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青岛京剧演出场所永安大戏院
国粹京剧   2021-03-07 10:09:20 作者: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字大小:[][][]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名伶坤旦

        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京剧团成立后,永安大戏院就成了固定的京剧演出场所。经历了几年的沉浮后,永安大戏院终于又逐渐恢复起来。

        1948年,新新大戏院再次易主,改称“永安大戏院”恢复演出。在青岛市档案馆,半岛全媒体记者看到了青岛市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于1948年2月25日发布的这条呈文:“据本会会员柳宏林(永安大戏院经理)呈称窃查前新新大戏院经理王子美因营业亏累,无意进行。兹由各股东会议议决,另行改组增加股东,变更商号名称为永安大戏院,经理改由柳宏林兼理负责经营,一切业务系经全体股东同意,并无其他纠纷,除申请社会局换发营业登记照外,特请贵会即予分别备案等情。”一切手续等实际经营人章耕夫、刘祝三在债务账目税费等理清后转接。之后,增聘坤伶吴筱兰等,进行了票价调整。

        在青岛解放前后,永安大戏院曾经减低过票价:“自春节后市场物价平和,为优待顾客起见,自即日起将票价减低为楼票一律30元,边票为五十元,池票80元”(《光华日报》)。之后,“东山再起”。

        青岛市京剧团成立后,“领衔主演、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张少楼伉俪、著名梅派旦角张春秋、著名武生韩小楼、著名麒派传人董春伯等就在此演出了许多精彩剧目。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在他所熟悉的永安大戏院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最高票价(池前)2.8元,最低的码票为0.8元。这段时间,每天的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临开演时,剧院门前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真有万人空巷之势”,吕铭康先生称,1950年5月,程砚秋率团来此演出,同年起,尚小云也率团先后三次来此演出。1953年8月,马连良率实力雄厚的马连良剧团来此,演出《借东风》《十老安刘》《三娘教子》《苏武牧羊》《胭脂宝褶》等马派名剧。1957年盛夏,杨宝森带病率天津京剧团来此演出,离青不久便于1958年2月在北京病逝,年仅49岁。此外,还有许多京剧团都非常青睐永安大戏院。如1950年11月,陈啸秋(梅派旦角)和吴松岩(金派花脸)、郑万年(老旦)、刁吉良(奚派老生),就曾来此演出。

        就在公私合营之后,永安大戏院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整修,一楼两侧的“码票”席改建为观众休息室,二楼两侧作为走廊,长条座椅换为单人座椅,观众总容量虽然少了,为1600个座位,但比过去宽敞舒适了不少,舞台条件也大有改观,仍为大型剧场,并新建了演员宿舍楼,改变了主角住旅馆,“龙套”睡台板的局面。

悄然落幕

辉煌不再,旧址拆除

        多年来,名角先后进出于永安大戏院,将青岛市民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吸引过来,青岛的名气陡然再增。然而,最终,戏院的命运还是如一曲唱完的剧目,大幕徐徐落下。

        值得一提的是,吕铭康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离永安大戏院不远处的瀛洲旅社(曲阜路东首、天主教堂附近),同团的其他演员就都是按惯例住在戏院宿舍或附近的亚细亚旅馆。“据青岛一位热衷收藏的朋友张冠英给我带来了一本新亚大饭店1952年3月23日启用的旅客登记簿原件,使我大开眼界。青岛新亚大饭店当时位于四方路72号(潍县路口),也是经常接待来永安戏院演出的京剧名家。登记簿内有姓名、性别、职位、籍贯、文化程度、来因等,其中有:1952年5月16日,‘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41岁)率太平京剧团(亦称:太平京剧社)的主要演职员就在此下榻,还有其父、著名老生谭小培(71岁),著名花脸裘盛戎(38岁)及其夫人李玉英(31岁),著名老旦李多奎(45岁),‘后四小名旦’陈永玲(24岁)等等。还有‘四小名旦’张君秋(33岁)率京联京剧团于同年6月11日来青演戏,也在此住宿。从登记簿看,内中有张君秋的夫人吴励箴(32岁)、张君秋的母亲张淑清(57岁),还有琴师何顺信(29岁)和男性武旦冀韵兰(24岁)等等。来因都是:永安大戏院演戏,全是用毛笔工工整整填写,封面注明归安徽路派出所管辖”。

        1966年,永安大戏院一度改称为“延安剧院”,那时只能偶尔演一些“革命样板戏”,平时多为闲置。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恢复原名永安大戏院,老青岛一直叫它“大舞台”。改革开放后,许多戏曲名家也争相来此演戏。1981年5月,北京风雷京剧团来此连演9天,天天客满,有一票难求之势。1982年8月底,来自北京的相声名家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冯巩、刘伟等也来此举行相声晚会,在青岛引起了极大轰动。

        1994年,有着辉煌历史的老剧场大舞台——永安大戏院拆除,但它留下了青岛众多名角的足迹,至今未曾被忘记。

重出江湖

老字号的新生

        人民二路6号,永安大戏院的名字再次重生,这里曾经是青岛的四方大剧院。2020年进行了全新装修改造后,更名为永安大戏院。

        四方大剧院,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名为“黎明大戏院”,是以民间艺人的组织黎明京剧团为名临时建成的“大篷戏院”。后来,原址建成了砖木结构的剧场,仍叫黎明戏院。经历过大火,历经过沧桑,老黎明戏院被四方文化馆收回,拆掉篷顶后改成大众露天剧场。经过改建大修后,成立了四方剧场。上世纪60年代曾改称“井冈山剧场”,之后变更为“四方剧场”,2002年定名为“四方大剧院”。作为四方(今市北区)的文化中心,各类专业演出轮番上演,这里还放映电影,“剧场周围人头攒动,买不到电影票的人,三五成群地等着‘捡退票’,就是有多余或因有事不能来看电影的人把票让给(卖给)别人。那个年代,能幸运‘捡到热门电影退票’,会高兴地跟中奖般一样。后来,有了四方工人俱乐部,在四方看电影才又多了一个去处”。(《四方剧院,那些老青岛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上剧院看演出不再流行,剧院也逐渐冷清起来,永安大戏院退出历史舞台后,四方剧院也辉煌不再。

         直到2000年,进行了装修改造,2002年,青岛市京剧院与四方剧院合并,市京剧院全面管理四方剧院,才又逐渐热闹起来。四方剧院经过多次改建,成为一座宽敞舒适的中等规模的专业剧场。

        2020年,再次对剧场进行了全新装修改造,更名为永安大戏院,目前剧院已成为青岛市市北区设施最完善、演出效果最好的专业剧院。剧场可容纳740人的坐席。青岛市京剧院白洁副院长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永安大戏院可以说是青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老字号。延续永安大戏院的名称,是为了继续打造青岛品牌”。谈及如今的京剧市场,白洁副院长说,“目前青岛的戏曲演出市场正在从白发苍苍向年轻人过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戏迷的行列。尤其是今年有政府推出的惠民卡,让市民花小钱看大戏,对演出市场有很大的促进,也提升了青岛的夜生活。渐渐有不少人走进剧场,欣赏角的艺术。而且我们的京剧也走进了校园,普及京剧知识,所以也有很多小演员们加入我们”。由此可见,京剧未来可期。

        永安大戏院的旧址上,兴建起了一栋风格独特的建筑,它作为青岛市文化馆(原群众艺术馆),挑起了普及青岛文化演艺事业的重担。馆长陆玲女士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文化馆现在正承袭着艺术的传递任务,每年都会进行大量的艺术培训、公益演出和艺术交流,将原来是有钱人娱乐的场所,变成一个文化惠民的活动中心”。

        “永安大戏院”重现“江湖”,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原址不再,名字只能留在史册中;也有人认为作为青岛的演出品牌,名字应该保留下来。但是不管怎样,作为青岛演艺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永安大戏院的名字不应该被忘记。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