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京剧?
国粹京剧   2018-01-07 09:38:22 作者:渭水徐公 来源:今日头条 文字大小:[][][]

        学过品酒的人直到,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易饮”。这两个字代表这款葡萄酒在入口时的感觉让人很舒服,仅此而已。这并不能代表这款酒是一款高分好酒。真正的好酒胜在香气复杂浓郁,但入口的一刹那却并不一定是那么惊艳。

        而京剧就像是一款并不“易饮”的好酒,香气浓郁,却难以入口。所以喜欢京剧的人不多。现今京剧逐渐式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来说,京剧的发音吐字和普通话并不相同。传统京剧有上口的字,分为“尖”和“团”。比如“内”不读作“nei”,反而要读作“nuei”,这就是团。“前”不读作“qian”,反而要读作“cian”,这就是尖。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尖团字逐渐消失了。但在京剧里,这两种读音方式被保留了下来。而年轻一代的人没有接触过这种读音,听京剧和外国话差不多,“不看字幕什么都听不懂”。听都听不懂,自然没法深入接触,更谈不上喜爱了。

        比起京剧,流行歌曲就“易饮”得多。流行歌曲的旋律动人,而且歌词朗朗上口,这无疑能吸引来大批的粉丝。不过,近几年越来越火热的古风歌曲也为京剧热度的复苏做了一些贡献,这证明我们的传统艺术自有其魅力所在。

        其次,京剧是一种慢热艺术。总有老人说“生书熟戏”,其实道理很简单:评书像“爽文”,第一次爽过了,第二次阈值就提高了,所以生书好;但是经过文人加工,流传多年的传统京剧,是将许多只可意会的东西暗含在台词中的。如果能对台词了如指掌,或许你在五年十年后,就会萌生出一些新的感悟。

        少年时听《春闺梦》里的那句“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时,只是觉得这句对仗工整,必定出自文人之手。可现在听到这句的时候,才发现,长时间对一个人的牵挂真的可以让人对任何一场风吹草动都颇为敏感。

        京剧背后有着很大的世界,但我们只能接受到其中的一角。戏曲频道经常播出京剧《武家坡》,一般来说都搭配《大登殿》。偶尔心情好了,中间给加上《算军粮》或者《银空山》。凑凑也算是一整出戏了。

        然而《红鬃烈马》的完全体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闹窑降马》《别窑投军》《误卯三打》《探寒窑》《鸿雁修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

        所以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薛平贵登基之后,对两个姐夫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给苏龙官升三级,然后把魏虎宰了?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有百度,也有悟空问答。但在之前,这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最重要的一点,京剧缺乏万众瞩目的巨星。除了长期关注京剧的爱好者之外,大多数人对京剧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于魁智身上了。当然业内人士和票友对于魁智的诟病也不少,但于魁智仍然功不可没,至少他还让大伙还记得有京剧这门艺术的存在。

        最近这些年,李玉刚做的努力很多。我也算是从星光大道时代一直关注他到今天的“种子用户”了。值得一提的是,李玉刚早期的演唱仅限于伪声,他的京剧是在成名后,拜师胡文阁学来的。期间也得到了梅派名家梅葆玖老先生的很多指点。一个歌手能在成名后潜心钻研这些古典艺术,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事情。

        虽然李玉刚并非京剧演员,但他的演唱和表演形式确实为京剧带来了新的热度。在《中国好歌曲》上爆红的霍尊,则进一步推动了京剧的热度。他在《国色天香》上的扮相和演唱真的堪称惊艳。

        但观众对他们的印象,仍然是“歌手”,而不是“京剧演员”。优秀的京剧演员并非没有,而是影响力太小了。比如富有偶像气质的谭正岩,他的几句话正是他最佳的写照:“身高一米八,生长在谭家。自幼学京剧,纯属没办法。”他不可能成为谭富英,也不可能成为谭鑫培,甚至无法达到谭元寿的水平。

        年轻的旦角演员里,我比较喜欢张佳春。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时,她演唱的《霍小玉》真心让我惊艳了一把。别的不说,做戏真的够狠,这就很有感染力。然而她只能算是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比“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差很多。

        除非有庞大的资本集团来对京剧进行推广,并且制订出合理的营销方案,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京剧提高关注。否则,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京剧恐怕不可能火起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