贪官,戏中戏,戏里戏外,难辨真假。

        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使得该剧增添了本土特色。

        魏积军虽是花脸,但在该剧里借用了一些老生的表演程式。在现代京剧里,花脸挂头牌并不多见,此次邀请从该院走出去的魏积军担纲主演,不仅透射出团队的眼光和睿智,更可见魏积军的故园情节。

        魏积军师从李长春等裘派名家,擅演《铡美案》《遇后打袍》《连环套》《锁五龙》等花脸戏。此次演出现代戏,特意做了假发,腹部加了腰围,力求人物形象传神逼真。

        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突出陈老总端庄、严肃、挺拔的人物形象,魏积军融入了京剧铜锤花脸的身架特点,注重雕塑感,给人一种伟岸、庄重的感觉。

        在唱腔上,几段花脸唱腔,酣畅淋漓,张弛有度,有张力,有力度。尤其是著名的《青松》“大雪压青松”谱成唱段,颇有革命现代性的风范。张茜是陈毅夫人,该剧中的女主,由青衣应工,苏媛媛扮演,演唱的《梅岭三章》,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大量借鉴了京剧现代戏既有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传统板式、唱腔的基础上,尊重当下人的欣赏习惯,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的旋律,听来悦耳动听。

        该剧中师娘的扮演者张莉的唱做也较出色,张莉是老旦演出,常演出《李逵探母》《赤桑镇》,表演规矩,嗓音浑厚有穿透力,当晚“见陈毅”一场戏,颇有《四郎探母-见儿》一出的意味。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贡爷已经长大了,成为了当初教书先生口中的“此子日后小可到贡爷,大不可限量”,朴素地传达出一位母亲对后代的美好期望。

        由于整个团队对于剧本理解的原因,以及京剧现代戏表演的传统,几位旦角的表演样板戏的痕迹过重,程式化过重,没有化为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过度倚重程式,显得有些生硬,与整体风格不搭,这需要主创团队将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表演严格区分开来,防止出现跳戏或者整台戏不和谐的局面出现。

关于现代戏的思考

        现代戏的表演在操作层面的难度大于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这是戏曲现代转化的重要命题之一。戏曲现代化不仅仅是题材的现代化,更是手法、表演程式、形式、唱腔的现代化,其主要任务在传统戏的基础上,探索出不同于传统剧的表达系统。可以说,现代戏的表达系统与传统戏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今天的现代戏的表达系统根植于传统,发源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之后,繁荣于1960年代,成熟于1970年代,在这样的传统下,我们有既定的程式和唱腔可以借鉴,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如何给现代戏融入新的元素,使之更趋完美,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无论从编剧、作曲还是导演层面来说,该剧都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剧,更是多年来不多见的好剧。相信在团队的不断打磨下,该剧一定可以成为现代京剧探索的重要之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大连京剧院《秦香莲》
看窦晓璇李宏图《玉簪记》​
青岛京剧《东方大港》两组主演
看现代京剧《长空烈焰》​
为风雷京剧团《舍命全交》叫好
路洁专场演出“艺路澜芳”
郭凡嘉汇报演出惊艳舞台​
《虹霓关》登台长安大戏院
观山西省京剧院梅派折子戏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