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从北京迁来的新疆京剧团
国粹京剧   2012-02-12 11:14:07 作者:刘俊佑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文字大小:[][][]

上世纪60年代,新疆京剧团在新疆人民剧场演出时的剧照。(资料图片)杰克 供图

        说起锡伯族的“西迁节”,很多人可能多多少少了解那段历史,其实,梳理新疆京剧团发展的历程,也有一段类似“西迁节”的悲壮举动,只不过新疆京剧团是从首都北京迁来新疆的,是为心中美好的京剧表演事业来到新疆的。经过50年的风雨洗礼后,至今,那些西迁的艺术家们的脚印还在吗?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往事呢?

  12月中旬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我来到了新疆京剧团现在的办公地点,乌市民主路65号一幢居民楼内,从外观看上去,这幢楼房已经有些年头了,周围也没有明显的标志,我正疑惑着该进哪一个单元时,新疆京剧团负责人王锋出来给领了路。我们爬上5楼,这是一间50多平方米的居民住房,简易的办公桌、文件柜、两台电脑、一排沙发,加上几位工作人员,就这些了。我心里暗想,这样简陋的环境与50年前他们刚来新疆时有什么两样呢?这50年中,难道京剧团没有一点发展吗?很快,我的疑惑解开了,随着新疆京剧团办公室副主任赵灵奎的介绍,慢慢走进了新疆京剧团50年风雨兼程的岁月。

  时光倒回到1960年秋天。当时,全国文艺工作者正处在一个迎来大繁荣的历史时期,为了相互支援兄弟省(自治区)的文化艺术力量,满足当地广大工农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北京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过全面安排,根据当时艺术表演团体的情况,他们决定抽调六个剧团支援辽宁、黑龙江、吉林、广西、新疆和西藏六个兄弟省和自治区。那年10月,恰好自治区领导包尔汉、赛福鼎受邀在北京观看了一场由北京宣武区新兴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的前身)的演出,他们看完后很受震撼,整场演出中,新兴京剧团不光演员阵容整齐,舞台灯光布景也非常新颖夺目,这些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就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商量,想把新兴京剧团整体调到新疆,成立新疆京剧团。经过一番协商,很快,他们的这一想法如愿以偿。

  1960年11月20日,新兴京剧团全团演职人员一百三十多人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北京四合院,携妻带子300余人浩浩荡荡一路西行,经过一个多礼拜的长途颠簸后,终于抵达乌鲁木齐,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新疆各界引起了轰动。

  赵灵奎就是那一时期随家人来新疆的一员,当时,他正在新兴京剧团当学员,印象中的新兴京剧团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原庆乐剧场附近,以演出连台本戏并配有机关布景而享誉首都戏曲舞台,老百姓称“南(上海)有新华,北(北京)有新兴”,是当时很有名的两大彩头班之一。接到通知,赵灵奎就随着父母一家八口人立刻和其他演员出发了。他们来到新疆后,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演职人员们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加班加点地组织排演剧目,没多久,就在新疆人民剧场演出了大型神话故事剧《劈华山》,这也是他们到新疆后的第一场演出,多彩的灯光变幻和奇异的机关布景,使新疆各族观众耳目一新。

  1961年1月1日是新疆京剧团正式成立的喜庆日子,当时庆典大会在原天山大厦隆重举行,自治区党政军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的主要领导都出席了此次庆典活动,从那时起,新疆京剧团掀开了一心为新疆各族群众奉献艺术节目的新篇章。

  那一段时间里,演职人员们常常忘我地排练节目,现代剧《新儿女英雄传》、《61个阶级弟兄》、《白毛女》、《六号门》、《桥隆飙》,传统戏《西游记》、《樊梨花》和连台本戏《封神榜》等都深受票友们的喜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三年。1963年8月,在新疆京剧团主要负责人刘文魁、王永昌、陈永坚、杨文英等人的带领下,剧团开始尝试着加入了一些新疆特色的内容,经过一番创新,当新疆京剧团的演职人员们带着具有浓郁新疆民族风情的历史题材剧目《西琳与帕尔哈特》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时,几乎震撼了整个北京城,这场汇报演出历时一个多月,引起了首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新疆京剧团也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

  据赵灵奎回忆,1966年到1980年间,应该说是新疆京剧团发展的一个平稳期,像《红灯记》、《党的女儿》等优秀剧目,几乎是只要有戏演,就少不了票友们的捧场,这样的日子也其乐融融,演员高兴,票友也高兴,因为那段时期,老百姓家几乎没有电视机,生产工作以外的生活也比较单调,人们忙了一天后,就直奔剧院看戏。

  1970年,自治区文化厅考虑到新疆京剧团的人才培养问题,将一批京剧科班毕业生调入新疆京剧团,极大地充实了剧团的演出阵容,为新疆的京剧表演事业补充了新鲜血液。那一段时间,剧团先后排演了《八一风暴》等几个样板戏,为丰富当时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

  时间到了1980年,为进一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京剧,繁荣发展边疆文艺事业,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将兵团京剧团与该剧团合并,名称还叫新疆京剧团,直接隶属于自治区文化厅。那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剧团也投身到了积极的创作和排练中,陆续排练了 《三请樊梨花》、 《佘赛花》、《三打祝家庄》、 《诗文会》、 《十八罗汉战大鹏》、 《火凤凰》、 《赵氏孤儿》、《龙凤呈祥》等拿手剧目。此外,他们还不断翻新传统戏,变着花样排练了不少现代样板戏,剧团不仅给城里的票友们演戏看,更多的时候,他们常常把戏送到偏远的农村,送到基层厂矿,甚至送到农民家门口。老百姓一听到敲锣打鼓,就知道是来演戏了,有时,一年下来,多的能演上个180多场,少的也有150多场,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因为那时,交通不是很便利,一年能演那么多场戏,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了。但演员们个个都很高兴,都有使不完的劲,每次演出下来,多多少少还有些赚头。

  1982年,剧团自己创作的 《爱的葬礼》、 《向长安》等剧目参加自治区戏剧调演时,还分别获得了展览奖和演出奖,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票友们的好评。

  好景不长啊!赵灵奎说,在以后的几年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好多家庭陆续买了电视机,人们的各种文化生活也开始多了起来,慢慢地,看戏的群众开始减少,各个剧院都很不景气,严重的时候,都到了开展不了业务、越演越赔钱的地步。

  在赵灵奎的印象中,1985年前后,新疆京剧团演员在新疆人民剧场演新改编的京剧 《萍踪侠影》时,只卖了四张票,当时一张票4毛钱,你想想,四张票总共才1块6毛钱,那是个啥概念啊,大家伙一个月加班加点,辛辛苦苦排练出一台节目就这么一个结果,真让人心寒啊!想到这些,一直参与演出的赵灵奎都觉得有些气愤,那段时间,他们中的好多人都觉得很委屈,他们也想北京的家、北京的亲人、北京的票友,细想一下,他们大老远从北京来到新疆,从七八岁的小学员成长为剧团的骨干,这种付出咋就吸引不了看戏的票友呢,难道是他们演得不好了?团领导们也常常反思,但反思之后,更多的还是沉默,长久沉默。他们也只能沉默,因为全国基本上也都是这个状况,戏剧不景气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今,一晃50年过去了,当初来新疆的新兴京剧团学员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有些已相继离开了人世,现在回想起那年那月的那段往事,相信新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定记忆犹新,也一定还记得他们穿戏袍的样子,记得他们各具特色的唱腔。他们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为丰富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付出了汗水,重情的新疆人会记在心里的。

  在结束采访时,新疆京剧团负责人王锋告诉我一个喜讯,新疆京剧团即将迎来50岁华诞,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都很重视,尤其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韩子勇亲自负责部署一些具体事项,剧团那些还健在的老艺术家们听到消息后,都很激动,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居住在内地一些城市,但都表示愿意回来看一看,而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一些老艺术家们已开始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阶段,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都希望把美好的舞台形象再次留给新疆各族群众,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内心早已不分你我,不分北京还是新疆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