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访正准备卸装的赵燕侠
国粹京剧   2021-12-12 09:39:07 作者: 来源:咚咚锵 文字大小:[][][]



振兴京剧靠自身——与赵燕侠一席谈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1周年的5月23日,著名京剧艺术家赵燕侠,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出她的代表作《玉堂春》。这位“赵派”艺术的创始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舞台上和观众见面,很多热爱她艺术的人渴望已久,因此获得极为热烈的演出效果。

        “赵派”唱腔以悠扬婉转、节奏明快为特色,加之吐字清晰,历来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赵派”表演贴近生活,又有高度.的艺术性,使观众觉得亲切可信,很为内外行称道。她演出的《玉堂春》,曾受到毛主席的好评;前文化部部长陆定一曾说:“你对‘玉堂春’的看法,我赞成。这是一个贫苦的女孩子被出卖、被欺侮、被蹂躏的惨痛故事。旧社会把这变成一个‘花(案)戏’,岂有此理!什么‘三百两银子一杯茶’、‘三万六千两’,‘神案底下’,都是谎话,不可能有这回事。你把它当成冤狱来演,方向是对的。我看过多次《玉堂春》,你演得与众不同,态度严肃,像个苦孩子……”

        赵燕侠同志的这出戏,的确把人物演得准确、深刻,如今有的演员演此剧,左顾右盼,眉飞色舞,既不像打官司的样儿,又使得人物轻浮了。赵燕侠同志的这出戏,所以列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正是因为她把人物的处境、心情理解透了。在这个基础上把戏演活了,达到感人至深、引人共鸣的地步。

        在这出以唱为主的大戏里,赵燕侠的唱,根据剧情需要,高可入云,声如裂帛,低可伏地、声如潺潺流水。可贵之处在于不同当前盛行的无线话筒,唱出来是音质纯、音色美的原声,而非通过电流的“加工品”。这在当前也许不是绝无仅有的,但肯定是为数极少的。据赵燕侠同志说:如今她的爱女雏燕和爱徒、现在江苏省京剧院的赵道英,由于听从她的教导,肯于下功夫,还可以做到这点,令她满意。所以许多人称赵道英为“小赵燕侠”。

        这天的《玉堂春》,在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中闭幕,又在热烈掌声中谢幕多次,看到如此盛况,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后台,访问了正在准备卸装的赵燕侠同志。请她谈谈对于京剧现状和如何振兴的高见。赵燕侠不假思索地说:“戏曲处在目前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不过我觉得要真正能够振兴起来,必须从主观上解决,也就是从业者得自我奋斗。”

        她说:“有不少人对我现在上台还不使用无线话筒感到奇怪。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奇怪的应该是演员使用无线话筒。演员,尤其是以唱为主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条件就是凭着嗓子唱。就如同书画家得凭着手握毛笔写和画一样。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和外力,不能让机器来代替。”

        “我所以能够这样,一方面是从小在父母亲的督责下练文武功,练得比较扎实;一方面是唱出些名气之后,仍然坚持勤学苦练,本着‘唱到老学到老’的名训。过去当演员的都得会戏多。不仅主角,配角也得如此。过去每晚有戏,还不断演日场。当主角的如果只会有数的几出戏,三、五天便得翻头,那就没有资格当主演,挑大梁了。因为多好的角,多出名的戏,观众看久了都会倒胃口,不再光顾。当配角的如果只会几出戏,就没法搭班(参加剧团)。主角的艺术不精,不能跟兄弟班社(剧团)竞争;配角不精,不能给戏增色,便没有人愿意邀约。这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不这样便不能立足社会,没法子生存。”

        “如今情况变了。存在着‘干不干二斤半’的想法,由于到时候必拿工资,便不想钻研艺术,不想提高水平。又有改行去干别的,甚至比干传统戏曲挣钱多几十倍的现象。为此而转业的且不管他,只说没有转业的。谁都知道过去当京剧演员要先在科班学八年,叫做‘八年大狱’。当上演员还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为了演戏,练功吃这么大苦,可谓敬业精神,诚心诚意爱戏曲。如今这样的从业者也还不少。但是有些人觉得吃了这么大苦,换来比干别的工作少得多的可怜的几个钱,便觉灰心,于是丧失了事业心,不愿坚持苦练,不求有所进取,便形成有些演员会戏少,功夫不精的现状。”

        “越是翻来复去演那么几出戏,越不精彩,没有‘绝活(技)’,光顾者就会越少,越缺乏票房收入。从业人员也就越没有情绪。如此循环往复,情况就越为不佳。我想,如果从业人员都能振作起来,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把功练得精,把戏排得多,演得好,戏曲还是会有转机的。都说京剧是国粹,从业人员更得珍惜她。因为她是多少代艺术家辛勤创造得来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切不可把精品演成劣品。必要的情节删了,技巧减了,高难的去了,国粹便不能成为国粹了!”

        由于有些事,不是无职无权的从业人员所能办得到的。于是赵燕侠同志又针对演员,演出单位和演出剧目安排,谈了自己的看法。

        她说:“演出单位,应该是围绕主要演员组成的。此中有人事关系,更要紧的是艺术关系。只有各方面合得来,关系处得好,才能起到‘众人捧柴火焰高’的作用。艺术上配合得当,主要演员才能发挥特点,助演才便于烘托主演的艺术。这样的演出单位才能有鲜明的风格、鲜明的特色,有好的演出效果。”

        “一个演出单位的主角、配角和乐队。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合作体。这样的团体,艺术上互相熟悉,便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观众能看到红花绿叶、珠联璧合的表演艺术。也就是常说的‘一棵菜’。‘文革’前,我所在的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生旦净丑主次演员非常硬整,大家又都是长期稳定的合作。因此演出水平高,观众乐于看,长期上演不衰。1979年,建成北京京剧院,由我担任一团团长,基本上保持旧日风貌,其后,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多演戏、演好戏、培养青年,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宗旨,我们采取按劳动质量给予不同奖金的办法,效果很好,大家合作愉快,演出严肃认真。”


        “以后的几年,情况不同了。演出单位不断调整,常是甲团的人员调整到乙团,乙团的调整到丙团。工作合同只签一年,到期再说下一步。本来主次演员配合得当的一出戏,调整后演不成了。表面上看,一年一调整,工作繁忙,形势热闹。实际上是自己消耗力量。这是不从艺术合作规律出发,自认为‘顺理’,而造成的灾害。”

        “剧团的好坏评定,应该以能否吸引观众为依据。演戏的对象为观众,观众应该是最公正的评判者。我们有一个团,艺术合作得挺好,演出场次多,收入也多。每年都上交国家百分之三十,还自己购置了大量的演出服装、器材等。1989年秋,去德国柏林作一次15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接着赶到南斯拉夫,参加贝尔格莱德第23届戏剧节演出。谁能想到,这样的演出单位,回到北京,竟自给调整没有了。要说这是有利于艺术事业的,我可真不敢同意。”

        “从演出剧目上看,过去都是主演去找合于本团演出的剧本,或者请剧作家写这样的剧本。现在大都由领导安排,但安排的时候并不考虑主演和演出单位的情况。如果能考虑剧本的艺术特色,考虑到适应主演的特点,使演员在艺术方面得以发挥,一出新戏出来是能站得住的。现在多是排一出新戏花几十万元,只演几场就偃旗息鼓了。人力物力财力都浪费了,即使得个什么奖,也仍然得不偿失!这样的戏,便容易形成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只能靠拉赞助过日子的怪现象。”

        “如今报纸上登广告收费高,有些演出还得到有关部门去办手续,也得花钱。于是有的演出便不敢登广告。可是没有广告,观众知者甚少,影响上座率。过去剧团演出,是采取与剧场分账的办法。由于现在上座不佳,剧场多改为收场租。场租固定,演出收入不多,便又增加了剧团的开支。剧团外出,则是由于人员旅费,服装、道具运费难以负担,以致无法成行。国家是否可以在这方面的政策上有所倾斜?给剧团一些优惠。”

        “再就是演出场所不断减少,古老的长安戏院拆除以后,吉祥戏院又面临此劫。北京如今不是演出场所多了,而是少了,吉祥戏院所处的地点,又是很为众多中外宾客乐于光顾的。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忽略这一点”。

        演了一晚上戏,赵燕侠同志很累了。尽管她侃侃而谈,毫无倦意,似乎还有好多心里话、好多为京剧振兴而作的设想,我们不敢再打扰她,请她赶快卸装,早些回去休息。我们觉得她这番话已经说出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如能多听听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话,对京剧的振兴会大有裨益的。

        (摘自 《中国京剧》1993年第4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