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革命现代戏是怎么搬上银幕的
国粹京剧   2013-12-22 10:37:31 作者:吴雅山 来源:北京晚报 文字大小:[][][]

 

智取威虎山

杜鹃山

海港 

        革命现代戏原叫“样板戏”,是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戏剧样式,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样板戏”大多耳熟能详。“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首次正式提出“样板戏”一词。“样板戏”不仅是特殊年代的一个记忆,更是一份镌刻于历史深处的沉甸甸的思考。

    拍摄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唱腔都不能改”

        1964年6月文化部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参加会演,其中最成功的剧目除了有《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后易名为《沙家浜》)、《杜鹃山》外,还有《红灯记》(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海港》(移植于淮剧《海港的早晨》)、《奇袭白虎团》等,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1967年5月,在江青的倡导下,组织了“八大样板戏”会演。其“八大样板戏”为: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自此,在“文革”中从古至今的所有文艺作品全部冠以“封、资、修”之名, “八个样板戏”成为全国人民唯一的精神食粮。为了进一步普及和推广“样板戏”,决定统统搬上银幕,拍成电影,并将开山之作《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任务交给北影厂来完成。

        因为当年导演谢铁骊正值创作之年,此前导演的电影《暴风骤雨》、《早春二月》令人刮目,特别是电影《早春二月》被誉为中国电影画廊中的精品,北影厂把执导样板戏的重担交给了谢铁骊。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被视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一光辉成果……”在拍摄上要求非常严格。据谢铁骊回忆说:“那个时候(1969年)提出两条,一个是你们要还原于舞台,再一个要高于舞台,要发挥一点电影的手段,但是又不能改动太大,一句台词一个唱腔都不能改。”此后在“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又衍生出“十六字方针”,即:“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简称为“正面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

    《智取威虎山》摄制组被称作“样板团的人”

        为了拍摄好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摄制组所有工作人员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所有工作人员均身着解放军军装,只是没有领章、帽徽,在北影厂中被称作“样板团的人”。在影片拍摄中,从机械设备到人员配置一路绿灯。如此待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反复拍摄,耗资百万元(当年可不是小数字),总算达到了“上级”满意的要求。所以说,《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中的样板。

        1970年10月1日,《智取威虎山》在北京和上海正式上映。在中影公司的发行通知中,将这部影片摄制成功说成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光辉成果,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同时,还层层召开誓师动员大会,成立了发行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和协调发行和放映工作,当时的《红旗》杂志还刊登了完整的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及剧照,以求达到巨大的轰动和影响。

        谢铁骊在完成了此次政治任务之余,偶然发现小说《海岛女民兵》很适合改编成电影,便投入精力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海霞》,在审批获准拍摄后,立即着手进行筹备工作。

    影片《海港》未能“三突出”引发江青不满两度重拍

        此时,也已拍摄完成的样板戏电影《海港》在送审后引发江青不满,认为画面又黑又暗,未能突出主人公方海珍的高大形象,把戏都糟蹋了。江青同时点名要导演谢铁骊、摄影师钱江接替原导演和摄影师,马上投入到重拍《海港》的工作之中。可是,这时谢铁骊正全身心投入到《海霞》的创作之中,面对“调令”,他只好无奈地放下手中筹备的《海霞》。

        或许是谢铁骊心中放不下《海霞》,电影《海港》在谢铁骊手上三下五除二就重拍完成了。送审后,谢铁骊又投入到《海霞》的创作之中。

        1973年初,在中央政治局接见电影工作会议和电影工业会议的代表间隙,江青与谢铁骊、钱江谈了审看《海港》的意见,认为“技巧不过硬”、“影片构图半吊子,有粗制滥造之嫌……”并对方海珍的头发、腰带、围巾、衣服等细节提出严厉的批评。责令谢铁骊“要用电影的各种手段把英雄人物塑造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意见:首先是方海珍的造型,用江青的话说:“头发真是岂有此理,眼睛像个棋子。头发可以留长一些,眉毛要向上挑一点。”“方海珍穿的粉红色的衣服,太怯。”其次是色彩造型方面,“围巾要改成米色,法国梧桐不好看。高志扬的衣服是红的,腰带是绿的,大红大绿不好看。窗子颜色太深。”第三是环境方面,第一场的云彩太假,没有构图。海港应该有风,应该先有闪电,再有雷声等等。

        总而言之,对重新拍摄的《海港》极其不满,并责令摄制组在一周内写出深刻的检查。谢铁骊、钱江自然是惹事的“祸根”,他俩以个人及摄制组的名义上交了两份检查,检讨自己有“交差思想,厌战情绪……拍完《海港》急于上故事片《海霞》”等。江青面对一大堆检讨书,再次下令继续重拍《海港》。

    江青提出“片头毛主席语录不要了”

        摄制组再次集中重拍《海港》,绝对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女主角方海珍的造型上,从发型到服装均按照江青的要求严格设计,甚至落实到衣服上补丁的位置和大小。针对第一次拍摄失败的教训,摄制组研究决定要把方海珍拍得年轻漂亮,形象上改为短发,精心修饰。用上级领导的话说,就是“好像刚从理发馆出来,准备参加宴会似的”。在摄影构图上,根据演员的个人特点,多采用平角拍摄。为此,专门设计了一台小型升降车,以便在移动镜头中随时拍摄到理想的角度。在拍摄中,要求灯光随着演员的位置和视线成角度运动,这样光点比较集中,能够使演员的眼睛又大又亮,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总之,心血没有白费,江青在审看了电影之后,基本上予以肯定,但还是提出了若干条修改意见:

        1、片头毛主席语录不要了,主席思想通过艺术形式体现;

        2、导演署名还是要有的,摄影、美工、特技都要有;

        3、总感觉黄浦江水涨到江面上来了,不真实,下雨也假……

        4、方海珍的眉毛不要往上挑,不然脸显得太长……

        5、今后不要笼统地提美国强盗、美国鬼子、美国人士……

        客观地讲,以上这些意见还是能令谢铁骊接受的……不管怎么说,《海港》总算是完成了拍摄任务,审查过关了。对于审查意见,谢铁骊吸取以往教训,研究制定修改方案,认真加以修改,终于顺利通过。

    拍摄《杜鹃山》谢铁骊被“钦点”再做导演

        就在谢铁骊长舒一口气,准备重拾《海霞》继续创作之时,江青建议将京剧《杜鹃山》搬上银幕,并点名还要谢铁骊导演拍摄。

        为了拍好影片《杜鹃山》,摄制组在拍摄前再次重温“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就是当年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在当时的文艺创作中必须遵守。江青要求在电影拍摄的镜头数量上、景别上,所有的人物都要为英雄人物让路,不许再有镜头围着人物转,谁有戏就把镜头转给谁的情况出现。

        为了使观众对女主人公柯湘有一个深刻印象,影片特意做了精心的铺排和渲染。剧中柯湘就义地点在祠堂前,镜头拉开,阴暗的冷光伴着团丁的吼叫。黑漆漆的大门洞开,伴着团丁的三次号叫,阴森恐怖。这时传来柯湘的画外音:“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给人以声震长空的气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按照音乐的节拍,镜头以全景、中景、近景,展现了革命者柯湘的浩然正气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达到了“导演要有构思,演员要有激情,摄影要讲究气氛,美工要讲究意境”的上级指示精神。

        导演谢铁骊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就挖空心思,力图创新。为了突破舞台化的单一场景,进行电影化尝试,摄制组还在摄影棚里搭了一座假山,山上吊起好几吨水,冲出来真正的瀑布景观。江青为此还动用军队,从江西运来一火车皮竹子,以展示杜鹃山的绿色景象。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还在摄影棚中制造了烟雾等战争气氛。如此,终于完成了电影《杜鹃山》的拍摄任务,而谢铁骊却与钟爱的《海霞》失之交臂。

        至“文革”结束前,“八个样板戏”均被搬上银幕,而且还添加了《龙江颂》和《杜鹃山》。那时候广播电台、电影院只有“样板戏”,别无选择。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