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平阳京剧兴衰记
国粹京剧   2012-09-09 13:10:35 作者:徐兆格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文字大小:[][][]


平阳业余京剧社演出京剧《柜中缘》,张晓微饰刘玉莲

平阳业余京剧社演出京剧《沙家浜·智斗》

 

        清末民初,京剧传入温州之后,观众称为“新戏”,兴起了京剧热潮,温州于1914年创办了京剧“尚武台”,瑞安于1916年创办“琴娱社”,1918年平阳创办“戏剧改良会”,后称“文明舞台”。

    文明舞台巡回演出

        民国时期,平阳京剧的崛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办人为平阳城关著名中医师祝筱亭,1918年创办戏剧改良会,招收30多名十二三岁男性儿童学习京剧,聘请一位来自北京的外号“大猫骨”的京剧老师执教,文堂武堂均会,教学非常认真,学习期满,组班正式对外演出,戏剧改良会改名为文明舞台。台柱演员有大面阿腊、丑角漏斗雨、生角蔡森林等,该班当时与温州尚武台,瑞安琴娱社成为温州地区京剧的三鼎甲,在各地巡回演出,反映颇佳。瑞安人张棢1919年在《杜隐园日记》记述:“是晚因九圣庙有戏,‘德昌’有戏厂可坐观,乃偕店友吴君往观之,班为文明舞台,皆系十三四岁童子演习,予向闻名而未寓目,今晚竟观至圆台归。戏凡七出,如《汴梁图》、《翠屏山》、《泗州城》、《李陵碑》,皆画态极妍,拳足便捷,而旦角意态生动,较之‘尚武台’小旦大有呆活之别,宜呼人人称之不容口也。”抗战事起,文明舞台解散,部分演员转入“金福连”和“大三庆”等京班。

        第二阶段,温州市区各县京剧大兴,1931年尚武台琴师张友娒为班主,开始组建金福连京班,各地流散京剧艺人纷纷归来,最多时全班达50余人,有声望的演员如文武老生张春来、老生范静波、青衣花旦黄长春、花脸周凤山、文武小丑陈哈哈(又名弟弟)、短打武生徐小楼、武生余凤波(义彩)、铜锤花脸王海涛、唱工老生刘春宝等。常演剧目有《甘露寺》《打渔杀家》《追韩信》《打銮架》《辕门斩子》《红梅阁》《铡判官》《封神榜》《西游记》《五虎平西》《七侠五义》等。

        1934年张友娒病逝,由余凤波接任班主。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机对温州城乡轰炸,戏曲班社被禁止演出,戏班终于解体,但抗战胜利后,曾一度重组演出。

    平阳京剧团技压群芳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由京剧老艺人胡岩童、王国亭、刘崇生、林桂春等人发起,在平阳成立红旗京剧团。小生胡岩童为团长,刘崇生为副团长,老生林桂春为副团长,成员有余凤波,原文明舞台武生罗益成,陈哈哈、漏斗雨,北京籍著名大面王海涛,原“江南春”昆班旦角陈云香(江南香),青年旦角何玉菊,小生朱银龙,花旦叶美英,青年武生黄少朋,武丑胡云朋,花脸胡春雷,武花脸沈永杰,著名鼓师兼正吹杨大伦,琴师刘崇义、霍汉标,鼓板师陈世清,导演周方明。1955年剧团总登记时易名为平阳京剧团,演职员68人,可谓人才济济。常演剧目有《龙凤呈祥》《甘露寺》《法门寺》《失空斩》《铡判官》《九江口》《拾玉镯》《玉堂春》《西游记》等。

        1958年戏曲界提倡历史题材、传统戏、现代戏“三并举”,平阳京剧团创排了大型现代戏《八一风暴》,郑立于与鲍超根据革命烈士题材创作现代剧《浩气长存》颇获好评。1963年排演大型现代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参加温州市1964年现代剧会演,演出后好评如潮,在温州市区演出场场满座。

        为了培养戏曲接班人,平阳京剧团(含和剧团、越剧团)分别在1956年与1960年招收两批学员,三个剧团共招100多人,分别在温州市和县文化馆举办了培训班。学员如张成彩、胡少林、陈青钱、温清枝、应永涤、王爱珠、孙少秋、金阿珠、杨小静、钱银媄等等,其中张成彩、杨小静等都成台柱演员。1962年,从上海市聘来两名京票红角张胡琴、张胡兰姐妹充实阵营,更使平阳京剧团锦上添花,在温州地区京剧界有技压群芳之势,全团演职员增至78人。

        文革期间,平阳京剧团被统一集中温州京剧团斗批改学习,名丑陈哈哈被批斗迫害致死,一批青年演员被留温州市京剧团,其余演员返回平阳,仍参加县斗批改干校学习。1969年斗批改结束,剧团被撤销,少数青年演员编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8年又重新恢复成立平阳京剧团。

        1982年,平阳分县后,平阳京剧团划归苍南县,易名为苍南京剧团,1988年被解散,演职员被分配企事业单位,曾风骚一时的平阳京剧团,灰飞烟灭了。

    业余京剧社传承京韵

        1991年,平阳人不甘京剧的消失,在京票陈德销、医师董伟桐、老京票陈德言、彭宣茹、王兴枢、伍兆坦、李文年及苍南京剧团流散艺人张晓微、刘琴芬、李万明、张照德等人协助下,成立了有60多人参加的平阳职工业余京剧社,董伟桐、陈德言、郑新新、林存珊等分别担任正副社长。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演,自筹资金办起了服装道具,排演了《大登殿》《拾玉镯》《智斗》等20多个小剧目与《秦香莲》《八珍汤》《狸猫换太子》等大戏,在城乡进行义务巡回演出,还多次派代表参加省、市及全国京票会演,获得大奖。林存珊、任勤武、张晓微、郑新新等还被邀到中央电视台“戏中戏”栏目做客,央视《戏曲采风》栏目摄制组还专程来平阳采访京剧社,制作了《京韵京腔在平阳》专题报道,分别在戏曲频道和其他频道滚动播放。

        平阳京剧团虽已消失,在县城昆阳与鳌江、萧江、水头等乡镇,广大京剧爱好者分别在各业余京剧社、老年大学、老人协会学唱学演京剧,京韵京腔又在平阳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着。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张伯驹演《打渔杀家》​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