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最早的戏园杂志——《吉祥剧刊》
国粹京剧   2012-02-19 14:01:14 作者:沈津 来源:《旧书信息报》 文字大小:[][][]

        一个戏园能有自己的戏刊,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近日在美国发现的《吉祥剧刊》(以下简称《吉祥》),或许就是现存最早的戏刊了。《吉祥》创刊于1934年11月,为周刊。北京吉祥戏园编辑出版。今存创刊号和第二、三期,每期平均十六至十八页。藏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吉祥戏园,最初叫“吉祥茶园”,又称“吉祥园”,位于北京东城金鱼胡同西口,开业于清光绪末年,是由内廷公主府主管刘燮之出资兴建的。初时规模不大,却为新型戏台,客座是横排长椅,容纳七八百人。1919年,东安市场一场大火,虽未波及吉祥戏园,但被救火人员踩坏楼顶,前半部受损。后重新修建,将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坐席也改为单人椅子,男女分座,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并加演夜戏,成为当时东城仅有的一个新式剧院。这个戏园势派极大,故几乎北京所有著名演员均能约到,如杨小楼、言菊朋、荀慧生、余叔岩、梅兰芳等。据说杨小楼晚年,每星期日有日场演出,为固定档期。杨去世后,孙敏堃就承袭了杨的班底和这个档期。而北平戏曲学校及中华戏曲学校的学生一度也在“吉祥”长期演白天的戏。1949年后,由政府购买,改装重修,扩充地势,将门脸改在金鱼胡同临街路南,扩建后能容纳一千二百余人。“文革”暴发主名东风剧场,后又恢复其名。1985年随长安、西单剧场一起拆除。

        创刊号前有程砚秋、杨小楼、马连良、齐如山、郝寿臣、焦菊隐等题词,杨小楼题的是“阐扬国剧,民族之光,梨园宝鉴,价重洛阳”。焦菊隐题为“戏剧非仅艺术,亦社会教育之惟一良好工具也。学长张枚观君,服务社会有年,所出成绩,有口皆碑。近更经营吉祥大戏院,意在推行通俗教育,主持以来,井井有条,内外行咸予推崇。兹宣扬文化,拟发刊剧报,嘱敷数语,谨记如右。时在民国廿三年阵冬月”。创刊号和第二、第三期封面照分别为《马连良〈假金牌〉剧装造像》、《谭富英之便装》、《武生杨小楼与须生刘砚芳便装合影》。

        据“征稿启事”称:“本刊之发行,在平市尚属创举,实为弘扬国剧学术之惟一刊物。凡有关于戏剧之讨论,如戏剧沿革、学术评论、名伶轶闻等稿见惠者,均所欢迎。”《吉祥》的编辑宗旨是很清楚的,即“本刊对观众们服务完全是义务的,不是为谋利而生长的”、“本刊是载明戏剧说明与剧中情节”、“本刊每期均刊有名伶照片,能间接看到演员的庐山真面”、“本刊的特点就是造成演员的伟绩,推进艺术的成功”、“并不是捧角,更不是渔利,就是有戏目便载明,有消息便报告,每星期出版一次”。在当年,这虽是一本小杂志,但是它却负有很重大的使命,亦有发扬文化的决心,有宣传京剧艺术的命意。

        这本戏剧刊物,是在当时北平市政府立案特准发行的周刊,每期大约发行在七千五百份左右。要维持一份杂志的生存,没有各界的广告支持是不行的,所以此刊也有大量的广告。编者写的广告词云:“本院地处繁华中枢,为人人必履之场。本刊为人人必阅之物,每月可销三万份以上,用刊广告,效力之大初驾乎新闻纸之上。” 

        此刊之经理人为张枚观,为燕京大学之毕业生。编辑为田百峰,笔名我农,为该院之宣传主任,能文章,擅擘写大字,暇时也投稿各报。创刊号中《剧刊要说的几句话》即是署名我农。刊内报导戏曲学校之消息、介绍演员与剧情,涉及的名演员有梅兰芳、余叔岩、姜妙香、尚小云、马连良、郝寿臣、杨小楼、程砚秋、荀慧生等。而剧目则有御碑亭》、《借东风》、《洛神》、《三娘教子》、《孔雀东南飞》、《牡丹亭》等。此外也有趣谈戏坛逸事,如《老伶工趣事》、《戏曲学校之花舫缘》、《荀慧生之达观》、《小翠花之碧尘帕》等。署名的作者有侠公、唐若青、智公、野云等人。《吉祥》每份价为二分。(此二分为法币,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币制是每一角法币约换大铜元二十七八枚)。

        中国早期菊部杂志不多,笔者所知的仅有《戏剧丛刊》、《戏杂志》、《戏剧旬刊》、《戏剧月刊》、《剧世界》、《半月戏剧》、《十日戏剧》、《北平半月戏剧》、《燕华戏剧半月刊》、《国剧画报》、《剧杂志》、《春柳》等。而旧时戏园、剧院多有戏单,以介绍演出时间、剧目、演员阵容等。笔者曾见著名戏曲文献收藏家周明泰先生收集的从清末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各种戏单三千八百余张,其中民国间北京包括吉祥戏园在内的各家戏院(园)戏单计624张。早期的戏单为木版刻印的,后来又有石印的、铅印的,而从单一印刷戏单到出版剧刊,这无疑是一个重要飞跃。在当时的北京城,有不少戏院,其中重要者如广和楼、广德楼、天乐茶园、中和园、开明戏园、第一舞台、文明茶园、同乐茶园、哈尔飞戏院、长安戏院、景泰茶园等多有戏单,但没有剧刊,因此《吉祥》的出版,确实也是一个创举。

        此剧刊和其他杂志一样,当时易得,但看过也就不再保存,故近七十年来,存于今者很少,知者就更不多了。查此刊在《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至1949)》中未见记载,仅有中文期刊大词典》著录,上海图书馆存有第一、二期,但未载明出版年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