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让京剧更好听更好看
国粹京剧   2016-07-22 09:14:08 作者:潘璠 来源:中国信息报 文字大小:[][][]

        2016年春夏之交,多位老艺术家相继离世,包括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李世济、王金璐。梅葆玖是梅派传人、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孩子;李世济是程派传人、梨园泰斗程砚秋先生的义女;王金璐则是杨派传人之一,享有“武生泰斗”的美誉。大师相继远去,如何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问题,又摆在了关心京剧艺术发展的所有人士的面前。

        笔者在京城一条很有名的胡同里出生,在北京生活了近一个甲子。我的父母都堪称忠诚戏迷,他们两位在一起时常常交流讨论京剧的名家、名派、名角和名剧、名段、名曲。尤其是老爸,即使在他罹患脑梗之后,虽然不认识亲友同事,也不知今夕何年,但拿录音机给他放一段京戏,他立刻说出是哪出戏中的哪一段,演唱者是哪一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俺多少也算是一个老戏迷吧。

        京剧作为一门艺术,堪称既年轻又年长。说其年轻,因为相对于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以及有几千年之久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来说,京剧从徽班进京算起,也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说其年长,因为同百余年的电影、几十年的电视相比,京剧又堪称一位老大哥。而作为一门本属地方特色的剧种,京剧能够在全中国普及、甚至走出国门,其原因就在于好听好看,而无论是好听还是好看,标志就是能对上许多人的口味。在高科技、大数据日新月异,一天的信息超过过去许多年的今天,京剧要发展要进步要继续赢得观众,也还是要在好听和好看两个方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别说京剧只能如何如何,也别说假如如何如何那就不叫京剧了。没有一门艺术是不需要完善和进步的。假如电影艺术始终抱着默片时代的规矩不变,还能有今天遍布街头巷尾的现代化影城和一年数以百亿的票房收入吗?京剧的发展,也需要在坚持其基本旋律和谱曲、配乐、配器规则,坚持念唱作打基本功的基础上,让曲调更加好听,让场面更加好看。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文革前夕,父母常带我到广和、长安这些老戏院看京剧。什么《二进宫》、《小上坟》、《虹桥赠珠》、《大闹天宫》等等。那时人小,不懂得欣赏,看那些节奏缓慢的剧情,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韵白,就感到很不耐烦。但看挑滑车、水漫金山、大闹天宫这些武打场面,就看得津津有味,感到实在过瘾。

        但刚上小学不久,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了。用侯宝林老先生的话说,文化大革命,就是大革文化命。全国的戏剧舞台上只剩下几个样板戏了。但是,为什么几个样板戏以京剧为主?除了自下而上的包装和打造之外,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京剧的旋律能够广为东西南北的民众所接受。当时也有与样板戏同名的豫剧、河北梆子等等,但除了当地民众以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人传唱。反观几部京剧样板戏,从台词和唱腔,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反复修改、千锤百炼,二黄悠扬,西皮流畅,因此朗朗上口、脍炙人口,很多段落流传至今。加之情节生动、节奏明快,特别是在场景、舞美、灯光、道具等方面突破了传统京剧过于虚拟化的窠臼,引入了歌剧、话剧等西洋艺术的处理手法,以致不仅好听而且好看。抛开其中一些过于政治化的内容,这几部现代京剧确实因好听好看而赢得了观众。前不久,在徐克先生赢得不俗票房记录的《智取威虎山》中,还多次出现了当年同名京剧的唱腔段落。

        文革后期,文艺复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些优秀传统剧目也得以重见天日。我很清楚地记得在70年代末看了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当时听老夫人佘太君在皇帝面前唱的那一大段,特别是“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仗不死我父子兵,杨家报仇我报不尽,大人啊……”的段落时,真的有一种荡气回肠、令人震撼之感。当时就感到与《沙家浜》中沙奶奶的“斥敌”堪有一比,但比“斥敌”更加激昂、动听和感人。当时就感觉,这样的传统艺术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几位朋友一起受时任北京京剧院王玉珍院长的邀请,到长安大剧院观看该院著名青年老生杜镇杰的专场。说是专场,其实还有赵葆秀、王蓉蓉、孟广禄、李宏图、陈俊杰等名家前来捧场。因为整场都是精选的名段,从传统《四郎探母》之“坐宫”,到现代《奇袭白虎团》之“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唱词精彩,唱腔更美,段段精彩,句句好听,无论是平缓还是急速,是低沉还是高昂,都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加之演唱者直接站在话筒前放声、乐队在台上演奏,音响的效果也增加了演唱和演奏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一连串的听觉冲击,不间歇的旋律享受,同行的各位老伙伴们虽没有一位够得上票友,但大家都大呼过瘾,表示要重回剧场。

        记忆中,改革开放以来,京剧艺术家们及关心京剧发展的各方人士为振兴国粹也是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创作了《宰相刘罗锅》、《梅兰芳》、《袁崇焕》、《赤壁》、《西安事变》等新编剧目。而弘扬传统剧目和创造新编剧目的实践都表明,京剧艺术与时俱进,一要好听,在对旋律好听的判断上,大多数人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根据观众的反映作出判断;二要好看,既要可视性强,有视觉冲击力,从表演到服饰、从舞美到灯光,要使人赏心悦目,甚至目不暇接;同时还要情节生动,节奏紧凑,像经典话剧那样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不给观众喘息和打盹儿的时间和机会。

        让京剧更好听更好看,对部分传统剧目,可在保留基本情节和主要段落的基础上,对过度冗长的情节、晦涩难懂的韵白进行适度压缩,同时改进舞美设计,增强可视性。至于新编历史和现代剧目,因为没有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更可以在好听和好看两个方面去努力做好。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