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新中国戏曲演员首次国际上亮相
国粹京剧   2023-02-07 10:17:22 作者:周丽娟 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大小:[][][]

戏曲:新中国的文化使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紧密配合外交工作而展开。在出访的文艺队伍中,戏曲演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著名剧作家马少波曾多次带团和组织京剧演员出国访问。马老回忆,当年许多人认为京剧文戏因为有语言障碍不适宜出国演出,周恩来总理说,不要低估了外国观众和专家的欣赏水平。

        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中国青年文工团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随后在民主德国、波兰、苏联、奥地利等9国巡演,在152个城市演出437场。文工团成员共222人,7人组成的京剧队演出了《三岔口》《闹龙宫》《扈家庄》《武松打虎》和《雁荡山》等剧目。在此次世青节上,中国获四项一等奖。张云溪、张春华等表演的《三岔口》,张云溪、谢锐青表演的《闹龙宫》获舞蹈类两项一等奖。在世青节和随后的巡演中,京剧节目普遍受到热烈欢迎。为答谢观众的热情,演员们常常不得不加演两段。在匈牙利演出时,《武松打虎》有一次竟然谢了九次幕。奥地利的《人民音乐报》说《三岔口》一剧“所含的幽默,是超过卓别林的”。许多国家的观众认为,《三岔口》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范例,它用幽默的情调,“超人”的舞蹈,特有的节奏表现了中国人民从来就是勇敢的、有高度智慧的民族。

        这是新中国戏曲演员首次在国际上亮相,此后在出访的综合性艺术团体中,戏曲演员的占比不断增加。1955年,中国越剧团在民主德国、苏联演出,中国古典歌舞剧团访问北欧五国。1956年,梅兰芳率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赴日本,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赴苏联,天津评剧团赴朝鲜演出。1959年,广东粤剧院在朝鲜,中国越剧团在越南演出,中国川剧团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四国巡演。这一时期,出国演出的剧目在最初的做功戏、武戏和猴戏的基础上增加了文戏,之后又增加了全本大戏。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多边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世青节。演员们利用戏曲表演的综合性特征,化整为零参加比赛,如《猎虎》《拾玉镯》以哑剧,《三岔口》《双射雁》《水漫金山》《秋江》以民间舞蹈,《闹天宫》《雁荡山》以集体舞,京剧清唱以民族歌唱等变通形式参加比赛。这一时期,在所参加的五届世青节比赛中,戏曲演员共获得17项一等奖,获奖数远远超过其他艺术种类。1955年,中国艺术团参加第二届巴黎国际戏剧节,张春华回忆首场演出:“这一生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法国的演出,它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艺战士、文艺兵。因为事先听说有人要捣乱,就把《三岔口》放在了开场的第一个节目,而且一定要在四分钟之内拿下掌声,我和张云溪同志决定压缩某些程式动作,把精彩的打斗戏提到前面,吸引观众。演出开始了,当刘利华和任堂惠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来来回回对看的时候,观众先是捂着嘴乐,随即掌声就响起来了。掌声一起,我赶紧说:‘打!打!’意思是赶紧开打,顺势把气氛给‘烘’起来。于是张云溪一个嘴巴过来,我俩就开打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当张云溪架住我的手时,坐满三层楼的观众‘炸堂’了,他们又是鼓掌又是跺脚,大声呼喊不休。两个翻译场上场下地喊:‘观众要求你们再演一遍!再演一遍!’我俩迅速一交流,还是按规矩接着往下进行。再往后演,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地响起,这样的场面,哪敢有人出来捣乱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未与中国建交。1952年,周恩来在驻外使节会上谈道:“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这个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两国之间的关系,不能单靠职业外交家来进行,更多地应该依赖两国人民直接来进行。”

        1956年,应日本朝日新闻社邀请,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运作,以梅兰芳为团长的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赴日本,揭开了中日民间交流的新篇章。梅兰芳、姜妙香、李少春等演出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白蛇传》等25出剧目。代表团在东京、大阪、奈良、神户、冈山、广岛、名古屋等地演出32场,观众达七万多人次,最后两场是为救济日本战争中的孤儿和广岛原子弹受灾者举行的义演,观众一万多人,其中站票有两千多。另在东京、大阪四次电视转播。临行前,周总理接见演职员,他谈到了两国的历史交往、长远友好的政治意义、此行的方针任务、具体活动方式等,甚至连仪表、礼节、纪律、安全、与国内保持联系等都详细嘱托。他激动地说:“日本人民是诅咒战争、盼望和平的,你们此去一定会受到欢迎。你们的演出,一定会取得成功!”

        日本小说家小谷刚是抱着挑毛病的心态去看戏的。看完之后,第二天他在报纸上发文说:“实在是太美了,太完整了,真有趣味!不看说明,没有预备知识,一看就可理解透彻。过去别人看悲剧流泪,而我看悲剧总是要发笑的,但是看了京剧演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我竟感动得流泪了!”门司车站的一位老渔民噙着泪说:“我们两国的鸟,早已自由地飞来飞去了;我们人不该输给鸟啊,我们应该自由地常来常往!”青年观众渡边城在给李少春的信中谈道:“艺术让两个具有巨大心理隔阂的民族联系在一起了。”

        1958年,中国戏曲歌舞团参加第三届巴黎国际戏剧节。八场票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首场演出在巴黎著名的萨拉·伯纳尔剧院举行,灯火辉煌的剧院里坐满了法国政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多国驻法使节。许多妇女特意穿上了旗袍。演出开始前,观众起立,奏响中国和法国国歌。歌舞团在巴黎、里昂、马赛和尼斯等地的每一场演出,都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巴黎观众用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中国话叫“好”。演出结束后,观众拥到后台祝贺成功,请求签名留念,散了戏很久,还有人流连在剧院外面,等着再看演员一眼,再招一次手。戏剧评论家们用“完美”“神奇”“瑰丽”“美妙”“辉煌”等词来表达赞叹。每到一个城市,歌舞团都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演员们走在路上时,常遇到一些法国人带着真诚的笑容过来问好。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德玛尔达夫人谈道:“我们为促进法中人民友好而进行的工作困难越来越少了,因为支持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不负重托,以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把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送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在国际上造成了声势和影响,为新中国外交开拓新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