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旧时济南票友
国粹京剧   2012-02-05 13:42:10 作者: 来源:济南日报 文字大小:[][][]

  “票友”一词,历史甚久,相传源于清初之北京。当时,清朝鼎革伊始,恐人不服,便培养了一帮子“政治宣传员”,能说会唱,每人发给“龙票”一张,按月领薪水,派往京外各地,向村夫野老宣讲。当然都是替清廷说话,无非清得天下,是夺自“闯贼”李自成之手,非是夺明朝江山;新朝多么“仁政”,大家只要忠于皇上,就会安享太平,五谷丰登云云。每到一地,县太爷奉若上宾,高接远送,设场说书,任人来听,这伙人遂被呼为“票友”。至于“票房”则有两说,一是管理票友之机构称票房。康熙时,清政权已稳,票房渐渐解散。二是清道光时,八旗子弟享国日久,耽于逸乐,喜唱“子弟书”消遣,不少人精于诗词书画,爱写鼓词,新巧奇丽,若聚会演唱,须报内务府批准,发给执照,上写“发给××票房”,票房由此而得名。两说孰是孰非,今难以究明。

  京剧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西皮、二黄两个声腔系统已修炼成仙,龙章凤姿,很快替代了昆曲与梆子,风靡起来。清光绪时,名角辈出,趋于鼎盛。其艺术吸引了各地广大业余爱好者。他们自命“票友”,以示不与职业艺人为伍。盖旧时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标明“票友”可示清贵。

  济南自古以来戏曲繁盛,有“曲山艺海”之誉,民国以后,济南又成津浦中枢,商贾辐辏,戏院亦多,南北名角常莅临演出,因之爱看京剧者、信口皮黄自娱者不知凡几。自上世纪20年代初,迄50年代中期,30多年间,济南票房林立。银行、邮电、铁路、教育、纺纱等各界都有自己的票房。这且不包括社会上的大小票房。真是万紫千红,遍地开花。

  济南民间票房一般设在富户宅院,比较宽敞的闲屋里,摆一小八仙桌,桌前铺块地毯,四周有十几把椅子,屋角置一茶几,放着茶壶、茶碗。票友们按期相聚,五六人或八九人不等。凑在一起,拉起胡琴轮流清唱。唱完再切磋技艺,各抒己见,笑语盈盈,很是热闹,有时还带上锣鼓场面。春秋佳日,几个票房辄联袂演出,粉墨登场。三、四十年代,按察司街南首有一“大众剧场”,可容五百余人,乃由济南诸多名票合办。他们多在此演精彩的折子戏,如《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二进宫》、《南天门》、《二堂舍子》、《盗御马》、《问樵闹府》、《六月雪》、《乌盆记》等。名书家欧阳中石就在这里演过《坐宫》。大众剧场的戏好,票价低,观众爱看,票友也唱得兴会淋漓,大过戏瘾。

  济南较早的能彩排演出的票房当首推“济南国剧研究社”,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其前身为“余心乐”票房,这名字起的巧,显然是取宋程颢诗“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之意,余心乐有票友30余人,扩为国剧研究社后,票友增至60余人,“场面”(音乐)者占三分之一。凡历下素孚皮黄盛名者,无不罗列在内。社长朱星甫,副社长李效仙、冯念鲁,盐界富商刘小鸿负责督饬一切。票房设在县东巷刘小鸿的南院里,经费由社员分摊。票房热衷公益,每逢社会福利、救灾募捐都义演赞助,各展其艺。戏后决不额外有求,虽一饭之饱,亦不累人,如此清德,颇获盛誉,各界敬赠之匾联亦多。

  该社中名票有七八人,如陈叔为工老生,曾向余叔岩、夏山楼主问艺,能戏有《失空斩》、《桑园寄子》、《打侄上坟》等,唱腔韵味醇厚,中规中矩,听之如饮陈醪。刘小鸿工丑,《审头刺汤》中饰汤勤最拿手,念白清脆,酸腐儒气中带着阴毒,神灵活现。花脸党叙五嗓音清亮,《审李七》一句西皮导板:“太爷堂上有鬼神”唱得气势酣畅,声震屋瓦。男旦丁小雯拜黄桂秋为师(30年代中期,黄曾在济南商埠中华戏院长期演出),所演《玉堂春》名重一时。李叔明,自号爱梨馆主,工老生,其《坐楼杀惜》脍炙人口。50年代末,李先生已年近花甲,有一次我在他家,偶听他念《一捧雪》念白,吐字瓷实,气口恰切,足见功夫。

  名票傅石如,更是声名远播。他行三,人称“傅三爷”,家住南关后营坊,其先人为盐业巨商,家道殷实。父早亡,他是独子,酷嗜京剧,一身多艺,能唱红净、架子花脸,又擅老生。曾向名角瑞德宝学红生,能演《白马坡·斩颜良》独树一帜。唱《桑园会》则行腔清醇。又与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交厚,荀来济南演出,都下榻他家,共研艺事,情同手足。亲朋中每有喜庆日子办堂会戏,总请他演唱。不仅这样,为过戏瘾,他还去戏班票戏,在旧社会,票友去戏班唱戏,不仅没有报酬,还得给“赏钱”,班底越好,“份儿”越大,甚至连前台的司鼓、琴师、检场,后台的“包头”(即化装)、“箱倌”、“傕场”也得给钱。只有这样才能“包”好戏,让你唱得舒坦、过瘾。傅三爷置的行头更是讲究,相传,《失空斩》里诸葛亮手中的那把鹅翎扇就值十几两银子。票房里他有两位儿女亲家,一是陈华卿,唱老生,一是刘小鸿,唱丑。三人常合演《法门寺》,傅扮刘瑾,陈扮赵廉,刘扮贾桂,插科打诨,谐趣横生,令人叫好。

  傅三爷偌大一份家业,在他手里没20年,三下五除二,银子大把花在玩票上,钱花光了,他的玩意也达到“火候”了,后来,生活窘迫,只好把行头送进当铺,若有人请他唱戏,先得替他赎出行头。济南人爱摆谱,为了表示能和士绅人家有来往,请他唱戏的不少。戏后,他再把行头当了,反反复复,名为“玩票”,实则有了变相报酬,后来贫病而死。

  社长朱星甫也是个“角色”,为盐业巨商,与傅三爷可称“半斤八两”,异曲同工。他太耽迷京剧了,竟不顾亲戚讪笑,朋友规劝,花1万现洋娶了坤旦张妙雯,可谓“夫唱妻随”心花怒放。为崇拜京剧艺术,能冲破世俗忌惮,真有勇气!然而,时光老去,春梦一场,终潦倒风尘。

  迨40年代,票界又涌现了许多俊才,如老生朋菊庵、杜啸先,男旦张薇青,小生程禹声等。名票毛菊荪,其祖父毛鸿宾,为清道光进士,官至两广总督,父毛承霖,清光绪举人,民国后,又是济南有声望的耆绅之一。毛菊荪出身名门,平生嗜爱京剧,多请名家指点,唱花脸兼丑角,又拉得一手好胡琴,能戏不少。40年代末,生计窘迫,只得下海糊口。后因病辍演。1954年位于麟趾巷口的“大同戏院”开台,场面红火,这是个席棚连椅的简陋园子,竟请来了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出演一期,这样的名角屈尊莅临,全是凭盟弟毛菊荪的面子。从中也可见名伶与票友的关系。

  京剧的唱腔、做派、武打、音韵、器乐、行当、行头等,无不缜密完美,传统程式既严格又美妙。不独大众喜爱,也为文人雅士欣赏。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千万戏迷去探骊得珠。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