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传承 循道而为
国粹京剧   2015-03-01 09:51:58 作者: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字大小:[][][]

  “国粹”京剧在经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暂的传统戏高潮之后,在声声叹息中渐渐走向沉寂。此后,无论国家如何大力倡导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承载着“重负”的京剧再也未重现过“梅、尚、程、荀”的辉煌,如今,当代京剧更是面临着“台上振兴、台下冷清”的奇特处境。京剧的危机到底在哪里?京剧又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

  “从大的趋势上看我是乐观的”

  “即便文化再多元,也一定有主流,京剧恐怕不会游离出主流的范围。”几十年来,作为我国著名的戏剧编剧、戏剧理论家,吴江见证了京剧艺术的起伏发展。在他看来,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寻根热潮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怎样去对待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他的身边越来越多人因为对京剧产生兴趣走入剧场,一些青年朋友开始学着写戏,“这是一种社会走向理性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不可小视”。吴江认为,京剧市场实际在回暖,“从大的趋势上看我是乐观的”。

  这种乐观还来源于吴江案头放着的几份文件,最高决策层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的浓厚感情令他倍感振奋。“大的环境为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占得‘天时’了。”吴江说。

  “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些普及的事情,让京剧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引导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吴江说。2008年,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这一切始于吴江的一份政协提案,“初衷就是让青少年都知道我们的传统文

  化,因为这门艺术不能断。”吴江说。

  “人才培养不能吃成药”

  “以前演出,戏箱用两三辆排子车一拉,我们演员走着就去剧场了。”9岁就考入北京戏剧专科学校京剧表演专业的吴江慨叹,时下京剧演出的环境与条件和他当年登台时不可同日而语,但与此同时,台上唱念做打的人却令他感到一丝隐忧。

  “不客气地讲,人的素质是下降的。”吴江并不讳言。人才的培养和质量关乎京剧艺术的兴衰,但现如今演员们对京剧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用心很难和前辈们相提并论,而包括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京剧各行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与断档。

  “艺术是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不能吃成药,必须得按人开方、按方抓药。”吴江说,以前科班每出一茬儿,生旦净末丑都是全的,现在很多院团人满为患,旦角、生角的竞争可谓达到白热化,同时却又“缺胳膊短腿的”,一排戏不是没有武生就是凑不齐架子花脸,只能到处挖人、借人。“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在他看来,戏剧是综合艺术,“过去讲究分行归路,因材施教,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其他的行当也都要投入力量培养”。

  管理者应循道而为

  这些年来,无论哪个行业,“创新”一直被作为最重要的导向之一。作为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和审美意识的国粹,京剧如今盛况已经难再,在“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抱怨声中,京剧创新一度成为行业内外共同的强音。

  “继承与创新,是手心与手背的问题,不能分开。要很好的继承就必须创新。但要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这个基础。”与京剧结缘大半生的吴江坚持,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更不能靠迎合时尚,要以敬畏的态度来创新。

  “我们提出京剧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这些年,因为文化主管部门的政策对创新有很大倾斜,各院团为此“创新不断”。“剧团为了得奖,弄一个剧目扔一个,得了奖以后就封箱了。”在这一行多年的吴江深谙其中究竟,如果获奖就能够得到省、市领导的满意,京剧团的待遇可能就会好一些,甚至还能决定京剧团的存亡。这也导致有的戏政治姿态浓厚,人情淡薄。“但戏曲要可持续,要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根本是得有‘演得起、传得开、留得下’的剧目。”吴江说。他始终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艺术的基本规律,也是京剧最基本的“道”,“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循道而为”。

  “在继承上我们远远不够,所以创新就缺少资本。”吴江认为,在继承和创新问题上,首先要尊重传统。他建议,在推动创新之余,文化主管部门能否为京剧传统戏的继承与复排辟一席之地,在政策上对京剧传统戏的复排有所鼓励,在经济上能对复排传统戏给予一定补助。“其实恢复一出传统戏,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创排一出新戏要少很多,但可能使一出濒临失传的剧目流传下来,这正是京剧传承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吴江强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