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醉酒》常新说梅韵 《红嫂》未老写春秋——访京剧艺术家张春秋
国粹京剧   2013-05-27 10:36:38 作者:常会学 孟 娟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2007年10月12日,张春秋在北京大学为观众清唱《红嫂》选段     李瑞勇 摄

张春秋刻苦学艺照片

张春秋与恩师梅兰芳

张春秋《贵妃醉酒》剧照

张春秋饰演红嫂剧照

张春秋在北大讲学时接受采访   吕季明 摄


        张春秋,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大师亲传弟子,因在现代戏《红嫂》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她获得首届泰山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6月,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12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得“中国戏剧表演终身成就奖”。

        张春秋家里的一面墙上,挂了大大小小20余幅照片,有孩童时代学戏练功的场景,也有她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瞬间;有她塑造的玲珑剔透的“红嫂”,也有她演绎的亦喜亦嗔醉酒的贵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6岁开始从艺的少女,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这一张张照片,折射出张春秋传奇的艺术人生。

    天赋优厚 饱经磨砺

        这两年,看过张春秋表演的人,都会惊讶于她亮丽委婉的唱腔与精美细腻的身段。而张春秋却这样描述自己:“87岁了,嗓子也没倒,还能唱,腿脚还能活动。”

        不少人说,张春秋的艺术功力源于她的聪慧、有悟性,更靠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和钻研。1926年出生的张春秋可谓生不逢时。当时的旧中国,到处是军阀混战、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外敌入侵,内忧和外患接连不断。张春秋母亲早亡,后被父亲卖给上海一个唱梆子的老太太,又被老太太转卖给京剧班的张远亭,从此姓“张”,并进入“喜临堂”科班学戏。苦难无边,命运多舛。然而,这种苦难也磨砺了她从小不怕吃苦的坚强性格与一心学艺的毅力。“我小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练功,去天井里跑圆场、吊嗓子、压腿、拿顶。无论寒暑都是露天练功。冬天更惨,汗湿了衣裳也不能停,只能不停地练。”张春秋回忆说,“我们那时不叫学戏,叫‘打戏’。每次拿顶时,我养父(张远亭)便会点上一炷香,香不尽是不能下来的。”

        墙上有这样一张黑白照片:张春秋单脚站在一个大球上,另一只脚扳着朝天蹬,手里还耍着盘子。“当时,我要单脚碾着球往后退,一只手还要耍盘子。这个动作很有难度,稍不留意摔下来,便是鼻青脸肿。”记者留意到,张春秋的手指与常人有所不同,指尖往后翘的幅度比较大。“估计是小的时候耍盘子被压成这样的,那时骨头软,铜盘又重。”

        张春秋6岁登台,8岁唱响,成为科班重点培养对象,艺事日进。她天赋优厚,天生丽质,聪明颖悟,不仅文武兼备,且生旦净丑皆能。加上平时的勤学苦练和多年演出经验的积累,16岁时,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张春秋成为“喜临堂”科班的顶梁柱,很多大戏都是由她来担当主演。她清亮圆润的嗓音、俊美的扮相、潇洒的台风,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那点苦没白吃,打没白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春秋说,学京剧不容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行当太多,且唱腔、表演、动作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人物内在的东西要通过你的眼神、表情让观众理解。这不是一两天能练就的,要从娃娃抓起。”

    潜心学艺 与时俱进

        1945年底,像许多当年的女艺人一样,为了逃避旧社会带来的形形色色的纠缠和麻烦,张春秋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她热爱的京剧舞台,选择了嫁为人妇。1951年,当年“喜临堂”科班的师弟张福来等来到张春秋家里,邀请她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国营剧团。重返舞台,是张春秋盼望已久的心愿。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她随师弟来到剧团演出地无锡。已6年没演戏且肚子里正怀着第三个孩子的张春秋,为剧团领导演了一出《穆柯寨》,风采

        不减当年。1952年初,团长金毅、指导员庄敏亲自到上海将她接到剧团,中断6年之久的舞台生涯重新开始了。

        “到了剧团,我工作特别积极,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装台、卸台都抢着干。演出上,分配我演什么就演什么,缺什么角色就顶什么角色,从不挑剔。”因此,剧团里的其他演员都爱和张春秋接近,时常在一起聊家常,切磋技艺。

        从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儿,成长为后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除了张春秋本人的努力、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帮助外,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1953年秋,梅兰芳到外地巡回演出(因与江苏省京剧团老生演员王琴生很熟,所以梅兰芳常常以江苏省京剧一团为“底围子”组班演出)。“当时,我就在江苏省京剧团一团工作,因此有幸随梅先生演出。我特别高兴,这是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呀!因此,只要梅先生说戏或上台演戏,我就在台下或在幕条边,仔细看,认真记。”张春秋说。

        在王琴生的引荐下,梅兰芳同意收张春秋为徒,并在梅兰芳上海的家里举行了拜师仪式。之后,张春秋跟随梅兰芳认真学艺,深得梅派京剧真传。多年来,醉心于京剧艺术的张春秋,却并没有一直局限于梅兰芳的艺术路子。“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时代性,国粹也要与时俱进。”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张春秋对京剧艺术的改革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想法。

        老戏要新唱。时代不同了,不能刻模子。“如果有些戏的某些地方不合适了,那就要想办法填补。梅先生要活到现在,他也是要改的。”张春秋告诉记者,梅兰芳刚开始唱戏时也没有表情,后来才改成了表演人物,不仅仅唱戏,还增加了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动作。“先生怎么演的,我就怎么演,那就没有发展了,那就只能看梅兰芳了。”

        “其次,文戏要武唱,武戏要文唱。”张春秋告诉记者,所谓文戏要武唱,是指戏要紧凑。过去唱戏喜欢拖腔,一板三眼,废锣很多,节奏太慢。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戏更要紧凑些。而武戏要文唱,是指武打动作一招一式要非常利索,让人看得清楚,像真的一样。

        “我没有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这些都是我根据感觉和经验得出来的,是在梅先生的路子上做的填补,不是否定。”张春秋如是说。但梅兰芳的儿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却这样赞许她:“张春秋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再创造,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贴近群众 艺贵真诚

        1957年夏天,张春秋被借调到青岛市京剧团。后来,在青岛市领导和剧团领导的挽留下,她留在了青岛。张春秋多才多艺,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其表演备受青岛观众喜爱,常在青岛市人民大会堂为各种重要活动演出。1958年,张春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青岛市京剧团业务副团长、代理副书记。

        1964年,青岛京剧团派张春秋等几人在北京学《芦荡火种》。山东省委发来一纸调令,将她调到济南出演“红嫂”一角,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张春秋接下这一任务时,距离汇演开始仅剩20天时间。20天来,她吃住都在山东省京剧院的宿舍和排练场。“唱腔是生的,台词是生的,今儿背熟了明天又改了,再重新背;表演的动作需根据唱腔来设计,唱腔一改,就要不断地设计、编排表演动作。当时正好是8月份,济南热得不得了。由于我贫血,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压力一大,我都要靠安眠药来维持每天的睡眠。”

        20天后,《红嫂》进京参加汇演,一炮打响,获得大奖。张春秋在舞台上感情真挚、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精心设计、婉转优美的唱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剧中“为亲人熬鸡汤”等脍炙人口的唱段,成为京剧宝库中的精品名段。颁奖大会上,周来总理亲自为获奖者颁奖。当他给张春秋颁奖时,亲切地问道:“你就是演红嫂的?演得很好。”张春秋激动地点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随后,她代表演员在台上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塑造社会主义的英雄形象是我们的职责》。

        1964年8月12日,是张春秋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接到通知,当晚毛主席及中央其他领导要在北戴河观看《红嫂》一剧!演出结束后,主席与演职员们合影,张春秋被安排站在毛主席身边,她激动得一直看着主席。这张照片,张春秋视如珍宝,一直珍藏着。

        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出席过第四届全国文代会,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但这些荣誉并未让张春秋高高在上,远离群众。在她心里,自己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家。“演完红嫂后,我下农村体验生活,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结束后让他们坐下来,我给他们清唱。看见农民一毛钱都舍不得花,被子大窟窿小窟窿的,我就想起自己也是吃苦长大的。”

    退而不休 弘扬国粹

        “说句不好听的,以前你们要见我见不着。不是我架子大,而是太忙。”张春秋笑着说,出演“红嫂”后,她被安排留在山东省京剧团,主要任务有3项:培养青年演员、完成场次任务和经济任务。

        “当时,我带领省京剧团一个演出队去各地巡回演出,经常是自己一天演两场,安排年轻演员演两场。有时下午5点演一场,演完了吃个鸡蛋,再赶着上晚上8点的场,妆都不卸,脸上的皮肤都被油彩烧成了猪肝色。”据张春秋回忆,一年下来,她所带领的那个演出队共演出200余场,超额完成了任务。

        1986年,张春秋正式退休,但她并没有退出京剧舞台。作为全国著名的老艺术家,她常年活跃于各种社会活动中。2011年,已85岁高龄的张春秋摔倒过2次,腰骨折断了。正在住院期间,她接到电话邀请她参加重阳节京剧演唱会。“我当时身体不太好,腰也不一定能撑得住,心里斗争了半天,最后还是去了。去了就上戏呗,自己给自己提精神。”张春秋是这届重阳节京剧演唱会中年纪最大的艺术家。

        在张春秋看来,弘扬与普及京剧艺术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振兴京剧,要大家都会唱那才好呢。”于是,有热心票友及业余爱好者想学戏,她便不厌其烦地说戏;对于青年学生,张春秋更是将自己倾注一生心血换来的艺术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2011年,就在张春秋因摔倒住院期间,上海一个学生请了10天假来找她学《贵妃醉酒》,问她学一出戏多少钱。张春秋回答说:“黄金有价艺无价。青年追求艺术,我很高兴。对青年我不保守,你要觉得我的哪出戏唱得好,你要学你就拿去。只要身体顶得住,我就教。”

        “党培养了我,我一直在为党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怕。这么多年,我的脑子里一直就是这个概念。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退而不休。活到老干到老,也算是我为振兴京剧艺术继续发挥点余热吧。”张春秋微笑着说,平静而坦然。

    (王玉明、吕季明、王培元对本文亦有贡献。除特别标注外,本版图片均由王玉明提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陈旭慧 艺术的传承要培养社会基
魏海敏:“梅”开两岸星火传​
李哲、郑钰:京剧舞台“神仙侠侣”
孙卫安:学无止境,不断攀登​
张慧芳:梨园芳菲 香自苦寒
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
史依弘: 心里涌动出来的,才是有
魏海敏 梅派在宝岛开枝散叶
​陈少云是怎样炼成的?​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史依弘:我在美国演京剧《霸王别姬
马派传人朱强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北京京剧院3月1日开始好戏连台
廊坊走出的京剧程派美女新星张茜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