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中华戏校的新编戏为啥没有传下来
国粹京剧   2016-10-22 09:12:15 作者:武汉关5 来源:新浪微博 文字大小:[][][]

         昨天看张景山先生所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翁偶虹先生编的新戏剧照,感触颇多。。。也有不少朋友为这些戏没能传下来而惋惜。旧话重提:中华戏校的新编戏为啥没有传下来?

        这是一个伪命题。京剧剧目浩如烟海,没传下来的太多了。以流派论,四大名旦、马麒高等人的本戏,没能传下来的很多。以科班论,富连成不是没有排过新戏,康小八这不也没传下来么。荣春社的“失传新编戏”就更多了:“神行无影谷云飞”、“崔猛”、“黎素娘”、“唐王游月宫”、“三剑客”、“孙武子演阵斩美姬”…………有些戏看名字就传不下来。中华戏校的编剧不止翁先生一位,1935年以前的新戏我看也是噱头十足。没传下来的不止这些新戏,就连李洪春、高庆奎在校期间给学生们排的一些流派戏、老戏、南派风格剧目后来也都罕见演出。所以不能以“一出都没传到今天”来对翁偶虹先生求全责备。在编剧行里,翁先生绝对是全面、多产、高品质、传世率高的。翁先生给戏校编的这些戏,多数在当时是赚了钱的!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能给戏班挣钱的编剧早都死绝了,就剩脸皮厚的,比如罗怀那什么的。

        没传下来也是有一定外在原因的:

        一,班社原因:

        戏校解散后,这帮学生老师分分合合。先后有宋德珠的颖光社,李玉茹的如意社,李和曾的永成社、沈家主导的光华社,以及后来的校友剧社等等。翁先生的新编剧目,颖光社、如意社都是经常上演的。宋德珠带领颖光社去上海,主打的剧目不就是翁先生的这些戏么。有些剧目宋先生解放后还在演。但是随着颖光社的没落,人员的流失,翁先生编的这戏再演起来就没有原排人马那么精彩,演的也逐渐少了。李玉茹的如意社,所维持的时间也短。她改搭班之后,管事的会让她演这些戏么?翁先生编的是营业戏,角挑班没事,但是大家都在搭班啊!其它班社的派戏先生会让头牌的角歇着,让大伙都跟着二牌旦角去排那么复杂的《凤双飞》《鸳鸯泪》《美人鱼》么。。。。。除了角的原因,普通班社也会考虑个成本问题。头二本火烧红莲寺,机关布景带空中飞剑。还有十二把生肖兵器。。这成本大了去了。再好心的头路角,再想提拔二牌的班主,排这些翁剧前都得考虑。

        二,戏校演员的光华不在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培养了这么多演员,声势一度能和富连成抗衡。我看旧报的感触是,当年他们比同期富社的学员“红”,真是科里红。报上成天都是他们的消息:今天学什么戏了,演什么新剧了,出什么漏子了,又有什么桃色新闻了。。。。可是,出科后怎么样呢?王金璐先生,童伶冠军啊!到了上海,最多三牌武生,挑滑车闹天宫挑滑车闹天宫。。赵金年好不好,给李玉茹跨刀,改行做买卖了。大师姐邓德芹偃旗息鼓了。宋德珠先生,四小名旦,去上海只能接七月份天气最热的场子。李和曾43年在天津违反日本人的禁烟令,直接扣锣,新置的行头没要就跑了。王和霖先生,报上天天说“要组班了”,“嗓子恢复好一点就组”,“天气凉一点就组”。。和吴素秋的新闻总比他演戏的新闻多。谭家的谭金曾也是被寄予厚望,那么年轻病死了。傅德威先生,内行都说好,结果唱头几出了,后来在上海教戏了。贺玉钦、袁金凯,都有自己的绝活好戏,多年后还在经常被忆及。。。。出科后短板明显。昨天十二堑照片里有一张张玉禅,李慧芳的老公,李洪春先生的干儿子,照王金璐那么培养的,出科后默默无闻,净来零碎的角了。李和曾说:我师哥陆德忠的猴戏更有仙气。陆德忠可是跟载涛学的猴戏,后来不知道下落。嫁人不唱戏的、为情所困一蹶不振的,那就不说了。。。关德咸,焦菊隐先生大力栽培的人,陪金霸王灌唱片。结果怎么样?后来“真戏校搭班假戏校”(搭纪玉良的班),台上做功精湛得的好比主演还多,纪玉良把他扔汉口了,二十六岁贫病交加死在武汉,门板搭出去的。关德咸一直不甘心,我要是关德咸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多人,他们演剧生涯最辉煌的阶段,也就是在科里。师兄弟同心同气互相帮衬的时候,有老师领着的时候。。跑题了,再谈就是“中华戏校为什么不如富连成”了。。。

        童伶的不确定因素太高了,靠童伶来传新编戏,难度更大。

        何况中华戏校在当年的种种革新也得罪了不少梨园同行,和富社的“鱼肉之争”看似暂占上风,但是个人付出的代价更大,给这帮孩子后来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出科后,梨园工会不让他们唱戏,理由是:这些孩子没有给祖师爷磕过头。很多人没有拜过师。有些人毕业后想搭班直接被拒绝了。要么继续靠老师,要么同学抱团取暖。这也是为何在戏校解散好几年之后,这帮同学还在组织校友剧社,还在请翁先生出面维持的原因!当年不准戏校学生搭班演戏,最后好像也是翁偶虹先生去向梨园公会做的疏通工作。年轻演员们谋生都难,就更顾不上去排演翁剧了。何况大环境已是江河日下,再往后连锁麟囊都不让演了,就别谈凤双飞这类了。

        三,没人抱总讲

        中华戏校的排戏制度也有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拿到手都是单片,只有自己的词。甚至连老戏都是单片,有学生自己买戏考对词。再举个例子,李和曾出科后,高庆奎先生说咱们演杨椒山(杨继盛)。演不了。以前不是在戏校演过么?可当时发给我的就是个单的,没总讲。翁先生的新戏,排练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也发单片。这帮演员离了老师,没有总讲,想再把这戏给攒出来,就很难了。人员再一变动,更费事。有翁先生在,什么都好说。。。。

        其它戏班看着这戏好,想搬演,只怕是难得偷走。有些词不是听三四遍就能写出来的。翁先生的一些精妙细节设计,我觉得也很难捋下来。。。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这些戏的传播。

        四,因人设戏

        翁先生戏里面的很多角色,包括一些小配角,都是专门为戏校的某个学生写的。让他们在戏中各占所长。详情没时间写了,前面废话太多。大家可以去看翁先生的编剧生涯那本书。有些戏更是量身打造,比如说十二堑,情节和技巧的编排都是按贺玉钦所长来的,上下手的选择也是特意挑的。离开了同学们,贺先生的十二堑一度只演其中的几折。

        太忙了。。。瞎码的一篇。错字连篇,辞不达意。也懒得改了。[晕][晕][晕]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