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一条“复旧”的戏曲创新路
国粹京剧   2016-06-02 08:48:20 作者:姜琳琳 来源:北京商报 文字大小:[][][]
折子戏 厅堂版 小剧场

  当创新渐成 “实验”的固定搭配,小剧场的实验,实际走的是一条回归传统的“复旧”之路。“这应该是小剧场戏曲创新到了一定阶段的反思,以新的表演方式吸引人们走近,绵延戏曲观众是初衷,但用戏曲这门传统艺术自身的魅力留住观众恐怕是未来更多要考量的方面。”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说。

  厅堂版到小剧场 曾经形式大于内容

  国家大剧院策划的“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已于4月由元声京戏坊率先登台,为广大戏迷、观众带来6折京剧“骨子老戏”。而5-6月,该汇演还将有4台风格各异的剧目先后亮相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高级主管南昊介绍,“此次国家大剧院通过整合戏曲院团资源、遴选受到观众好评的优秀剧目,特别策划推出了‘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这些剧目既有以传统剧目为蓝本,又有充满创意的《三岔口·2016》、《望乡》,还有最新编排的原创精品《春日宴》、《老生常谈·2016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希望通过‘汇演’的形式,集中向广大观众展现梨园名角、当代新锐将戏曲与当代小剧场的演出形式进行结合”。让戏曲变“小”,观众群变“大”。

  “今天回头看小剧场戏曲,其实并非创新,而是一条‘复旧’之路,也就是让京剧回归到传统的表演方式。论起渊源,戏曲里的折子戏其实就是今天的小剧场。”《三岔口·2016》文本创作、导演,著名戏曲导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周龙说。

  在话剧领域,“小剧场”曾是先锋、探索的同义词,“经过几部戏的探索,我们发觉把京剧传统戏搬到小剧场没有丝毫不适应,像这种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在那种伸出式戏台演出的历史要比如今的镜框式舞台多很多年,所以说这样的戏在小剧场这种三面观众的环境中演出或许还是一种回归。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为市场增添了新感觉。”

  提及小剧场戏曲,不能忽略的一幕是南新仓厅堂版的《牡丹亭》,2007年曾常驻这座皇家粮仓并悄然建立起一个贵族文化圈,曾经票价逼近千元而一票难求。但热闹终究没有延续,一位熟知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包装出来的厅堂版过于浮夸。内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从演员到改编,戏本身的功力远远不够”。当时辅以更多的文化名人宣传、演出环境布置,终究未能培养起真正能延续的戏曲观众。

  改传统结构 凸显文本创新

  与一时没落的厅堂版不同,近年的小剧场戏曲更偏重戏曲自身“得有立得住的架子”。先后推出《惜·娇》、《碾玉观音》两部小剧场京剧的编剧李卓群说,“我们首先是传统的”。比如此前的《惜·姣》源自传统剧目《乌龙院》,故事发生在一天之间,情节起承转合如四季轮回。与传统戏相比,情节更为紧凑,矛盾冲突更为集中,声腔板式也更为丰富。此次,取名自南唐冯延巳词作的京剧《春日宴》是李卓群第三部作品,在戏曲演出中尝试古今交错的方式,通过平番大将军樊盛、番邦公主伊兰的跨国爱情传奇与退休的梨园伉俪老范、玉兰平凡琐碎的爱情故事。

  保持京剧风骨,在李卓群的作品中,已经多次出现前辈艺术家来“加料”,做画龙点睛的工作。在演《碾玉观音》的时候,就曾有谭孝曾和阎桂祥两位前辈加入,而在《春日宴》中,已封刀十余年的罗长德、赵乃华两位老艺术家,阔别舞台多年之后再次登台,饰演一对退休的梨园伉俪。

  “我们在创作之初大都会选择历经200余年仍旧有延展可能,且能够融合当下观众实现再创作的题材。虽然往更久远的年代说,早有了折子戏,但今天提起小剧场,无疑还是借鉴了小剧场话剧这一先行者,形式上更灵活、更人性。当小剧场京剧借鉴过来之后,也承袭了这些特点,故事及矛盾处理更为集中,这与传统的连台本戏从本质上就不同。”《春日宴》制作人李洋旸说。

  另外一部参演剧目《三岔口·2016》则在化用京剧传统戏《三岔口》及《十字坡》《雁荡山·夜袭》等剧目表演元素的基础上,在情节、音乐、人物造型、表演等方面大胆创新,并融入现代的语言、观念与表达方式,使得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兼容并蓄,并以富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演剧样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周龙说,“一方面以通俗幽默的演剧形式,折射当下诸如‘不诚信’、‘富二代’等问题,以实现艺术作品关照当代社会的责任,潜移默化地实现观众对于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认同。另一方面以时尚和现代的戏剧呈现,以亲近大众的姿态,以调侃的方式让观众从新的视角来观剧,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来自于传统戏剧的神韵”。

  改演出呈现 弹幕是喝彩的延伸

  结构以及创作方式的改变仅仅是小剧场戏曲的一个方面,演出方式的变化是贴近当下生活,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近戏曲的直接动因。

  明确创作方向,尝试创作方式,一切都要让观众爱看、肯接受、肯接近。“戏曲观众到底从何而来,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不同的是,即便完全没有了解的戏曲‘小白’,大多不会否认传统戏曲尤其深厚的文化积蕴,想接触,只是不想接触得太累。”一直在上海推动京剧清音会、演讲会,素有 “小冬皇”美誉的著名京剧余派演员王佩瑜说。

  一位年轻观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京剧清音会的形式就很好,先一段段听听解析,没什么压力,叙事的西皮、抒情的二黄原来很有意思”。大段传统剧目很难在青年观众中推广,讲演会还吸引很多年纪不大的小观众。一位观众是带着孩子来看王珮瑜讲演会的,“很希望有机会让孩子了解这些,文化的积累对于小孩子无疑多多益善,以前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入口”。

  将于6月28日-29日亮相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的《老生常谈·2016王珮瑜京剧清音会》,特别将新媒体、新框架、老戏骨、老味道进行融合。届时,观众不仅可以细细品味王珮瑜带来的余派名段,同时还将通过现场的大屏幕,实时直播演员在后台化妆、扮戏等平时不被观众所知的幕后场景。而在此之外,如果观众在现场听戏有感,还可发弹幕与演员、观众进行交流。王珮瑜表示,“此次清音会在内容上有一些更新、升级,除了带给观众一些平常很少演唱的唱段之外,还在清音会中加入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比如会有弹幕和后台的直播穿插在演唱当中。众所周知,京剧的表演、演唱和观众的喝彩,这种互动一直非常密切。而在我看来,现代互联网中的弹幕就是喝彩文化的一种延伸”。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