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论京剧改革的弊端
国粹京剧   2017-01-16 09:05:36 作者: 来源:京剧艺术 文字大小:[][][]

        如今,京剧改革已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对现在的京剧改革我已不报任何希望了,甚至到了反对的地步,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在京剧改革之初,我是很乐观的,但随着一次次的希望变为一次次失望,望眼欲穿看到的是京剧的更加衰弱,我信心也随之动摇了。

        如今,京剧改革已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对现在的京剧改革我已不报任何希望了, 甚至到了反对的地步,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在京剧改革之初, 我是很乐观的,但随着一次次的希望变为一次次失望, 望眼欲穿看到的是京剧的更加衰弱,我信心也随之动摇了,至到现在京剧改的快日落西山, 摇摇欲坠时, 使我对京剧改革彻底绝望。我认为京剧如果再用这种方式继续创新下去, 京剧就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了,如果有人还不死心继续改革,就只能把整个京剧搬进博物馆, 以供研究之用了。

    一、京剧的低潮

        一直被称为国粹的京剧,现有人说它是处于一种“ 衰落 ”的状态,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能说明此艺术如今的处境,我喜欢把此现状叫做“低潮”。其实处于低潮的又何止京剧,大部分传统的东西传到如今处境都不是很乐观,如戏曲,书法等,要怎样才能振兴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东西呢?前辈艺术大师就是在不断改革中才使得京剧逐渐壮大辉煌,但这些改革都是很必要的,也是在合理之中, 比如说吧, 现在要是拿出最老版本的《贵妃醉酒》来演出,有谁会看? 背离了梅先生已经定格的路数, 就会有许多人出来反对,梅兰芳把这出戏合情合理地改革了,让人们接受了,当今的艺术家们,还可以进一步改革,但不要失去原有的意义,可以在突出醉上下功夫。也可以从审美观点出发去合情合理地改革,但千万不要乱改,改的面目全非。

    二、改革的误区

        想让京剧振兴,从低潮中走出,很多人已经想到了改革,他们认为改革是原动力,不改革京剧会失去青年人,不改革京剧的节奏太慢,不改革京剧就太陈旧了。有的改变以往灯光布景,台上搭台,写意变写实,虚拟变实物,以“ 大胆打破程式框框 ”为时髦,以话剧改造京剧为原则,虽然不可否认有成功的地方,但是一时间话剧导演成了京剧的“祖师爷” “救世主”,可是这是我们的国粹吗? 梅兰芳先生半个世纪就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如果任由这种改革泛滥舞台,恐怕天不灭京剧自己也要消亡。

        要捍卫国粹的发展方向的确要有所行动,但绝对不是这种面目全非的改。这种变化的好坏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京剧改革者中的大多数编导根本不懂京剧, 我怀疑他们都是搞话剧出身的。不然为什么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都像话剧呢?用这些“刘项原来不读书”的人士改革京剧, 不失败才奇怪呢,他们改革的作品,话剧表演手法已取代京剧表演固有程式, 湖广音、中州韵等代表京剧的特征的东西都不再出现了,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一切按话剧形式来改造京剧,比如念白按普通话,考证服装年代, 使用实景等, 把京剧原有的程式性和虚拟性几乎全扔到一边, 幸好还使用京胡锣鼓, 有几句唱还带些京剧味,因此依我说他们革新的作品称为加入京剧韵味的话剧最恰当了。“样板戏”虽然也是话剧模式,但有些唱腔还是创造的不错的,应该说还是京剧唱腔,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提我们现在的京剧音乐工作者,看来他们对歌剧的研究比对京剧深,不然谱出来的唱腔怎么都歌剧化了呢?我想新编戏( 包括一些传统戏 )文武场里面加入西洋乐,也是他们的杰作吧,搞的京剧唱腔不伦不类,实在有伤大雅,我觉得他们既使把西洋乐器全加在京剧伴奏里面, 也比不上梅兰芳先生改革文场时加的一把京二胡意义大。“ 样板戏 ”有它的时代政治背景,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创作环境很宽松,为什么仍出现类似“样板戏”的作品?从现在情况看, 这些京剧改革的编导和搞音乐创作的都应是失败者,因为他们共同编演的新戏,好像还没有一出能立住的, 而且京剧观众绝大部分都不喜欢这一类的新戏,也没吸引来新观众,演出普遍有“演完就完”的现象,这种改革的成功与否,从以上实际情况看应该是最说明问题了。

        京剧走进大剧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适应现代审美的同时如何保留传统神韵是个大问题。当今梅坛掌门梅葆玖先生说:“我们经常听人发问:今天排演的一些剧目为什么就没有我们的前辈排演的新戏那么富有生命力?我说,京剧是演员的艺术,而不是笔墨艺术,也不是装饰艺术,只有按京剧的艺术规律, 像我们的前辈那样, 在表演上推陈出新,在唱做上下功夫,才能常演常新,百看不厌。京剧改革,必须心中装着观众。在父亲梅兰芳的心里,第一是观众,是不了解京剧的观众;第二是观众,是心甘情愿来买票的观众;第三还是观众,是看了还想看的所谓回头客的观众。我们的精力、财力要用在演员的表演上,而不要看低了观众的审美水平,过多地在外包装上花钱费力,这不仅给国家造成浪费,还破坏了京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使之久振不兴。”周少麟认为,演员的崇高任务就是把“戏”演出来,把人物演活。学习麒派,首先要学会提炼生活和分析剧情,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如果你学了许多麒派特征,却没塑好人物,没把戏演出来,那就不是麒派的真精神。他说,家父从没说过自己创造的是麒派,所谓麒派是后人封的。一些权威把周信芳捧成了神,要求模仿得惟妙惟肖,往往毛病就出在这里。现在的一些学麒者,专去模仿家父的沙哑,甚至蹬台板拍大腿洒狗血。少麟老师批评这是误入歧途,东施效颦。他指出,流派创始者都带有本人的条件特征,没有必要去生搬死学。家父的那些表演技艺,实际上不过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些技艺只有在它确切地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的时候,才能在观众的感情上起作用,否则就是取貌遗神。

        现在的京剧改革实际已进入了恶性循环,无论编导、音乐工作者、演员都达不到改革最起码的素质和条件,仍屡败屡战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京剧改革斗争,精神固然可嘉,但实际却是在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在京剧改革中我们有自己的梅兰芳体系,为什么非用写实性的斯坦尼体系,这不是舍近求远吗?而且还是舍本逐末。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很权威的戏曲理论家居然提出:“京剧连他的父母都不姓京,为什么京剧非要永远姓京呢?拘泥固守,不思变革,只会让戏曲观众丧失殆尽。我实在不明白,他的话是想振兴京剧”还是想创新剧种,我一个外行,都看出当前这种京剧改革已没有出路,他这种资深的戏曲理论家居然会看不出来,仍嫌当前改革是保守和不思进取,他居然让改革开放到可以把京剧改得不姓京了,不过这一点他看得很准,再这样改下去,京剧确实就不姓京了,观众也真丧失殆尽了。现在的编剧似乎放弃了对于老戏的改编,对此本人更觉遗憾,其实有很多老戏有改编的价值,曾记得翁先生在写响马传的时候有一段见母被少老板删去,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基础重新编一出戏呢?现在似乎有人热中于京剧唱腔的改革,结果把以前好唱的改难了,看看那段伍员在头上换儒巾,现在可比以前难唱了,这样知会更加远离戏迷,在听完那一大段一轮明月以后,总要留点空间给跑堂的学学吧,可现在呢,要么叫一般人没法学,要么简单得叫人不爱学,这样下去,只怕京剧真的要没人唱了。盲目追求场面布景豪华,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京戏看的是玩意, 不是布景, 要看布景还不如去野外兜风呢,京戏就是要在方寸之间把千军万马表现出来,追求场面还叫京戏吗。

    三、改革与借鉴

         作为硕果仅存的言派传人,言兴朋已有4年未在申城登台。他认为, 今天的生活内容在变,所以京剧的旋律也必须随之改变。在美国学声乐的他感触颇多,他说过去演员学戏仅靠口传心授,那是历史的局限,这使不少人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老戏一代代重复,都被套路给框住了。现在京剧板式很少,也很单调,很少有四分之三拍的。现在的交响京剧又有点像拼凑起来的自行车。所以, 他希望京剧演员学会借鉴, 学会外国科学的声、耳、音的训练,去主动了解世界各个门类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他说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三高”的音乐可以在全世界传播,包括意大利民谣,意大利语也不是谁一听就能懂的,但却能传播到全世界。他说:“如能找到答案,那对京剧的发展太有帮助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之子李宝春。近年来演的戏新编剧和传统戏各占一半,不过他把自己演的老戏都称为“新老戏”,每个老戏他都会进行一些改动,使之与现在的观众更加贴近。他强调京剧应该离现代生活近一点,特别是新编节目,应该用传统戏曲的手法来表现一个让现代观众能够接受的故事。在台北,他把说唱乐、魔术、迈克·杰克逊的舞蹈都搬上了京剧舞台,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这次的《巴山秀才》,他在整体编排上尽量发挥京剧的风格特长,同时又大胆拿去了水袖、玉带等装束,在音乐舞蹈上也做了新尝试,使表演更多了点生活化的东西。他认为,先要继承传统然后才能发扬光大,只有对传统有了足够多的了解,才能明白哪些是好的,是应该继承的。诸如上述京剧泰山北斗所说,京剧永远都不能忘了自己姓“京” 。

        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且不谈京剧最繁盛的年代,就是文革过后刚开禁传统戏时,京剧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仅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京剧己是满目疮夷,虽然这个帐不能完全算到那些改革者身上,还有社会大环境等因素,但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京剧改革无疑对加快京剧的衰改起了很大负面作用,京剧要进行改革,是需要探索一条路子,但用话剧改造京剧这条路已走了很长时间,实践证明已行不通了为什么那些改革者们到现在仍在走这条死路,话剧是写实的艺术,京剧是写意的艺术,两者不属同一艺术体系,从总体来说两者在艺术表演上是相悖的,相互借鉴一下可以,但如果想彼此改造对方是极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到最后只能是一方吃掉一方,以现在的改革思想,最终京剧会被话剧化,使京剧失去自身的特性而名存实亡。再说话剧现在也不景气,把它加入京剧不会吸引来新观众,反而使老观众感到厌烦。这两年又大兴京剧电视连续剧,用的全是实景实物,这比起新遍的舞台剧走的更远,影响更坏。现在京剧界有一个误区,就是不改革就是落后保守,但至于是否己继承好了传统则显得无关紧要了,这种观念使京剧演员们受到的损失最大,基本功都不扎实是现在演员的软肋,演了这么多年戏,很多演员还不懂怎么把四功五法和自己的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却又好高骜远地想搞创新,但实际他们还远远没学到应理解和掌握的艺术遗产,特别对于一些典型的传统艺术他们还不明白现在只有继承的义务, 没有改动的权利这一原则,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还没达到改动这些东西所需的那个“份”,这就是大力提倡改革创新留下的后遗症。那些革新家们还有一大“功绩”,是为京剧剧目增加了一些“畸形儿”,这就是那些非驴非马的所谓新编戏,虽然是昙花一现,但好歹也算是他们改革留下的成果吧。

        京剧从其形成起就没断了改革,特别从谭鑫培进行了划时代改革后,此后又涌现了象杨小楼、王瑶卿、龚云甫、四大名旦、裘盛戎等大量革新家,他们改革面很宽,比如重新加工了很多传统剧目,自己又新编了大批剧目,还移植了一些地方剧种的剧目,又借鉴了象曲艺等艺术中的许多精华吸收到京剧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传统戏在当时都是他们的新编戏或重新加工的一些剧目。他们的改革能够成功,最关键的一条是遵守了无论怎么改都不能越出京剧固有的程式和表演方式一步,再加上他们的素质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身边还有不少剧作家和大批懂戏文人的帮助,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而我们现在的改革,与他们那时的改革所运用的方式都是相悖的,并且他们的艺术造诣以及水平素质实在不能和前辈们相提并论,最终的失败也绝非偶然了。

     四、老外比我们喜欢京剧

         中国有句古话, “过则改之不算过” ,但现在的京剧改革者却是典型的有过不改,本人认为京剧并不需要什么改革,难道祖先留下的国粹真的需要改革吗?如今有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国粹只是在国内陷入了低潮,而在国外却大受欢迎。“老外,比许多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的古典魅力!”上海京剧院一位演员记得,随团赴巴黎参加 “ 中国文化年”演出时,巴黎歌剧院盛况空前,三层剧场座无虚席。“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震撼的掌声,掌声淹没一切……”更令他难忘的是,当中国京剧演员走进剧院餐厅用餐,在场的法国人竟全体起立,送上长时间的掌声。“老外”的真诚热情,让京剧人的艺术自豪感油然而生。的确,就连 2004 年在北京上海轰动非凡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展,也谦虚地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法国文化年法方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让·皮埃尔在展览致辞中写道,莫奈、西斯莱笔下的河流和天空如此写意,如此面向生活,“正如中国绘画大师用毛笔渲染出的极致色彩”。

        可见, 我们的国粹只是被我们忽略了。”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流氓兔、蜡笔小新、敢达战士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天书传奇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似乎已成 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 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中,青少年、学生、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成了明日黄花……

        怎不令人痛心疾首?绵延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黯淡失色。文化创造力不足,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自信心难道也要一落千丈吗?

        而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也正是在民间,许多生活窘迫的京剧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 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 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

        如今,京剧传统艺术有重新焕发生机之势, 即使京剧少不了有发展衍变,但也是一脉继承下来的, 并不是生硬的现代化、时尚化。京剧在变,从一场“故事”,一种“趣味”,到通过造型和声腔表达、塑造人物,变得更深邃。时代在变,时代的人在变。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表现的京剧就不一样。但感情做不得假,不是声情并茂的所谓改革都是不行的,改革是一种很强的功利行为,最伤害艺术。当代艺术的探索已经超越表达感情、美、故事的层面,所探索的甚至已经超越哲学和宗教的范畴。但一个事实是,“当代艺术”是一个由西方艺术话语权建立起来的圈子,中国人的艺术和西方人的艺术不一样,中国的艺术怎么做?变不变化?没有一个现成的目标要求京剧朝那个方向走, 更不能根据所谓的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或者反映时代的需要来改编它,艺术不是靠理论指导的。

        其次现在有趋势觉得京剧应与现代生活合拍, 拍现代戏, 理由是老戏离现代生活太远,可是却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追古之风似乎也是有增无减,您能说拍秦始皇和现代生活合拍吗,为什么拍了一出又一出,所以,在下觉得这根本不是京剧的症结所在,而且京剧的表演程式也不适合现代戏,何必要盲目追求现代化呢?现在的新编历史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唱得太多,例如曹操与杨修,看的时候觉得挺好,可过后谁又记得里面的唱段,倒是曹操在刑场上对杨修的那段念白至今难忘,这其实就是编剧盲目跟风的原因,担心念白年轻人听不懂,担心唱得太慢年轻人不爱听, 其实这都过于偏激, 赵氏孤儿中程婴才有几段唱?所以才段段经典,段段叫人有印象,如果按现在的编法,只怕没人会记得白虎大堂奉了命了。现在的编剧太过于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比如射雕,其实何必要演那么多内容呢,表现的内容多了,对人物的描写就弱了,就像电视剧了,京剧的特点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加细腻,如果舍弃了这一点,就没意思了,再加上,有见过前人编一出取名三国演义的戏吗,根本不是一出戏能说清楚的事,何必要强求呢,我到觉得可以把射雕排成一出一出的折子戏,也许能更好一些。

        总之,京剧应该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 不能盲目, 京剧自身的特点是京剧的根本,如果轻言放弃,确实得不偿失,如果将来京剧被改得不伦不类,还叫什么京剧 。

        本人认为要复兴京剧这一国粹,首先应该从京剧本质出发,拿出京剧的传统魅力。其次要从社会出发,从教育出发。

        现在京剧已经进入高校,成为一个专业,但我认为京剧不仅要成为专业,还要成为一个必修课程,而且不仅要进高校,还要发展成为中小学中的课程,加强人们的素质和从小对京剧的兴趣。另外人们的喜好和社会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老年人比我们喜欢京剧,因为当时社会欣赏与休闲的东西很少,在当时京剧是很红火的,现在社会娱乐休闲的方式太多,人们已经忽略了我们的国粹,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出发,让人们多接触京剧,接受并喜欢它,而不是去改它,把它变成另外的一种剧种。

        京剧能成为国粹自然有它自身的魅力,现在处于低潮主要是因为现代人们对它接触较少,没有接受的空间,我们应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让人们有更多接触京剧的空间,培养人们对京剧的兴趣,而不是去改它, 本人建议社会从各种角度来做到这些, 例如媒体, 教育等方面。(中国京剧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