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由京剧的现状探讨京剧市场建设和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部分)
国粹京剧   2014-03-19 10:36:55 作者:石磊 来源:新浪博客 文字大小:[][][]

        《由京剧的现状探讨京剧市场建设和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文较长,共计十四个章节,将分几次登出。这里先登出第一部分,(一)到(五)节。 ——编者按

 

        一篇写于2012年底的京剧文章《由京剧的现状探讨京剧市场建设和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青年演员的舞台空间在哪里?

        在2012年7月,第七届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复赛。8月,2012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9月,第七届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决赛。2012年夏天京剧看上去也是很热闹。

        虽然青年演员的表演还需磨练,但看到京剧有这么多后备人才,的确令人高兴。面这对这许多的青年演员,高兴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面前。这些青年京剧演员的舞台空间在哪里?青年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少,是目前京剧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次青京赛的新闻报道中也多次谈到了这一现状。其实,不仅仅是现在参赛的这批青年演员面临这一问题,就是在前几届青京赛上脱颖而出的青年演员,也普遍面临这一问题。只要看看前几届的几位获奖演员的演出现状,就可见一斑了。

        第六届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上获得金奖的演员丁晓君,据一个京剧网站资料上显示,在2012年的前七个月中,共计主演了八台大戏,但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平均每月只有一场多一点,还是太少了。

        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上获得金奖的老生演员凌珂,从天津京剧院的信息中看到,2012年前六个月,凌科共演出了16场,这算是演出机会比较多的了。但在这16场演出中,其中有八场是清唱或折子戏,作为主演的大戏有八场。这八场大戏之中,其中有六场是演《香莲案》,其他的戏也只演了两场。

        以上几位是近些年来比较突出的青年京剧演员,他们的演出状况都是这样,其他的一些青年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就更少。

        京剧是一门舞台的艺术,京剧演员只有多演出,艺术水平才能够提高,才会有更多的观众来看戏。但现在的一些青年京剧演员一年演出不了几场。针对青年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少这种情况,不少的京剧人士都在想办法解决。像北京京剧院,从2011年开始年推出的“魅力春天”擂台赛,2012年又推出了“每周一星”。还有像黑龙江、上海、天津也推出了类似青年展演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给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上台机会,这些举措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仅靠像擂台赛这种运动式的展演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少的问题。

        于是有一些青年演员自己想办法解决演出问题。像天津的凌珂,在院团演出之外,与一些戏迷朋友共同创办的京剧演出剧社“元声京戏坊”,以此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然而在京剧整体大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个体的行为将是很艰难的。

        青年演员演出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京剧的前途就令人担忧,京剧传承和发展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要真正的改变京剧传承中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要“让演员更多的上舞台”。

        要“让演员更多的上舞台”,就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剧场的观众多,就会给更多的演员带来上舞台的机会。要解决京剧演员上舞台的问题,就要了解京剧的观众在哪里?

    二,京剧的观众在哪里?

        京剧的观众在哪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了解京剧市场的供求情况。

        在京剧市场中,也存在着供求关系,市场供应方是京剧演员,需求方就是广大的京剧观众。现在青年演员众多,但上台演出机会少,也就是观众少。这看上去,京剧市场上也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京剧市场真的供大于求吗?

        对于京剧市场的供应方演员的情况,了解起来比较容易。重要的是要了解京剧市场的需求方的情况如何?

        “7月21日CCTV戏曲频道宣布,据央视“云计算”统计,每晚直播的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复赛已吸引了2.7亿观众。”在18天左右的时间里有2.7亿观众,平均每天1500万。也就是说全国的京剧观众至少不低于1500万人。

        真的是1500万京剧观众吗?情况远远不是这样简单。要“让更多的演员上舞台,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就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分析京剧市场需方的情况。

        全国多少京剧戏迷,其地域分布如何?各省市所占比例如何?

        全国有多少县市有京剧票房,或是京剧协会?

        有多少大学有京剧活动,又有那些高校成立了京剧社团?

        民间京剧组织的活动情况怎样?一年里有多少地方举办了票友节或票友大赛?又有多少剧场在演京剧?

        只有了解的这些,才能掌握京剧市场的规模,进一步完善京剧市场,有效的搭建京剧平台,从而“让更多的演员上舞台,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

        一份《国粹京剧·市场研究分析》提供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2年6月底之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三千多份和京剧有关的公开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的数据。

        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行政区划的500余个县市有京剧爱好者。

        其中,有420多个县市存在着有组织的京剧活动,也就是京剧票房、或京剧协会的京剧活动,各地京剧票房协会更是难以计数。

        另外,在全国的150余所高校有京剧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成立的学生京剧社团。

        有70多个地方还举行了京剧节、票友节等京剧活动。

        有220个剧场演出了京剧,此外还有许多文化宫、群艺馆也有京剧演出。

        《国粹京剧·市场研究分析》中还显示,根据全国各地京剧协会会员数统计推算得出,全国京剧爱好者的人数高达2300万,其中票友就有几十万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京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呢?这其中要解决一些地方京剧票价太高的问题,要有好演员演出有质量的戏等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京剧市场,搭建一个京剧的市场平台,“让演员更多的上舞台”。而这一切有赖于完善京剧市场,发展京剧产业。

    三,京剧是产业和艺术的结合 

        京剧要走向市场化,必须推进京剧产业的发展。其实京剧本来就是一个产业。京剧的程式化与行业的标准化生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行业的标准化,就是为生产的产品即其工艺、性能,制订出一个统一的的标准。从而达到简单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具有兼容性。其作用能规模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京剧的程式化,也包含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也具有兼容性。无论是四功五法,还是道具服装,都有一定的程式规则。京剧表演形式都是按一定的标准或是规范来实现的。运用程式化,有利于京剧剧目的创新,表现形式的丰富。

        有了程式化,演员就能掌握更多的剧目。在京剧历史上会几百出戏的人也为数不少,这都是程式化起的作用。

        有了程式化,创排新戏就变得相对容易,能将原来一个很复杂的运作变得简单了,剧团的运作成本就能够降低。一些新编戏之所以难以流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忽略了京剧的程式化,没有兼容性。

        有了程式化,演员之间的合作、剧团之间的交流,也就方便了,从而推动了整个京剧的发展。上海京剧院近些年来推出的“走马换将”演出形式就是得益于京剧的程式化。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只有百年多的历史。一个出现在200多年前京剧的程式化,其运作方式却具有现代大工业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们应该珍惜。

        京剧是艺术,艺术展示的是个性。产品突出的是共性。艺术与产品是有矛盾的。如果京剧也象生产产品哪样来演出,那么京剧的艺术含量将会大打折扣。京剧的前辈艺术家们巧妙的解决了产品与艺术之间的这一矛盾问题,赋予了它人性化的东西,这就是流派。通过流派,将不同的表演风格呈现给观众。如果硬要将京剧演员与某一类职称相比的话,京剧演员不属于工程师,而是工艺师。

        不同的流派在演出同一个剧目时,以不同的风格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样对观众就有新意,也就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兴趣。

        一出《空城计》就是其最好的范例。仅就音配像而言,《空城计》就有多个版本。四大须生以及一些其他的京剧演员都演出过这出戏,每个人的又各具有不同的风格,人们看过了余派的,可以再看马派,还可以看高派,可以看谭派。这样才能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如果没有流派,舞台上的京剧演员在演出同一个剧目是,都使用的同一种唱腔,用同样的动作,演出来的都是一个味道,还会有多少观众去反复的观看呢?只有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市场效应才会出来。

        京剧要真正地回到市场中,就必须要运用好程式化这个有力的工具。京剧的程式化体现的是京剧对成本的控制,而与之相配合的流派则体现的是市场意识,这两者构成了经营的基本架构,如果没有程式化,京剧不可能发展到现在,如果没有程式化,京剧也将难以继续发展。

        京剧是艺术,京剧也是产业,是文化产业,京剧要发展就必须走向市场。京剧走向市场,这只不过是对近几十年的做法的纠偏。其实京剧原本就是在市场中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他们哪一个又不是在市场中成长的呢?今天京剧市场的建设,还需要解决京剧传承中的的几个问题。

    四,京剧传承中的的几个问题

        说到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这里先说一件事。

        2011年11月在武汉举行第六届京剧节期间,举办了一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研讨会”。得知这一信息,我去电要求参加,主办方说没有参会名额了。我说我只想来听听,了解京剧在这方面的情况,不占用参会名额,我担心的是到时候来了,你们说事前没联系不让我进去。主办方听后同意我的要求,说主动要求参加的只有我一人。到会听了之后,我对京剧的前景更加担忧了,同时也促使我加速了对京剧文化产业方面的探索。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谈到了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的问题。从名单上来看,与会者大多都是业内的一些知名人士,但看到在座的很多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却少有年轻人参与。事后与武汉当地的高校做京剧推广工作的青年教师谈起此事时,竟不知道还有这个论坛。由此可见,现在京剧与市场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京剧需要接“地气”。

        京剧本来就是一个大众性的雅俗共赏的文娱形式,京剧本身并无雅俗之分,只有演员的艺术有高低之分。现在却偏偏要把京剧划为“高雅艺术”,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制作”,高票价。

        京剧的票价过高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动辄几百上千。因为票价太高,影响了人们进入剧场看戏的欲愿,有些戏迷减少了进剧场看戏的次数,比如原来准备看六场演出的,现在只看四场。观众进剧场的次数少了,演员登台演出的场次也就少了。演员登台的机会少了,演员的艺术水平就难以提高。演员的艺术水平没有提高,又会影响到戏迷看戏的意愿。于是观众进剧场的次数又较少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京剧市场状况也就越来越差,这也影响到京剧信息量的传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京剧信息的窗口太小声音太弱。现在京剧的专业刊物,只有《中国京剧》月刊,其信息量明显不够,不能满足京剧市场发展的需要。前些年有一个以报道京剧为主的《梨园周刊》,后来没有了。目前京剧没有一个及时相应的信息传播渠道,供数千万的广大京剧爱好者,以及潜在京剧观众来了解京剧,也是京剧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其实制约京剧发展的问题还可列出许多,像剧本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常被人们说提起。但是包括以上这些都还不是京剧的主要问题。目前院团实行机制是制约京剧发展的根本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上都有京剧团,虽然这可以看成是地方对京剧重视,也为当地带来了自豪感,但这也制约的京剧的发展。由于地方上的问题,一些京剧演出往往会形成领导说了算,随意调用演员,影响了演员的正常发展。甚至京剧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形象工程,一些所谓的“精品”,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以拿奖为目的,不考虑观众的实际需求,一些所谓的“精品”在戏迷的口碑中并不好。

        京剧的“精品”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与一般商品的“精品”是不同的。一般商品中“精品”的含义是少而精,价格高。如果京剧也去按照这个含义去做,京剧就没有了市场。京剧的“精品”是多而广。一个京剧剧目要成为“精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能为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剧团所公演,一个是剧中的唱段要为戏迷票友所传唱。只有这样的剧目才能叫“精品”,像《群英会》,《空城计》《四郎探母》等剧目就是“精品”。现在的一些新编戏没演出几场,没有多少人看,就称“精品”。这种“精品”往往是一次性消费,与目前所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相违背。也与京剧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我们都知道,京剧有梅派、余派、马派等流派,这些流派的传承都体现在艺术的共性上。但京剧现在这种各地各自为战,没有全局性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京剧的发展。今天的京剧问题,是没有一个有序的京剧市场环境的问题。因此,京剧的发展要淡化局部,突出全局。需要一个全国性的京剧行业组织来协调,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编制一个京剧平台。有一个京剧平台,就能“让演员更多的上舞台”。

    五,编制一个京剧网络平台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京剧团,以当地演出为主,开始时可能一些戏迷还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当时间一长,舞台上老是这几个演员,总是这几出戏,即使是再痴心的戏迷,也会有看腻的时候,上座率就低了。如果各地的剧团流动演出,即使是一些经常看的剧目,就会有更多的观众因为有新鲜感而去观看。

        要保持对京剧的新鲜感有三个方面,演出剧目上的创新,演员组合上的变化,演出空间上的位移。北京京剧院的“唱响之旅”是空间上的位移,上海京剧院的“走马换将”,则是演员组合上的变化加演出空间上的位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种形式,仅仅只是少数几个院团,局限于几个地方,不是全国性的,难以解决目前京剧市场的问题,因此要从大的方面来设计京剧市场。

        要振兴京剧,让更多的演员上舞台,就要有许许多多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要让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京剧舞台组成的京剧平台。京剧舞台和京剧平台的关系,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因此京剧界要淡化地域观念,实行全国一盘棋,共建京剧市场平台。有了这个京剧平台,就能让更多的京剧剧团在平台上不停的流动演出,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演员有出场的机会。京剧平台建立了,全国的京剧市场才能够完善。

        我们知道三点成面,要构筑京剧市场平台,至少需要三个支撑点。今天说到京剧时,总是离不开京津沪这三个京剧力量比较强的城市。其中的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特殊地位,确立了它们是京剧平台的两个支撑点,而天津由于其地理上与北京重合,不适合作为京剧平台的第三个支撑点。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就会看到,京津两市其实只是一个地区。这些年的京剧主要是在京津地区和上海地区两点上作线性运动,另一个京剧重要地区山东也处在这条线上,京剧市场没有形成一个面。京剧平台的第三个支撑点必须要和京沪两地有一定的距离,能够形成互动,要同时满足群众基础、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三个条件。能同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是华中地区的武汉。京剧平台的第三个支撑点应该是武汉。

        虽然历史上武汉曾经是京剧的三大码头之一,但那已是过去。今天选择武汉作为京剧平台的第三个支撑点,是因为武汉在地理和北京上海组成一个等腰三角,构成互动平台,并已形成了半天时间的交通圈,这里有足够的空间供京剧演员流动展示。

        《国粹京剧·市场研究分析》中显示,在目前全国这500多个有京剧爱好者的县市中,按行政区划排在前六位是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湖北,湖南。

        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地区,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以武汉为首的两湖地区,构成了京剧市场的基本平台。在这个三角平台中,包括了山东、河北等京剧大省,占据了京剧市场的六成以上。

        以这三个地区为核心,从北京向东北可达东三省,这里有11.6%的京剧市场。从上海向南可达闽浙地区。由武汉向南可以带动广东的深圳。向西辐射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西部重镇。

        通过京剧市场的合理布局,逐步开拓中小城市,形成几十个京剧市场节点,实行阶梯化的市场配置,利用现代交通工具,编制一个京剧市场网络。这样京剧活动就可以有序开展了,更多的演员上舞台将不再是奢望。试想如果有一天,在一周内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有上百个剧场在演出京剧,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可喜的情形。

        但目前京剧市场的不完善,许多规则的不健全,各界分工的不明确,都不利于演员更多的上舞台。为了京剧市场的完善,京剧平台的建立,京剧市场有序运转,需要从整体出发,淡化地区界限,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演员,戏迷,政府和民间等四方,共同编制一个京剧市场网络。

        (待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