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戏曲,如何在全球化中焕生机
国粹京剧   2015-08-05 10:34:39 作者: 来源:钱江晚报 文字大小:[][][]

        戏曲如何处理新与旧,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获得更好的生机,是首届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的重要议题。与会评论家,或从戏曲的总体状况,或从各自所在区域的地方戏出发,都给出了有力的观点,而且颇有“青年”的新锐意味。

    如果只有模仿,戏曲会怎样

    张之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时下的戏曲理论圈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戏曲需要保守,而不是创新。”我认为此观点很值得商榷。

        让我们以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历史发展为例,看看创新究竟在其历史中占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京剧孕育萌芽的阶段还是京剧成熟繁荣的时期,吸纳与变化都是它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关键,而京剧的历史,一言以蔽之,也可以说是由无数极具创新精神的伶人写就的。其实,无论是京剧形成前夜还是孕育,还是成熟、巅峰,京剧的观众喜爱的都是舞台上的变,而绝非模仿。也正是观众这种喜欢“变”的取向决定京剧舞台上的那些事儿,行当变化、戏码变化、表演变化等,也造就了京剧数个巅峰的辉煌。在京剧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经历了伶人们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没有一位永载史册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这在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未来也必然是如此。

        京剧的传统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传统是法则与规律,就是京剧中的三级韵、身段论,前者管唱念,后者管做打。它们就好像京剧的骨,支撑起了京剧,但京剧还有肉,伶人的流派风格让立起来的京剧更加丰盈。京剧的传统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真的是复制和模仿吗?历史上很多伶人论条件和技艺其实本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但是伶人最终的声望却千差万别,如杨小楼和尚和玉,余叔岩和王又宸,梅兰芳和王琴侬,为什么?因为模仿,缺乏独创性,扼杀了伶人成为大师的可能。所以,创造性的继承对于伶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应不应该创新”与“如何创新”是两个问题。如今,在一些理论家看来,“旧”总归是好的,正宗的,甚至上升到了对“旧”的模仿与复制都比“新”高级;而所有“新”的自然就是低级的,经不住时间考验的。而实际上,在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传统,“新”也并不一定就是意味着打破传统的。一代有一代之“旧”,一代有一代之“新”,新陈代谢规律不能避免。但“新”与“旧”从来就不是衡量伶人优劣的标准,相反倒是模仿和创新始终是让伶人们高下自现的试金石。

        以时下最火的京剧演员张火丁为例,她作为一位多师之徒,必然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博采广纳的,而绝非固步自封、亦步亦趋的,她又怎能没有自己的创造呢?她又怎能是以模仿和忠实地继承来回馈观众们的厚爱呢?

    当下的传统是改良的传统

    蒋晗玉(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中国戏曲的当下剧场演出状态是近代化的剧场状态而非戏楼、茶园、堂会状态;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运动,革新、探索、开创,从主题到形式、程式都是大胆走进近代化的改良;京剧是经过改良后得到成熟与大发展、大繁荣的;清末民初的新剧种涌现,老地方戏和昆曲的绝续都是创新、革新、改良一路走来的;解放后的两次戏改,成就与失败都是改良革新的结果。

        当下的戏曲创新,往往有传承失序,观演脱节,长官意识,评奖诉求等现象。继承是戏曲的当务之急,近代戏曲革新、改良、发展、开创的成果,都离不开真正传承有序的戏曲人。当下普查活体传承的家底,发现人力未尽处,找到须及时抢救发掘保护的部分。这是知传承的本钱。本钱没了,发展就是幻梦。

        必须分清传统工作与创作发展工作的区别,分区域对待实施。戏曲传承教育、传统经典剧目的恢复排演是一个区域,从事的人应该是戏曲传承的深厚者。他们如果更多地被拿去创排新剧,不能在教学与传统剧目上下功夫,培养人,恢复剧,则戏曲传承就会有大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要放手戏曲新剧的排演,他们或靠近传统或远离传统,糅杂传统,或中西结合。他们的创作队伍是次传统继承深厚的戏曲人员,别的戏剧品种的人员等。

    重建戏曲与民间的互动关系

    郑荣健(中国艺术报)

        戏曲的传承,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学界有过很多讨论。争议多集中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特别是像“四功五法”等表演技巧,准绳、尺度、纵深都莫衷一是。对于创新,特别是对戏曲声腔“凡三十年一变”的历史精神,有较普遍的认识,却并未对戏曲的未来走向,形成较好的共识。很大程度上,这跟戏曲得以实现生长、传续和良性生态的机制——从民间获得滋养又传唱于民间——出现断裂有关。戏曲脱困,必须考察、梳理现代社会变迁中,环境生态、创演实践、接受语境等要素,打通脉络,重建戏曲与民间的互动关系。

        戏曲发展离不开社会的主体诉求。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大规模生产使得社会移风易俗,滋养戏曲的村社文化和民间唱曲、山歌乃至古称“百戏”的原生娱乐形式正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文化启蒙、民众教育、民主法制等现代诉求,让人们不再满足于高台教化和怡情审美,而有了更为自觉的道德和审美判断。这与实现民族崛起、富强、民主、文明的主体诉求相伴相生,却赋予了戏曲发展新的内涵。

        在保护和传承戏曲本体的基础之上,找到已变迁或转移为当代形式的民间生活及文化,才能涵养水土,从中汲取营养。它的现代审美逻辑,在于依托新的观演关系和生态,在哲学、美学和戏曲本体的建设中,实现原有传续机制的现代转换,使戏曲始终与生活息息相关,使戏曲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我分裂、包容成长。

    到了必须走向世界的时候

    贺宝林(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曲危机的呼声此起彼伏。戏曲危机虽有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到来之际,戏曲没有做好积极的应对,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一度迷失在全球化的烟重雾绕之中。可以断言,戏曲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其面临的危机必定会越来越重。

        面对全球化挑战,戏曲出路只有一条,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并参与到全球化的共建之中。当前戏曲不是想不想走向世界,而是到了必须走向世界的时候了,只有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戏曲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戏曲走向世界不能只靠华丽的服装、奇异的脸谱、固定的程式,更不能为了迎合外国观众而削足适履、降格以求。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深厚传统,在更高的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具备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对话交流的品质,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输出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和内容,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