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袁世海临清演出
国粹京剧   2012-09-05 14:12:52 作者:马朝霞 陈春生 王红军 来源:大众日报 文字大小:[][][]

  今年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逝世10周年,也是距离袁世海首次到临清演出30年的日子。临清戏迷朋友纷纷撰文追思悼念,讲述和袁老相处中的点滴故事。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临清票友“真懂”京剧

  “1982年秋天,当时临清还称为县。听说袁老率中国京剧团在邯郸演出,县里让文化局邀请袁老所率之团来临清演出。我很高兴地领到了这个任务。”就这样,时任临清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世廉等人,带着介绍信来到邯郸,见到了袁世海。

  “临清是京剧之乡,对京剧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听说临清方面来邀请演出,袁老显得特别高兴,“我听李和曾说过,临清的票友了不起,"真懂"京剧,得到他们的掌声不容易,他们的掌声恰到好处。有些老戏迷,甭看他坐在那里眯缝着眼,台上演员哪句唱得到位,哪句道白念得准,他们都知道,只要你错一丁点儿,弄不好就给你喝倒彩呀。当然了,要唱好了没什么说的,真是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同气相求,同声响应喽。”

  就这样,王世廉把袁老一行接到临清。未到临清时,袁老就对王世廉说:“到临清演出,能否在公园或体育场露天搭个戏台公演,这样容纳的观众多一些。”说到这里,他突然双手一拍大腿兴奋了,“由我来演《九江口》,这也是我喜欢的一出戏。想当初我年轻时,上台吃二斤牛肉,一气儿演完。”袁老的建议虽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能作罢。

  袁老率团来临清演出的消息,在方圆几百里引起了轰动。“首场演出开始后,我到剧场一看,场内除临时加座外,人挤得满满的,甚至连站着的地方都没有。”当时的演出盛况,王世廉历历在目。“当时我们票务组的人员,连家都回不了。”

  “袁老是京剧一代宗师,临清的人民不仅喜欢他高超的表演艺术,而且更为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有缘与袁老结识,终生难忘。”王世廉说。

  扮演角色“先长精气神”

  “我曾先后跟在富连成班坐科出身的樊元吉、袁世勇先生学过戏,袁老来临清后,按辈分与礼节,我当即拜访了他。”现任临清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徐雪涛,回忆起1982年向袁世海请教的事情,“看先生身材并不高大,可扮演的鲁智深、张飞、张定边、廉颇等一大批舞台形象却是如此的高大威猛,这里面有什么高妙之处呢?”

  袁世海笑着说:“演员必须懂得,到了台上不论你扮演什么角色,先要入戏,先长精气神,要感到自己身后有一个光环,用现在的语言叫自信,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赢得观众呢?只要你把握住人物的性格,观众感觉入情入理,就把你的身高和不足放在一边啦。”

  演出第三天,应观众要求加演日场戏,剧目是李宝春和陈真治合演的《野猪林》。当天一早,徐雪涛照常拜见袁世海,袁老说:“今天咱爷儿俩不能聊了,一个是李少春先生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学生,他们初次合作演这出戏,我必须去把把场子,要不然我不放心哪。”

  但快到11点半了,车还没到。原来,轿车半路抛锚了。袁老急切地说:“12点开戏,我得看着他俩扮戏和勾脸呢。”说罢他突然转身,“你是怎么来的?”“骑自行车。但您老是艺术家,我可不敢带您呀!”“我敢坐你的车,你就大胆骑!”就这样,徐雪涛骑着自行车带着袁世海赶到剧院。袁世海直奔化装室,对李宝春和陈真治语重心长地嘱咐了几句后,才离开后台。

  “咱去看戏,您老有票吗?”徐雪涛问。“没有座位了吗?”“没票就没座,全场爆满,站票就卖了2000多张!”“最好能有个坐的地方。”于是,徐雪涛跑回家中,拿来两个马扎。袁世海会意一笑:“好,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就这样,袁老猫着腰,慢慢挤到第九排的人行道上,坐着马扎看完了演出。

  戏“不到火候揭不得锅”

  1986年,文史专家马鲁奎编辑《临清民间故事》时,收集到故事《李七智取红孩儿》,里面的李七是个杀富济贫的江洋大盗,但跟上海京剧团演出中的“李七”形象大相径庭。

  对此,马鲁奎很是疑惑。查阅资料,辗转打听,他终于在文博专家关天相那里得知:《白绫记》、《审李七》、《李七长亭》这几出都是讲李七的戏。他只看过一出《赛太岁》,是郝寿臣唱的。郝寿臣早已作古,但他的大弟子袁世海准能说清楚。

  1987年11月,袁世海和杜近芳、张四全、于万增等搭班来临清演出。马鲁奎随即拜访袁世海先生。“咱们民族的宝贝是应该抢救挖掘了,不然我们这些老家伙一走,就都带进棺材了。”略加思忖,袁老娓娓道来自己拜师学艺的经历及李七戏文艰难传承的原由。

  “袁老,李七的戏您成竹在胸,为什么不搬上舞台呢?”“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旧本子得改造,去其糟粕,扬其精华,马虎不得。戏,细也,要精雕细刻,反复锤炼,"十年磨一戏"嘛,不到火候揭不得锅呵。”袁老感慨道。

  随即,马鲁奎把搜集的故事及查询的资料讲给袁老听,他顿时兴奋起来:“太好了!多年来,剧作家马少波、翁偶虹潜心改编李七的戏,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拾起笔来。”袁老顺手拿出信笺,写完去翁偶虹处的介绍信后,顺便又交待马鲁奎再去北京战友京剧团见见编剧张志高,因为他也一直关爱着这出戏。

  袁老越聊越高兴,一会儿说说李七脸谱,一会儿又评点李七服饰,慢慢地竟哼唱起来。时而捋髯,时而飞腿,时间一会就近3个钟头了。看着袁老宽额上沁出的汗珠,马鲁奎感慨地说:“罪过,罪过。这哪是说戏呀,这是给我个人溜溜唱了一出《李七长亭》大戏呵!”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