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杨赤“讲”京剧香港戏迷意犹未尽
国粹京剧   2011-04-19 13:23:07 作者:谷子 来源:大连晚报 文字大小:[][][]
        在成功演出传统大戏《九江口》后,他举办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

  从千余名报名者中抽出来的百余位幸运儿,与杨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第39届香港艺术节的重头戏,杨赤率大连京剧院全班人马出演的传统大戏《九江口》,令香港观众感受到如品一杯好酒般的回味悠长。演出次日,香港艺术节组委会又请杨赤在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为戏迷举办了一场“京剧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讲座。虽然当天香港阴雨连绵,但百余名热情的香港戏迷早早地便来到现场静心等待。原计划一个小时的讲座两个小时才结束,意犹未尽的戏迷又围拢在杨赤周围细心请教。

  网上报名逾千人 幸运率仅十分之一

  香港观众之所以如此热情,除了对京剧这一中国国粹的迷恋,同时也沉醉于杨赤妙趣横生的演讲氛围。杨赤讲京剧中的工架、唱腔,也讲他与京剧大师袁世海的情缘,语言幽默风趣,兼施动作表演,现场气氛极为火爆。艺术节工作人员介绍,参加讲座的香港朋友都是在网上报名的,报名者有千余人,由于场地有限,最后的幸运者只有百余人。

  听讲座的人中有真正的票友,他们在前日看了杨赤的演出后未过足戏瘾又冒雨来追随偶像,更多的是第一次前来感受京剧艺术的年轻人。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在讲座结束后表示,这绝对是一台妙趣、艺术与互动并存的讲座。

  40分钟未勾完一张脸 诠释学花脸不易

  主持讲座的是香港艺术节顾问谭荣帮先生。这位曾经担任过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邮政署长的官员,退休后一直从事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他同时也是一位京剧花脸票友。讲座开始前,他向现场观众揭秘,杨赤小时候是想学老生的,只是当时名额满了杨赤才误打误撞学了花脸。在一片笑声中,杨赤不仅承认这一秘密,更感叹学习花脸的不易。

  杨赤的一位学生在一旁演示演出前的勾脸,他说,和其他京剧行当比起来,花脸不论在学习训练还是演出前的准备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看我们讲座前他就开始忙活了,现在快四十分钟了他还没勾完呢!”演讲中,对于京剧花脸的特色以及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区别,杨赤并未用太多的专业术语,而是根据自己演过的角色的感受深入浅出的向听众“传感”。杨赤告诉听众,尽管架子花脸在作品中常常只是个陪衬角色,但他们起着其他人物类型无法企及的功能与效用。保持着人民的本性,寄寓了人民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因而更受观众的喜爱。袁世海曾对杨赤说,花脸其实是一台大戏中的味精,没有味精的菜也能吃,但加了味精的菜更香,味道更美了。

  恩师两句赠言 让杨赤终身受益

  讲到与京剧大师袁世海的情缘时,杨赤说,当年的拜师会上,老师对他讲了两句赠言,一句是艺术上的,“要把我袁世海揉碎了来成全你杨赤,而不要把你揉碎了来成全我”;一句是做人的,“得之不喜,喜之不忧”。“这两句话让我受益终身。”杨赤说。

  杨赤认为:“袁世海艺术最大的特色在于塑造人物,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才能塑造出那么多观众喜欢的人物。老师曾说,人家说我是‘袁派’或是什么派,其实我是‘人物派’。”杨赤说,袁世海为他重新设计和编排的《西门豹》充分结合了他的特点,和当年袁世海演出的版本有80%的内容不一样。“我还从来没见过哪个流派的创始人把自己的经典剧目改这么多,但袁老师都是从人物出发,在艺术思想上是非常开明的。这在梨园行当里是十分罕见的。”

  客串梨园“导游” 引听众亲近京剧

  互动环节,香港听众也向杨赤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但杨赤的一番作答令现场听众倍添信心。杨赤说,其实如今人们热衷于快餐文化,但并不都是被“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占领了,他们的东西的确有很大市场,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同样有众多追捧者,香港作为商业味极浓的国际都市,有这么多的京剧爱好者即是明证。

  杨赤如同一位熟知梨园胜景的“导游”,在他的引导下,听者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只觉一片锦绣,美不胜收,惊叹世界上竟有如此奇妙的艺术。杨赤告诉香港朋友,京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民族文化之精华,博大而精深,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怪不得不少外国友人到中国点名要看京剧;怪不得许多海外游子一听到西皮二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京剧就象征着中国。

        讲座结束后,许多人仍不解渴,又纷纷围上来与偶像零距离交流。“你的花脸演技精彩绝伦,把那粗犷豪放演绎得入木三分,这么多年你坚守京剧的动力是什么?”“你主演的《风雨杏黄旗》什么时候能来香港演?”“如何让更多中国年青一代对国粹感兴趣?”“你收徒的条件是什么?”……如此众多问题,杨赤都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回答。面对香港戏迷的真挚情感,杨赤说:“香港同胞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那份热爱、执著、追求,也深深的感动、激励着我,我和我的同仁有一个共同心愿,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连京剧院成为全国有影响、有水平的一流品牌。以后经常到香港回报香港戏迷的热情,更欢迎香港观众到大连旅游观光,感受京剧的魅力。”

本文来源:在成功演出传统大戏《九江口》后,他举办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

  从千余名报名者中抽出来的百余位幸运儿,与杨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第39届香港艺术节的重头戏,杨赤率大连京剧院全班人马出演的传统大戏《九江口》,令香港观众感受到如品一杯好酒般的回味悠长。演出次日,香港艺术节组委会又请杨赤在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为戏迷举办了一场“京剧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讲座。虽然当天香港阴雨连绵,但百余名热情的香港戏迷早早地便来到现场静心等待。原计划一个小时的讲座两个小时才结束,意犹未尽的戏迷又围拢在杨赤周围细心请教。

  网上报名逾千人 幸运率仅十分之一

  香港观众之所以如此热情,除了对京剧这一中国国粹的迷恋,同时也沉醉于杨赤妙趣横生的演讲氛围。杨赤讲京剧中的工架、唱腔,也讲他与京剧大师袁世海的情缘,语言幽默风趣,兼施动作表演,现场气氛极为火爆。艺术节工作人员介绍,参加讲座的香港朋友都是在网上报名的,报名者有千余人,由于场地有限,最后的幸运者只有百余人。

  听讲座的人中有真正的票友,他们在前日看了杨赤的演出后未过足戏瘾又冒雨来追随偶像,更多的是第一次前来感受京剧艺术的年轻人。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在讲座结束后表示,这绝对是一台妙趣、艺术与互动并存的讲座。

  40分钟未勾完一张脸 诠释学花脸不易

  主持讲座的是香港艺术节顾问谭荣帮先生。这位曾经担任过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邮政署长的官员,退休后一直从事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他同时也是一位京剧花脸票友。讲座开始前,他向现场观众揭秘,杨赤小时候是想学老生的,只是当时名额满了杨赤才误打误撞学了花脸。在一片笑声中,杨赤不仅承认这一秘密,更感叹学习花脸的不易。

  杨赤的一位学生在一旁演示演出前的勾脸,他说,和其他京剧行当比起来,花脸不论在学习训练还是演出前的准备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看我们讲座前他就开始忙活了,现在快四十分钟了他还没勾完呢!”演讲中,对于京剧花脸的特色以及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区别,杨赤并未用太多的专业术语,而是根据自己演过的角色的感受深入浅出的向听众“传感”。杨赤告诉听众,尽管架子花脸在作品中常常只是个陪衬角色,但他们起着其他人物类型无法企及的功能与效用。保持着人民的本性,寄寓了人民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因而更受观众的喜爱。袁世海曾对杨赤说,花脸其实是一台大戏中的味精,没有味精的菜也能吃,但加了味精的菜更香,味道更美了。

  恩师两句赠言 让杨赤终身受益

  讲到与京剧大师袁世海的情缘时,杨赤说,当年的拜师会上,老师对他讲了两句赠言,一句是艺术上的,“要把我袁世海揉碎了来成全你杨赤,而不要把你揉碎了来成全我”;一句是做人的,“得之不喜,喜之不忧”。“这两句话让我受益终身。”杨赤说。

  杨赤认为:“袁世海艺术最大的特色在于塑造人物,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才能塑造出那么多观众喜欢的人物。老师曾说,人家说我是‘袁派’或是什么派,其实我是‘人物派’。”杨赤说,袁世海为他重新设计和编排的《西门豹》充分结合了他的特点,和当年袁世海演出的版本有80%的内容不一样。“我还从来没见过哪个流派的创始人把自己的经典剧目改这么多,但袁老师都是从人物出发,在艺术思想上是非常开明的。这在梨园行当里是十分罕见的。”

  客串梨园“导游” 引听众亲近京剧

  互动环节,香港听众也向杨赤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但杨赤的一番作答令现场听众倍添信心。杨赤说,其实如今人们热衷于快餐文化,但并不都是被“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占领了,他们的东西的确有很大市场,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同样有众多追捧者,香港作为商业味极浓的国际都市,有这么多的京剧爱好者即是明证。

  杨赤如同一位熟知梨园胜景的“导游”,在他的引导下,听者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只觉一片锦绣,美不胜收,惊叹世界上竟有如此奇妙的艺术。杨赤告诉香港朋友,京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民族文化之精华,博大而精深,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怪不得不少外国友人到中国点名要看京剧;怪不得许多海外游子一听到西皮二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京剧就象征着中国。

        讲座结束后,许多人仍不解渴,又纷纷围上来与偶像零距离交流。“你的花脸演技精彩绝伦,把那粗犷豪放演绎得入木三分,这么多年你坚守京剧的动力是什么?”“你主演的《风雨杏黄旗》什么时候能来香港演?”“如何让更多中国年青一代对国粹感兴趣?”“你收徒的条件是什么?”……如此众多问题,杨赤都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回答。面对香港戏迷的真挚情感,杨赤说:“香港同胞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那份热爱、执著、追求,也深深的感动、激励着我,我和我的同仁有一个共同心愿,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连京剧院成为全国有影响、有水平的一流品牌。以后经常到香港回报香港戏迷的热情,更欢迎香港观众到大连旅游观光,感受京剧的魅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魏海敏:“梅”开两岸星火传​
李哲、郑钰:京剧舞台“神仙侠侣”
孙卫安:学无止境,不断攀登​
张慧芳:梨园芳菲 香自苦寒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张萌20年伴随福建京剧院一起成长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