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有一种记忆,叫往事并不如烟
国粹京剧   2015-01-24 10:59:31 作者: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字大小:[][][]

——记“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建院60周年主题纪念晚会”

  纪念晚会的主题叫“难忘的记忆” ,确实,往事并不如烟。

  在1月10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的国家京剧院建院60周年主题纪念晚会上,一出出从建院之初就传演至今的优秀剧目、一代代怀揣着艺术理想和社会担当在国家京剧院默默耕耘的京剧人,为大家娓娓道来一个个穿越历史的烟尘、在当下依然脍炙人口、动人心魄的故事,伴随着演出的缓缓推进,聆听着新老艺术家们深情讲述的一折折、一幕幕, 60年峥嵘岁月走过,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的时间都献给了那份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京剧梦。

  每个京剧人都有一个京剧梦,传戏育人是他们一辈子的坚守。在该院青年演员刘魁魁的回忆里,袁世海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长者。2002年,袁世海年近九旬还在登台演出,上了台的他却依然生龙活虎、容光焕发,好似青春一少年。而演出后不久袁先生就离开了我们,他是在用生命演戏,把最后的璀璨交给了京剧,交给了他心爱的舞台和观众。袁世海正是国家京剧院千百位老艺术家的缩影,演出之余,无论三九严寒、三伏酷暑,他们不顾高龄、不计报酬,给年青一代说戏,一说就是大半天。“跪搓”“屁股坐子” ,连年轻人都嫌疼怕累的动作竟实实在在地示范出来,让人动容!

  尽管刚刚做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还是坐着轮椅参加了演出,和自己的两位徒弟李海燕、杨磊同台演出了程派名段《文姬归汉》选段。演出前,李世济打趣地说,过去碰到有人过生日总得点蜡烛,她的两个高个学生各列一边就像两根蜡烛,而她则自比香炉子,师生同台献艺,以老带新,代代承传,这难道不是给剧院60岁华诞献上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吗?

  60岁一甲子,国家京剧院从建院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人才济济,总有一些感动让人挥之不去。时光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在国家京剧院工作的剧作家邹忆青、演员李维康、作曲家关雅浓等一行组成剧组,冒着寒冬的风雪到湖南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在杨开慧的故居板仓,听当地老人诉说烈士杨开慧的真实故事,老人满含热泪回忆在绵绵秋雨中,杨开慧行走在漫漫古道上,与乡亲们诀别时的情景,听的人也热泪盈眶。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切的来自生活的感动,邹忆青才在当时就写就了现代戏《蝶恋花》中《古道别》一场戏“连绵古道连天上,不及乡亲情意长” ……30多句动情的唱段,作曲家关雅浓含泪谱曲,主演李维康含泪练唱,回到北京后一个月的时间排练,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样的记忆告诉我们,京剧是一门集体创作的艺术,编导演舞音美就宛如京剧创作的各个声部,要注意协调配合,形成艺术合力;京剧也是一门接地气的艺术,作家艺术家要俯下身去、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素材、感受基层百姓最真切的情感律动和艺术需求,如今文艺界所积极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难道不就是与前人已经屡试不爽的优良创作传统的一脉相承吗?

  往事并不如烟,拨开历史的烟尘,总有一种情怀让人记忆犹新。在国家京剧院三团老团长刘秀荣的回忆里, 1985年3月29日至4月3日的这几天,是一段特殊的日子。那会儿国家京剧院三团刚成立不久,她带着队伍到河北正定演出,当时的演出条件还很艰苦,外地演出的时候团员们只能自带行李睡在后台,自己开火做饭,每人每天的演出劳务是5块钱、伙食3块钱,确实没有油水、没有肉吃。当时刘秀荣一行就拜访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了解到剧团在外演出的实际困难,习近平特批为剧团送去了一头猪、十斤牛肉和十斤鸡蛋。这是多么实实在在的关怀,当时有位演《李逵探母》的演员摔了一个硬抢背,但他却激动地说:“终于有肉吃了,我卯上了! ”这样一段记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但刘秀荣毕生难忘。因为,她深切感受到了一位领导者的体恤民情、善解民心、真诚质朴和可亲可近,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位领导者博大的文化情怀,有领导者的亲切关怀,是艺术的万幸。

  时光走过60年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包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国粹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必将担当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毕竟60年风雨遍尝的剧院不曾老去,正所谓青春在场,理想依然在路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