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1950年访荀谈戏纪
国粹京剧   2022-12-18 10:11:43 作者: 来源:京剧道场 文字大小:[][][]
楼辛:访荀谈戏纪

        荀慧生这次在南京中华剧场演唱一月,我们有机会常常见面,我随时随地的抓着机会向他发问,他每次都高兴地侃侃而谈,略无倦色。除了有关他学艺经过,生平师友各节,他答应我,以书面供给一些资料而外,现在就多日盘桓的所见所闻,信笔写一些在下面。

        一、四大名旦王门夜话。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深秋的一个午后,慧生穿着藏青呢中山服,含笑接待。首先我谈起二十几年前,他在下关“百利”演戏的往事。他说那次是路过此地,被朋友留下来,帮忙唱了几天,也说不上是正式的营业演出。就连上海也有七年不去,这次南来非常兴奋。

        话题转到戏剧上之后,从各名伶的师承谈到四大名旦与王瑶卿先生的关系。“你在北京是不是常常亲近王先生?”我不大能肯定荀与王的名分怎样,只好这样问。他说:“是的,从民国初年起,我和梅、程、尚他们,差不离每天都要到王先生那儿去,灯下谈谈戏、聊聊天,总是天亮才各回寓所,最早最早也得玩到三四点钟才散。不知怎样,大家是那么高兴上他家去,去了又是那么不觉东方之既白。王先生比我们四人都要大十几岁,他和老前辈同台的时候多,一肚子的梨园掌故。同时,他为人很风趣,说话诙谐百出。我们亲近他,既广见闻,又有裨于艺事,有很长的一段岁月,我们在他家消磨长夜。”我又问:“四大名旦中,好像砚秋亲炙王先生时间最久,他曾否正式拜门?”“据我所知,砚秋仅跟王先生学过戏,但未拜门,但他倒是正式拜过梅先生的。”这时候贯盛习(大元之二弟)也在座,插嘴说:“那时,王先生家里可以说是梨园行大聚会的场所,不单是唱旦角的往那儿跑,就是唱胡子、唱小生的也趋之若鹜。”“王先生虚怀若谷,对我们四人都当朋友看待,没有前辈的架子。”孙荣蕙(尚小云之徒,帮荀唱二旦)在旁给荀燃着了雪痂,荀吸了两口,接着道:“至于我个人和王先生,还有一段公案。就是关于我底本戏中的《荀灌娘》,这出戏最先是王先生唱的,后来到我手里加以改编。又因为我姓荀,所以一唱之后倒提倡出来了。这戏在女扮男装前去搬兵的一场,见元帅时,有大段说白,须以小生白口念出,要不疾不徐、抑扬顿挫有节,很不容易。”“这戏一些坤角们也常唱,如童芷苓、顾正秋、王熙春等在南京都露过。”我说,“芷苓的《荀灌娘》倒是我给她的本子,其余的人,大概是请人说的。”荀最后又说:“我的本戏倒也绝无‘版权所有’的自秘感,事实上流传到外的也很多,只要他们能多揣摩、研究,唱得好,不妨大家来提倡的。

二、咬字行腔和二黄三眼的唱法

        荀慧生今年上半年在北方演出,操琴的是周长华之兄长泰。秋天被王玉蓉邀回去了,荀不得不另换琴师,带到南京来的是一位沈君,于荀派唱腔不太熟谙,荀每天午后或夜晚还得对他说说戏。

        有一天午后我去访荀,刚坐下,略谈数语,琴师携着乐器来了,撩起门帘儿一探头,见屋里有人又想出去,荀夫人苏女士就说:跟二爷吊嗓子来了。(慧生排行第二,有兄名慧荣,也是学戏的,天资不佳,且难耐学戏的煎熬之苦,早已逃学后,不知所终。留香社的人都称呼慧生为二爷。)沈军进屋坐下了,慧生就请“中华”经理华子献先吊,我也吊了一段“留学”而来(唱片)的“打发公子回原郡”,学荀的;荀夫人也吊了《红娘》中的“四平”一折,倒是本门本派。然后荀让胡琴托着低哼了《红楼二尤》中的三眼一段,他唱完了,很高兴的谈着京戏唱功上的技术问题。他说:“讲究唱得好,字眼是很重要的。字正了,腔自然出来了。评剧家笔下抬举伶人惯用‘字正腔圆’,其实这四个字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红楼二尤》的“悔当初大不该嫁入侯门”来说,“大”字往往会被唱成“打”,字就倒了。”讲到这里,他又对琴师沈君说:“‘到如今心中的苦’一句的‘苦’字有小腔儿,刚才你拉成‘苦’字,倒了,腔也不好听了。这一段四平应该很婉转悠扬地唱出来,不能太‘赶’,太‘赶’了就不好听,同时也不能表达出剧中人无限悔恨悲伤的情绪。”接着荀又重念着那段唱词,让胡琴伴奏。其中有垫得不如意理想的地方,荀又将胡琴过门的工尺用嘴念出来,让他照那样的垫。荀并且告诉他,有些音是没有办法一一唱出的,这全靠胡琴来垫。我坐在一旁倾听了半晌,对于慧生连胡琴工尺都那样滚瓜烂熟,念得婉转悦耳,不由暗暗赞佩其功力,觉得一个杰出的艺人之成名绝不是偶然的。

        荀吊过嗓之后,我和他谈到旧词装新腔的问题,他表示“改腔求其悦耳,前辈们已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当然是好的。不过在艺事有了坚固的基础和相当造诣以后,偶尔想发明一两个新腔,第一,得注意所改的腔要与字音吻合才对;同时还要注意到不能违背剧情。这个戏某句的小腔搬到那个戏某句的也行,但得注意因字生腔、腔不悖字,无原则的搬家,是安不拢的。

        总括荀慧生这天所谈,指出了咬字和行腔两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行腔问题,荀派著名的本戏中“二黄原板”的唱词甚多,其板槽虽略快,但又不能唱得太急促而少韵味,荀所说的不能太“赶”了,要很婉转悠扬的、舒舒徐徐的唱出来。这一基本教条,凡唱荀派戏的“二黄原板”、“快三眼”或“四平”诸段,都可守此弗渝的。

        《新民报晚刊》1950年12月15-17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