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琐忆“八八”父亲节上海票界组织京剧清唱
国粹京剧   2012-08-13 12:41:21 作者:叶元章 来源:新民晚报 文字大小:[][][]

  父亲节,以前也曾经有过。那是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上海几位知名人士颜惠庆、梅兰芳、严独鹤、许晓初、史致富等联名倡议,定每年阳历八月八日为父亲节,举行仪式,组织活动,以示敬老尊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之至意。此议见报后,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成为舆论的一大热点。

  活动的高潮,在八日当天的电台特别广播。由上海票界会同剧院组织京剧清唱。从下午到晚上连续八小时不断。来电台一展歌喉的名角老生有陈大 、纪玉良、陈鹤峰、张文涓、王琴生、李慧芳(原工老生后改唱青衣)。花脸有裘盛戎、王雨田、王正屏等人。旦角人数最多。黄桂秋先生到得最早。他穿一袭淡青色夏布衣衫,手持折扇,戴一顶草帽。一进门,就彬彬有礼地向旁边的伴奏人员拱手致意。随后就唱了一段《祭江》。黄派特点是嗓音脆亮。这次挨近了听,格外真切。不过,也发现他的脸型不怎么好,有颧骨,嘴巴有点突。这影响扮相,可能也是始终未能大红大紫的一个因素。

  小字辈的坤旦,第一个到场的是王熙春,其后则是李玉茹、童芷苓、张淑娴、顾正秋以及来沪不久的李蔷华、李薇华。李蔷华年方二十,正是绮年玉貌、楚楚动人。她学程派,唱几句也有板有眼,说明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最难得的是奉父命前来的梅葆玖,由琴师倪秋萍陪同,唱了一段《生死恨》。葆玖当时十九岁,尚在上学。他个子瘦长,穿了长衫领子很高,小分头,皮肤白皙,秀气却不怎么壮实,更不像高中学生。他的唱,虽不乏梅味,音域却不够宽广,这大概也与年龄有关。

  上海京剧票友中,学梅的不少,男的以包幼蝶为代表,造诣精深,享誉菊坛。那天,他唱了一段《凤还巢》,酷似盛年的梅先生。他嗓音宽,音味足。他学梅条件得天独厚,加上能刻苦钻研,故领悟快、收获大。只是由于他身材短小、脸瘦,又两眼近视,限制了他向舞台发展。他胞兄包小蝶却是个胖子,那天也来了。

  海上名媛的学梅为多,如华香琳,原是武汉名票,后移居沪市。又如李丽华,原是京剧世家出身,幼工扎实。她们的到来,更使得播音大会流派纷呈,精彩异常。

  姜妙香先生因有戏,到场较晚,唱完《罗成叫关》后,播音会就结束了。他同我离开电台大楼,从八仙桥沿淮海路向西步行。路上,他跟我谈了些剧坛琐事,我顺便请教他几个问题,包括《巡营》的唱词等。他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解答,让我深受教益。

  除此,还有其他的活动,报纸也配合宣传,这一节日,还是相当热闹的。但到了翌年即1948年,因时局动荡,市内工潮迭起,父亲节的规模不得不有所缩小。再一年,上海解放,父亲节就此夭折。但几位原发起人许晓初、史致富等赴台后,重新恢复了“八八”父亲节的活动,至今不衰。因“八八”谐音爸爸,好叫又易记,也合乎中华民族礼俗,比近几年进口的、不固定、不好记的洋节日更便于人们接受。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