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叶春善闹“革命”
国粹京剧   2013-11-22 10:02:41 作者:马禄德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字大小:[][][]

        叶春善先生创办的富连成社是中国戏剧史上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学校,从中走出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等众多艺术家,为中国京剧的完整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作者是富连成社继任社长叶龙章先生的夫人,叶春善先生的大儿媳,今年95岁。

  清朝末期由于社会的歧视,不允许伶人在东城、西城定居,因此他们的居住地域集中在北京的南城地区。社会对伶人的歧视造成了伶人的自贱心理,这种社会现实也在叶春善先生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担忧和不满。

  富连成班社在1904年正式成立之后,在广和楼演出,以它完整的阵容、严谨的台风和丰富多彩的剧目吸引着众多戏迷,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富连成的孩子戏声誉鹊起,在强手如林的北平一炮打响,连演多年,上座率始终不衰,随之而来富连成社的经济收入也大大增加。叶春善先生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之后,总算开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富连成迎来了一批带艺入科深造的学生,如梅兰芳(梅喜群)、周信芳、贯大元、姚佩兰等,也迎来了班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富连成社在广和楼演出的观众中,除了普通百姓也经常会有一些达官贵人、名流商贾等,其中有一位张姓银行家经常来广和楼看戏,和叶春善先生相识,一见如故。往后,他们来往很密切,张先生只要到北京来就一定会看富连成的戏,也一定会拜访叶春善先生。

  起初张先生很少透露自己的身份和职务,通过交往觉得可以实言相告时,叶春善先生才得知这位张姓银行家的工作是为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筹集资金。张先生向叶春善先生宣传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其中最打动叶春善先生的一句话是人人平等,这和叶春善先生自己的经历甚至于整个伶人界的经历都是很有关系的。他们向往的是社会对戏剧艺术的认可和伶人人格最基本的尊重。

  叶春善先生和我的丈夫叶龙章先生生前都最强调做人的义道,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把义道放在第一位。叶春善先生觉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是一件义道的事,并且表示虽然自己所能贡献出来的很少,但也愿意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来支持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后来每次张先生来北京看戏,叶春善先生都会把那几天演出的包银拿出来送给张先生。当然这些钱在整个辛亥革命筹款中是很少的,但也能说明叶春善先生的一颗爱国之心和对义举的支持。

  1912年9月,黄兴先生和陈其美先生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北上,他们知道富连成的叶春善先生曾经代表梨园界资助过辛亥革命,因此专程来到北平三里河织云公所的正乐育华会(梨园公会前身)看望北平的京剧艺人,叶春善、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杨小朵、梅雨田、刘春喜、郝寿臣、周瑞安等悉数到场。黄、陈两人都成为正乐育化会荣誉会员,佩带正乐育化会会徽于左襟并致辞,阐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感谢伶界对辛亥革命的资助。谭鑫培和田际云也代表梨园界致辞,拥护辛亥革命成功,并合影留念。合影中叶春善先生将谭鑫培、杨小楼几位艺术家让在前排,自己站在后排,也可见叶春善先生平生为人谦逊的作风。

  期间叶春善先生和张先生也经常有书信来往,也有一些便条,但在“文革”期间全都遗失了,我曾经亲眼看到这些字条和信件,也经常听我的丈夫叶龙章先生谈起这段往事,在我心中叶春善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初虽然未必了解它重大的历史意义,但他心中对义道的追求和对人人平等的向往使得他为辛亥革命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基于这种民族大义,他送长子叶龙章先生弃艺从戎,一个梨园世家的孩子毅然参军,追随张学良将军改旗易帜,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加入抗日洪流。1935年,经富连成社全体教师保荐,叶龙章接替父亲担任富连成社社长,继续着父亲为戏曲培育人才的未竟事业。他在业务上懂行,思路上开阔。自他顶立门户后,学生们每日增加两小时的文化课学习,还定期开家长会和教师学术交流会。他还为社内人员办理了合同医疗。在当时能有这些做法,足见叶龙章是颇具改革开拓精神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他还聘请律师作法律顾问,购置房产和教学设备等。叶龙章在任期间,“富连成”又培养了几批优秀人才,1936年,梅兰芳先生回母校富连成看望,希望收社中有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为徒,作为社长叶龙章力排众议,促成梅兰芳先生收富连成社中李世芳、毛 世来、张世孝、刘元彤等几位学生为徒,为梅派京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这些也得益于叶春善先生的言传身教,及他一生对于义道的支持和对于民族复兴的期盼。为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他们父子献出了毕生心血。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