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人才培养应遵循戏曲艺术规律
国粹京剧   2015-06-03 09:47:30 作者:徐 健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文字大小:[][][]

     京剧教学目前存在“三缺”现象,业内人士呼吁——
  京剧人才培养应遵循戏曲艺术规律

  “京剧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的不断涌现。然而,纵观目前京剧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汇报演出的现场,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向记者表达了对当下京剧人才培养的忧虑。现在毕业的学生基础非常弱,比如前不久她所遇到的一位应届的青衣毕业生,虽然曾在“学京赛”中获过金奖,但当刘长瑜指定三个剧目,让她当场打个引子、念定场诗时,她却告之除了参赛剧目,别的都没有学过。这让刘长瑜哭笑不得。“像这样的毕业生,我们得用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培养她,才能适应剧团的演出啊。”对于京剧传承中人才培养出现的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呼吁:遵循艺术规律培养京剧人才迫在眉睫。

  为了了解当下京剧人才培养现状,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2014年组织有关京剧艺术家、教育家赴京津沪冀鲁等地,对京剧中专乃至戏曲专业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参与调研的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博敏表示,调研组发现戏曲教育的“三缺”现象比较突出:缺少技艺顶尖全面的艺术人才、缺少大师级的老师、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我们到各地京剧中专学校调研时看到,办学条件困难,师资队伍行当不齐、青黄不接、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业务薄弱是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马博敏说。京剧艺术人才,特别是表演人才,属于特殊专才,对其培养必须“口传心授”,应由有丰富舞台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和优秀教师身授亲传,然而现实是,原来的中专戏校纷纷提升为大专、职业学院,学历层次提高了,教师具有了中高级职称,但这些教师表演程式“四功五法”不够规范,又缺乏应有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而在现行的体制下,囿于各种因素,优秀的艺术家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难以进入课堂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刘长瑜也向记者讲述了武生泰斗王金璐曾给她说过的一个例子。“王老师在教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位教授学习《挑滑车》时,大武生出场时打的锣竟然是武丑的,当时听了头发根都奓起来了。”

  中专、本科、研究生,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现行京剧教学的一般学制规律,但这一看似完整的学历教育却并不适用于戏曲这样的专才培养。刘长瑜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京剧的基本要求,但现在的课时设置是一年365天,学生的寒暑假、休息日多达180天,较之解放前的科班和解放后的戏校大为缩短,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学习剧目少。此外,在校学生的舞台实践问题严重不足,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几乎没有机会登台,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戏曲专业教学的质量”。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刘长瑜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对戏曲艺术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忽视对戏曲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片面追求奖项的考核,不考虑京剧艺术的整体传承。“现在是流行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本来不适合一年级学习的《挂帅》,硬是被排进了教学当中,而且很多青年教师也不清楚如何去教。”刘长瑜说,有些学生一进学校就为参加比赛的20分钟而打拼,完全违背了京剧的艺术规律,急于求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担得起传承这门艺术的大任?!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让专业教师按照一般院校的规章进行教学管理,不仅不能让教师安于教学,而且对许多知名的或者已经退休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待遇提升、回归舞台任教产生不利影响。“有一位很优秀的程派老师,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自己对程派声腔也很有研究,就因为这么多年来无法通过职称英语考试,至今仍然是讲师。”

  京剧人才之根在学校,学校教育的重任在教师身上。针对目前京剧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到位”现象,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希望以“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形式,通过知名京剧艺术家、教育家为中青年教师授课传艺,把他们传承的经典剧目、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无私地传授给学员们。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陈迎宪表示,研修班不同于过去的流派班、研究生班,针对的是教师,关注的是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授课的目的不是让学员们演出多少戏,而是学四功五法的“规范”,这种“规范”正是目前中青年教师京剧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我们希望通过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一方面留下老艺术家的艺术宝藏,另一方面促进各地大中专院校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京剧教学水平,为京剧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创办中青年教师进修班,刘长瑜请了刘秀荣、张春孝、刘琪等兼具舞台实践与教学经验的名师前来授课,教授的有些甚至还是院校体系内很少触碰、但却是极具行当代表性的教学剧目。比如陈国卿在教授《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时,每次上课都穿上褶子、戴上髯口,亲自示范甩发、水袖等技巧,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卷气,还准备了当年吴祖光给他开的书目以及自己的备课笔记。可这出戏在戏曲院校的教学剧目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原因竟然是虽然做工繁难,但因为唱腔少没法拿出去参赛。刘长瑜说:“虽然我们的教学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京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青年教师的汇报演出也并非最佳,但他们在四功五法上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种进步是应该鼓励的,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