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余叔岩《沙桥饯别》灌片始末
国粹京剧   2023-02-02 10:47:38 作者:翁思再 来源:早安京剧 文字大小:[][][]

余叔岩《沙桥饯别》灌片始末

        1937年张伯驹四十大寿的堂会戏,是余叔岩平生最后一次登台。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嗓子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对所有来约唱的堂会,一概谢绝 。社会上一大批粉丝看不到他的演出,就想听他的歌声,希望能再灌一批唱片。这对于商家来说就是一个市场信息,于是就有了他的最后一次唱片录制,时间在1939年,来约的是东北伪“满洲国”地域的国乐唱片公司。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全民抗战的大动荡中。梅兰芳避居香港,蓄须明志;程砚秋则到京郊青龙桥当“隐士”,荷锄务农。不为日本人唱戏,也不与伪“满洲国”合作,许多艺术家都是这么做的。不过今天来看,当时去东北巡演,未必是“汉奸”行为。

        不过此番国乐公司说明报酬只有1000元,分明是“店大欺客”。叔岩自第一次百代公司灌片开始,价格就是每片两千,听了报价后,便以膀胱尿血症旧病复发为由,极力推辞。可是后来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就范。

        这次灌片是白登云司鼓,琴师是王瑞芝,他们同许多朋友一样,都劝叔岩同意录音,目的是想为叔岩多留下一些资料。去录音棚之前,白登云一行来到余府对戏,在“范秀轩”看到堂中央挂着谭鑫培的大幅照片,有人对叔岩说:“当年是听谭大老板的,现如今就得听余老板的啦!”不料叔岩顿时沉下脸来,正言道:“此言差矣!在老师面前,我是九牛一毛,以后千万不可这么说!”

       接着开始调嗓。先吊一段《打侄上坟》中的散板,叔岩问大家怎么样,大家都说很好。白登云等人深知,叔岩已经用足了功夫,嗓子也就这样了,不可能再好了。

        叔岩答应灌两张片子,共三段,即《伐东吴》、《沙桥饯别》和《打侄上坟》。除了《打侄上坟》的“ 老来无子甚悲惨 ”是在晚年病况中自悲“膝下无儿”、“无后为大”的身世外,另外两段都另含深意。

        《伐东吴》即《大报仇》,叔岩平时贴演这出戏时,用的是《大报仇》的剧名。此刻正值全民抗战,用“报仇”这样的字眼太敏感,但不唱这出戏又难消心头之国仇家恨,于是就称《伐东吴》吧,日本人听不出弦外之音。“伐东吴”三字里有个“东”字,叔岩以此表明抵制、讨伐东洋鬼子的态度,发泄愤懑。这出戏有刘备出兵之前双泪纵横的场面,恰是余叔岩这次录音之前的心态。

        另一出《沙桥饯别》是描写唐僧赴西天取经之前,唐太宗为之饯行的故事。当时国都由北平西迁至重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也在西部,余叔岩借“西天取经”之事抒怀,表明他所深怀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这两出戏,一“ 东 ”一“ 西 ”,歌 唱者对二者的态度迥异,个中奥妙,只有当时十分接近余叔岩的少数人才能体察到,余叔岩可算是费尽心机。

        不过,录制《沙桥饯别》也是他埋藏得很久的一个心愿,有着艺术上的原因。该戏的主角本是唐僧,由老旦反串以大嗓唱小生腔。这是龚云甫的拿手戏,而老生是配角。

        由养鸽而接近余叔岩的李适可,是少数几位有资格进入余府里面聆听调嗓的朋友。他尽管不是专业演员,但乐感极佳,闭着眼睛听几遍,就能把唱腔“偷”去。李适可对叔岩《沙桥饯别》里的老生唱段“提龙笔”很感兴趣,潜心摹仿。叔岩对这个唱段边唱边改进,过一个时期再去听,又会有新的变化,外界仿效者总是跟不上余叔岩研究改进的步伐,对此颇感神秘。因李适可能够接近余叔岩的特殊地位,许多人都相信他有独得之秘,纷纷向他问艺。

        后来,李适可到南京去工作,很受当地余迷的欢迎。人们听不到余叔岩了,便在房间里听听李适可,所谓不得已而求其次。就这样,李适可在南京悄悄地红了起来,当地一家唱片社请他灌制了一张《沙桥饯别》的唱片,正式发行了。

        余叔岩本来就同李适可有点龃龉,听到他未经许可私自录制自己的作品,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叔岩一贯的做法是未经自己鉴定审批,不许学生公开出去唱,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严谨态度,然而这一条规定对于票友来说,似乎不怎么起作用。李适可远在南京,余叔岩鞭长莫及。听过李适可灌的这张《沙桥饯别》唱片后,余叔岩不满意。原来李适可去南京后,叔岩又将《沙桥饯别》改动了几处,李适可的唱片未能反映这些变化,叔岩担心被听众误解,于是想有朝一日嗓子能好些,自己灌一张《沙桥饯别》以正视听。这次“国乐”逼他灌片,正中下怀。《沙桥饯别》的前四句唱词是这样的: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孤御弟唐三藏替孤代劳。
        各国内众蛮王休要阻道,
        到西天取了经即便还朝。

        第一句末了一个“号”字,余叔岩原来的工尺较高,是贯彻“三才韵”的原则,取其“上才”,李适可就是这么唱的。此番灌片时叔岩改用“下才”。第四句“即便还朝”的尾腔,原来没有长腔,很快转入下一句。这次叔岩用了他后来设计的长拖腔,又加了一个胡琴的长过门,明显地把整个唱段分成上下两个半阕,层次感、结构感更强了。

        《沙桥饯别》接下去是四句“孤赐你”,按老词是这样的:

        孤赐你锦袈裟霞光万道,
        孤赐你紫金钵禅杖一条,
        孤赐你藏金香僧衣僧帽,
        孤赐你四童儿好把箱挑。

        其中,“藏金香”三个字,是纠正李适可“装金镶”之误。另外在以往调嗓过程中,叔岩曾在“四童儿”的后面,加了四个字“鞍前马后”,李适可所模仿的就是这个版本。叔岩后来又加上“ 涉水登山 ”四个字,整句唱作“ 孤赐你四童儿鞍前马后涉水登山好把箱挑”。在规范的“三三四”句式中出现一个长句,异峰突起,平中见奇,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想像唐僧长途跋涉的艰苦景况和他的怜惜心情。

        第一遍灌好后,大家都觉得很满意,叔岩也觉得自己在嗓力不济的时期,能如此一气呵成,总称听得过去。谁知过了两天,叔岩琢磨再三,又不满意了,要求重新录制。原来他觉得“藏金香”三个字,另有更好的方案。原词是表示唐太宗把西藏出产的金香赐给唐僧,叔岩灵机一动,把三个字改成“藏经箱”,即赐予唐僧一只盛放经卷的箱子,要求他空箱而去,满载而归。这一修改的妙处在于,虽然词义改动很大,但读音变化却很小。因为“藏”字两读,同一字形和韵母,只须改一下字头的声母;又因“金”和“经”、“香”和“箱”几乎同音,只须把字头的尖团互易,而唱腔的工尺也一点不必变动,就能达到目的,真可谓“四两拨千斤”,是神来之笔。这是余叔岩精通音韵而在艺术实践中运用成功的一个范例。国乐公司同意再起 炉灶重录,于是有了如今呈现的这个版本。

        这三段戏是余叔岩留给世人最后的歌声,虽然嗓子不如以前,更加“云遮月”了,然而平正熨帖,脱离火气,呈现出高格调和高境界,代表了晚年的艺术风貌,其实他此时只有五十岁。

        摘自《余叔岩传》(修订版)作者:翁思再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