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记河北京剧名家祝元昆
国粹京剧   2021-06-20 09:46:09 作者:梁奎振 来源:燕赵梨园百家 文字大小:[][][]

春华秋实话执著——记河北京剧名家祝元昆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祝元昆先生于2021年6月8日晚逝世,享年83岁。“戏剧传媒”选发旧文一篇,以此致哀!

        总想找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概括祝元昆五十多年舞台生涯的成就,挑来选去,还是感到著名戏剧评论家马少波为祝元昆题写的条幅“春华秋实”最为贴切。元昆驰骋舞台五十多年,会的戏大小超百出,经常上演的大戏也有几十出,而且戏路很宽,塑造了无数个性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唐太宗、岳飞、林冲、秦琼等等,岂不是硕果累累?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已是河北省京剧院的主要文武老生演员,60年代样板戏伊始,已成长为该团的挑梁主演:《沙家浜》的郭建光、《红灯记》的李玉和、《平原作战》的赵勇刚、《磐石湾》的陆长海、《智取威虎山》的少剑波、杨子荣、《八一风暴》的戴景臣、方大来等。现代戏的无数舞台实践演出,使其艺术日臻成熟;70年代后期传统戏的开放使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先后排演了《逼上梁山》(饰林冲)、《秦英征西》(饰李世民)、《满江红》(饰岳飞)、《赵氏孤儿》(饰程婴)、《四郎探母》(饰杨四郎)、《红鬃烈马》(饰薛平贵)等一批传统剧目,新编创演剧目有《战洪图》(饰丁震洪)、《东陵盗宝案》(饰石旺根)、《唐太宗》(饰李世民)、《八仙过海》(饰吕洞宾)等,都是担纲主要角色,充分展现了他驾驭舞台的功力和天赋,难怪传媒专访祝元昆的文章及评论就有数十篇之多。

        以上这些功绩的取得,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他对京剧艺术的执著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刻苦、勤奋钻研精神的结果。

        说他执著,首先表现在他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元昆原籍河北省南和县,1938年出生在古都开封,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他童年就迷上了京剧艺术。11岁便拜在喜连成“喜”字辈“六大弟子”之一陆喜才先生门下,工文武老生。由于他天资聪颖,有极强的悟性和模仿力,很快便得到先生的偏爱。为了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先生教他许多武生戏,如《挑滑车》的高宠、《八大锤》的陆文龙、《武文华》的万君昭等,14岁便登台唱主戏。为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技艺,成年后他先后跟京剧名家贯盛习、李少春、李万春等名家学习深造,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逐步登上了省京剧院领衔主演的宝座。

        说他执著,也表现在他对演出的态度上。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常说,我们演戏首先要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个人负责,不能有半点懈怠。在演出中,他始终坚持城市农村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观众多少一个样,满宫满调,一招一式从不偷懒。

        说他执著,又体现在他对传承和普及京剧所做的贡献。专业青年演员上门求教,他认真热心地传授,先后为张军强、张秋生、王小蝉、盛志强等说过许多戏,而且他们都分别获得了各种奖项;童龄少年慕名登门学艺,他也认真地给予指导,不但分文不收,而且教完戏还管饭。在他的精心传授下,12岁的赵佳、6岁的吕瑞涛都先后获得了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他还经常指导京剧票友参加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的演唱。更值得钦佩的是:67岁的他近几年每次赴京都登门向95岁高龄的余(叔岩)派专家刘曾复先生学习请教。他说,虽然自己已脱离舞台,但求知欲还很强,觉得学识不够,还应充实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元昆回忆起自己的艺术道路:他1952年随师傅北上参加河北省京剧团,以“十五岁少年须生”的称号在古城保定一炮打红。当时虽然工资较高,但他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而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拉起小组在山东和皖北一带搭班演出跑码头锻炼自己。他每到一地都是演文武双出,比如打炮戏先演《追韩信》后演《白水滩》,以及有些大戏如《龙凤呈祥》前乔玄、中鲁肃、后周瑜,“一赶三”,文武并重。由于他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所以后来才能胜任驾驭一些文武并重的剧目和角色,从而长年活跃在舞台上,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厚爱和肯定。他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好的演员和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

        在采访中,我问他一生中感到最幸运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拜师学艺。”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他总是说:“可能是我的命运好,遇到的这几位名师都是那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不要报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拿手好戏传授给我,连每出戏的绝窍和要领都教得一清二楚,使自己得到真传亲授。”

        1955年,贯盛习老师参加省京剧团任挑牌主演,元昆抓住这位身边的名家不放,在实践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虽然没有履行拜师仪式,但他们始终以叔侄相称,相处二十多年,台下学、台上看,又同台演出,元昆学到了很多文武并重的老生戏,使他有长足的飞跃,他们之间结下了师徒如父子的亲情关系。

        1959年到北京演出之际,有幸向名家李少春先生学习他的代表剧目《响马传》。当时,李先生正准备出国演出,在封闭式的排练中,有一次拍出国剧照时李先生卸去大靠又全副武装扮好《三岔口》,就在这种紧张状态下仍挤出时间为元昆教授《观阵》一折。这场是载歌载舞的重场戏,其中髯口、马鞭、大带、水袖技巧性很强,先生教得细致、到位。所以,元昆演这场戏时体现了学得扎实、演得稳健。1961年,元昆又跟李先生学习另一出代表剧目《野猪林》,李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传授。通过向先生学习这两出戏使他受益匪浅,终生难忘。1982年结识名家李万春先生的过程更富有戏剧性。李万春先生是元昆仰慕已久的又一位艺术家,当元昆来京首场演出《唐太宗》时,李先生看后对元昆的唱做俱佳、能文能武非常赏识。在朋友的引荐之下,李先生高兴地收下了这位高徒。随后,元昆向李先生学习了《连环套》和《华容道》等戏。元昆可称为“二李”(李少春、李万春)的门徒,岂不是很幸运的吗?

        当我问他一生中最开心、最欣慰的是什么?他很自豪地说:“当然是做于魁智的指导教师了!”1993年,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举办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决定让于魁智学演李派名剧《响马传》,特聘请祝元昆为于魁智的指导教师。凭借于魁智的天赋条件和元昆遵照先师的倾囊相授,该项任务完成得顺畅而圆满。1994年1月6日,于魁智汇报演出该剧,赢得满堂掌声。谢幕时,他将指导教师祝元昆请上台,亲手献上一束鲜花,感谢祝老师的精心指教。随后,于魁智在为李少春先生《响马传》音配像时非常顺利,他专程从北京打电话给祝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这次配《响马传》一切是那样顺利,连个锣鼓点儿都没错,主要是您当年学得扎实、教得好,是真传,没走样儿!”此时的祝元昆能不欣慰、能不开心吗?于魁智是当今京剧老生中最走红的佼佼者,再说,在北京名家如林的京剧界,单特聘请河北的祝元昆为于魁智的指导教师,能不使他感到骄傲、自豪吗?为此,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祝元昆“首届浇花奖”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当我问他一生中感到最闪光的是什么时期?他回答时,仿佛又沉醉在了当年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1982年祝元昆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唐太宗》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京剧界有许多名家和戏剧评论家观看演出后都给予充分肯定。评论家马少波称其“唱做俱佳”;曲六乙发表文章赞扬祝元昆“用真挚细腻的表情、醇厚而又富于韵味美的唱腔,使观众感到他饰演的李世民,有风度、有气派、真实可信”;戏剧家任桂林先生说:“扮演唐太宗的祝元昆,有一种英俊气概。听说他文武双全,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他正当壮年,正是发挥艺术创造的大好时期”。该剧获河北省新剧目调演优秀演出奖,祝元昆获优秀演员奖。1988年,祝元昆又凭借《观阵》一折荣获河北省中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一等奖。

        我又问他一生中最感到幸福的是什么?他得意地说:“我这一生事业有成,主要是我有一个非常和睦幸福的家庭,有位贤内助支持我的事业,有两个懂事孝顺的女儿和女婿,还有两个可爱的外孙女。我可以自豪地说:‘家和万事兴’。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是啊,正如元昆所说的,他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夫妻二人总是出双入对地相伴,所以人们送他俩“老鸳鸯”绰号。贤德的妻子是他事业成功的另一半,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上,成为省京剧院的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连任四届省政协委员。他现在退休了,深感党的各级领导对他的关怀,所以他有个好的心态、好的身体,他还要继续尽自己所能为京剧事业发挥余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