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流派与书画艺术
国粹京剧   2011-08-12 11:09:30 作者: 来源:搜狐资讯 文字大小:[][][]

     京剧世称国剧,而今又与中医药、中国书画同被尊崇为“国粹”。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戏剧界前辈王文显教授盛赞“京剧是一颗古老的珠子”,盖谓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而汲取丰厚的传统文化,以其底蕴深厚之故也。因而京剧是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渊源,并为其传承和发展中的自然结晶,其不仅形成并完善了一套符合东方人所独具的深沉内敛、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而且在美学理念上更体会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其中自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书画的滋养是分不开的,因而京剧流派与书画艺术中的渊源亦就从中可窥斑见豹了。

  四大名旦如楷之四家,梅兰芳先生曾师从于世称“三道士”的王梦白先生,不仅精于书画,还极善于自书画中汲取营养为已所用,其《洛神》一剧,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造型,均系出之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而《天女散花》中的古装及水袖功,仿佛其即兴临习“吴带当风”的笔意。梅派芳华吐艳,其雍容华贵,当如颜真卿的《麻姑仙坛》。尚派刚烈却不失其侠骨柔肠,其声腔中颇有些燕赵悲歌之象,曲高和寡若柳公权的《玄秘塔》,间架结构外松而内紧,且不易仿临。程派迂徊深沉,如欧阳询之《九成宫》委婉含蓄、气度黯然,怜爱可人,其行腔亦如运笔之势,寓笔意的提按顿挫于浅吟低唱间,正如香山居士诗中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既有婉约风骚,亦不失豪放气度,又像是《龙门二十品》,因素丽然多变而益显其丰富多彩。荀派花旦多谑浪、时庄时谐俏媚动人,若赵子昂之早期的《千字文》。而在继这四大名旦之后的张(君秋)派,则集梅、尚、程、荀之大成而独成一家,又得以通天教主王瑶卿的悉心点拔与指导,极有吴昌硕的笔意,深得笔墨三昧。其表演之身段,宗古而不泥古,创新却无浮华躁气,唱腔中亦是忽收忽放、收放自如,大气浑然与清丽细腻并重,亦如当代之沙孟海之行草、林风眠之油画写意,寓大法度之中而求小变化,且自然唯美。

  生行中余叔岩先生文武并重,翁思再先生称其为“(在唱、念、做、打、舞等各方面发展)都较为均衡的”艺术大家,只是遗世之声腔甚少,但曲曲精湛,已故作家汪曾祺将余派声腔比作“二王的书法,秀在骨子里”。特别是晚期灌制的唱片中,就像是元明时期的文人画,诗、书、画、印俱佳且益显其出神入化之意。晚年其音气短暗哑,虽老迈却苍劲,且是愈加醇厚,如金石书画皆臻炉火纯青之境界;而早期作品金声玉振,嗓音质感柔韧,挺拔陡峭醇正自然,往往在不经意间突现奇崛,一如宋代山水意境之幽而颇俱诗意,“瘦韧苍劲”,使人倍觉况味久远。言菊朋先生苍迈如斯,极如八大、石涛晚期之小品,孤险突兀又像是云南”二爨”,处处不合法度,细细品味却皆由规矩中化出,书卷之气溢于言表。高庆奎先生若摩崖石刻,激越豪迈高亢入云,其追风逐月,有穿石裂碑之境。孟小冬先生宗余并得其真传,依如唐诸遂良的《三藏圣教序》及唐人所临之《兰亭》。马连良如米芾、赵子昂的行书,寓骨姿清秀于舒展流畅中,随意率性又不失其潇洒风流。谭富英如书中飞白,远望似根根透肉笔笔见锋,又若飞瀑中之细流潺潺,近观细研则愈见其珠玉迸溅、流畅自如,益显其承传家学功力之深厚。奚啸伯先生系票友下海,学余派而摒其小腔细“擞”,宗言派又扬其苍劲、弃其婉约,其看似浑朴却是苍丽,然追求的却是大开大阖的气度而成就其“洞箫”之美誉,以余腔行言字,极如汉《衡方》、《景君》二碑之势。杨宝森先生细腻委婉九转回肠,秉古法(宗余)而自成一家,如邓石如的小篆和白石老人的笔墨小品,细细品味其间则有醍醐灌顶之妙。李少春先生文宗余叔岩但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以扬长避短,并汲取南麒北马等诸多流派之佳,其声华丽却不失质朴,赋予青花古瓷以金石之声铿锵之气,仿佛以《汉张迁》而化生章草以书二王;武学杨小楼若旭、素之狂放而不失其重;更有其猴戏相佐,李派整体上就像颜真卿的《裴将军帖》,庄谐互渗。

  金少山的花脸世称“铜锤之冠”,其声苍犷而不嘶暗,唱腔甚得《石鼓》之意,而身段表演上直如金文中《毛公鼎》、《史啬盘》;盖叫天先生的表演,技艺精湛功夫老到,且细腻入微纤毫毕现,可以说是老而弥坚,虽是宗武生行当,却武戏文唱,极有江南才子之书卷气而有其“江南活武松”之称,恁像是王淑晖工笔的古典人物栩栩如生;叶盛兰小生唱腔之美,是典型的古典男高音,极俱阳刚之气,如秦李斯的小篆之肃整刚毅,表演之丰富、动作之流畅则更显北宋时的工笔淡彩《清明上河图》,其中宫阙街肆为界画之法,自也棱角分明;李多奎唱腔中往往蓄着“后着”,其厚实方正古朴苍凉,听之如于盛夏之酷暑难当之际而饮豆沙汤酪一般,极像是汉代帛书,墨痕殷殷气韵悠长且绵长如四川老酒,沉实质朴、余味深厚,颇耐人寻味;萧长华先生的表演如丰子恺的漫画,使人在笑声中平添了几分世事人生的悲悯情怀,唱腔却像鲁迅先生手书的文稿,峭拔隽永;裘盛戎先生似洪钟大吕,集天地日月之精华与灵气而生,纯阳至刚却遗韵渺渺如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法度、气韵和笔墨功力虽老到却含蓄自然、阳刚而醇厚,武戏中的火爆身段又像是毛泽东的草书气象,虽剑拔驽张又不失书生本色;袁世海先生表演上如先秦之甲骨钟鼎、周楚大篆,喻其狞砺苍凉,唱腔里又蕴含着豪迈率意之气,像是武威、流沙坠之汉简般可爱自然。

  书画与戏曲虽其艺术门类不同,然其所秉承的文化精髓是一致的,其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蕴,也自然是有其内在而必然和联系,这就是东方式的——确切的说是中国式的哲学模式:感悟,且以一贯之。通,则无所不在,也无所不能。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