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样板戏能不能动一动
国粹京剧   2015-09-14 09:48:52 作者:刘杰 来源:中国京剧艺术网 文字大小:[][][]

        2015年炎夏,北京京剧院举全院之力,排演了四出经典现代戏,每出演六场,共计24场演出,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观众踊跃进入剧场,而且涵盖老中青三代人,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在戏迷点赞居多的声音之外,也引起了“样板戏可不可以动”的讨论,大体上是两种意见,一是不能动,二是可以动,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与观众的欣赏习惯,适当地动一动为好。

        时光倒退至文革期间,样板戏绝不能动一丝一毫,就连李玉和三代人衣服上的补丁都不能移动位置,样板就是让你照着去演,如果走样就是破坏样板戏,轻则批斗,重则判刑甚至杀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思想禁锢被打破了,文化战线出现了新的面貌。

        当年被列为样板戏和后样板戏的一些剧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以选场和全剧的形式恢复演出,观众仍然欢迎,至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时,孙岳、袁世海、高玉倩、刘长瑜、孙洪勋等原班人马演出非样板戏版本的《红灯记》全剧,形成了一波高潮,开了恢复现代戏原貌的先河。原版没有高大全的东西,不唱“一封请帖藏毒箭”,有的是平实、自然、接地气之风,看着亲切,抗日英雄是站在地平线上的,而不是飘在云中。但可惜后来见不到这个版本了,憾为绝唱。

        样板戏不动,观众怎么看。我亲历了1995年上海京剧院赴京及外地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作随行报道。在海淀剧院《智取威虎山》演出时,凡是剧中引用语录和“还要开支委会讨论决定”等唱词与念白时,台下大学生与青年观众或笑或嘘,在观后座谈中,不少人要求删去这些内容。在上演的四出戏中,对《曹操与杨修》、《盘丝洞》评价很高,《智》剧则垫底。在今年北京京剧院演出《智》剧后,又有老中青戏迷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对其它现代戏中类似的政治性很强和个人崇拜的唱词、念白感到生硬,提出能否删改的建议。

         从20世纪60年代现代戏创作的过程来看,原版本均比较平实,在文革中加工时被加上了一些极左、生硬的内容,而且唱腔、念白均追求高亢,引用语录,引用“东方红”的旋律比较普遍,那时的人们习以为然。而今再看就显得突兀了,尤其是未经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可能更不易接受了。

        现代戏诞生50年后,时代变了,观念新了,样板戏的称谓被红色经典现代戏取代了,不合时宜的内容可不可以动,从哲学角度看,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从观众欣赏习惯看,硬梆梆、直楞楞的内容不太受欢迎。事实上,在近年的演出中,一些大的院团也做了适当的删改或恢复了原版本的部分演法,观众是可以认可的,也受到了欢迎。如上海京剧院演出《沙家浜》,在“智斗”一场恢复了胡、刁的生净对唱“我虽然读书在东洋”、“上海滩打了仗”,戏迷则拍手称快。这段好听的对唱在当年因为“三突出”,因为要压缩演出时间被砍掉。在第五场“定计”中阿庆嫂“风声紧”的唱腔中恢复了赵燕侠的唱法,“党啊,你给我智慧给我力量”,此后,张雏燕在清唱这段时也用其母的唱法,并未引发议论。改动最大的是战友京剧团丁晓君的《红色娘子军》,特请张建峰饰洪常青。他们未演1964年杨秋玲、张曼玲等演的田汉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本子,而且在杜近芳的电影版上,请来原作之一的阎肃等先生操刀,把洪常青给战士上课时写在黑板上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文字换成了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内容,下边吴清华的台词也相应地变了。在洪常青牺牲时的大段唱腔和喊口号的词句作了改动,喊的是“人民万岁”。最后唱段“接过红旗肩上扛”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一句也改动了,削弱了个人崇拜的份量,践行了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党之上的真理。此外,在第二场删去了赤卫队长的唱腔“战火中炼出了英雄连队”,在全剧结束前给吴清华增加了一段唱。上述两剧均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过,可以理解为得到允许和肯定。可见,不是不能动,但不能乱动、瞎动,应慎重地动。

        目前描述现代戏复排,均爱用原汁原味四个字,其实这是相对的,绝对的原汁原味是做不到的,除非找电视节目中的真人模仿秀来,但他们也只能惟妙惟肖地演一个片断。如今的青年演员演这些戏,如果一味地追求当年电影版的表演,不仅根本做不到,也是没有必要的。郝寿臣等前辈早就对弟子说过怎么学习、继承的话,戏迷多数知晓,不再引用。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刻意地求得原汁原味不太明智,对文革中被加上的不合时宜的内容还是改、删为好。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还没听到哪位文化界领导人说过“样板戏不能改”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