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云南将找回京剧曾经辉煌
国粹京剧   2018-04-15 10:30:00 作者:杨兮 何睿 摄影 来源:春城晚报 文字大小:[][][]

         经典正吸引更多观众 云南将找回曾经辉煌

         3月25日~27日晚,青年路昆明剧院灯火通明,第十届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评比展演拉开大幕,云南省京剧院的《锁麟囊》《铁弓缘》《高宠》三部申报作品依次登台。有人边往剧院走边担心:“听京剧都是老头老太太吧?会不会年轻的观众只有我们几个?”然而场外大厅的景象让人惊喜:老头老太太确实不少,可年轻人更多。年轻人中有的陪伴父母而来,搀扶老人坐下聊天;有的则是学生模样,边阅读演出手册边讨论;有的是年轻父母,六七岁的孩子蹦蹦跳跳检票入场。表演开始前10分钟,所有人便安静下来,大戏上演。

蒲雪晴演出《锁麟囊》

蒲雪晴化妆中

董芸演出《铁弓缘》

        云南戏迷

        指扣膝盖轻吟唱 时笑时泪入戏深

        《锁麟囊》作为经典传统剧目之一,由程派艺术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迟小秋主教,是本届评比展演的首场演出。这场戏中,蒲雪晴扮演的薛湘灵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她仗义赠锁麟囊时豪爽,遇灾逃难时痛苦低落,转换身份时不适应,身份大白家庭团圆后喜悦不已,台上这个让观众喜笑哀伤的薛湘灵,饱含了蒲雪晴无数年的辛苦付出。

        蒲雪晴无数次表演过《锁麟囊》,3月25日的这一场,她用扎实的功底、良好的舞台控制力,把活生生的薛湘灵带到了观众眼前,“2000年回到云南,我就开始表演这部戏了,很多戏迷都是跟着表演走的。”台下,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身形精干的中年观众,很多人跟着板眼用手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看得入神。薛湘灵遭遇洪灾家人离散,曾经幸福的日子随着灾难降临而不复存在,引得观众们发出叹息声;入了卢府后,薛湘灵看到信物锁麟囊重现,而得卢夫人相认身份大白,身着艳丽华服的薛湘灵出现并与家人团聚,观众们齐声喝彩,爆发持久的掌声。一场持续3个小时的表演,每分每秒都抓住了观众的心,蒲雪晴塑造的薛湘灵,无论是身为待嫁小姐的善良天真,还是大户夫人的温柔宽厚,抑或是落难后的隐忍委屈,让观众身临其境,每个人都有薛湘灵的感受。戏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几位主角,当数3位反串彩旦。薛湘灵出阁途中避雨仗义将锁麟囊赠予赵氏贫女,丫鬟赠予时来回劝说冒出“给你们都不要,难得!”的逗趣;落难后的薛湘灵与帮佣胡婆重遇,饥饿之下想要饭菜,胡婆情急之下说出“难道要给您切块牛排”给压抑的故事增添欢笑;卢府丫鬟推断薛湘灵家的房子“有也是危房”让观众忍俊不禁。

        年轻观众不少 还有更多潜力

        本届“山茶花”奖评比展演开始前,天未黑,剧院门口的停车场早已全满,很多前来观剧的市民只能把车停到附近再走回剧院;二层大厅更是人声鼎沸,观众将几块展板围住,有的在拍照,有的正仔细阅读作品和演员介绍,有的老戏友相见正聊天谈论剧目,年轻人则集中注意力讨论人物的扮相妆容。

        云南省京剧院负责票务的张婷介绍,本次演出入场券主要通过公众号宣传售出,许多戏迷了解演出信息后前往昆明剧院现场购票,也有很多戏迷致电省京剧院直接购买。“云南有很多资深戏迷,他们一直关注演出信息,宣传一发出去就有人买票了。”张婷介绍,每位主演拥有的固定票友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次观众还是以中年为主,20~30岁的相对较少。”虽然如此,本次展演在昆明的京剧表演中仍呈现出观众年轻化的趋势,“观众当中有很多京剧少儿版的孩子,家长知道演出就积极购票了。”虽然展演放在工作日晚上,又受到大雨影响,但观众仍然热情不减,张婷很欣慰:“虽然一场演出各方面成本非常高,但是有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我们会更多地走进社区和学校,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京剧。”

        记者走访

        京剧没那么遥远

        年轻人也能找到共鸣

        针对20名85后及90后走访调查后,记者看到过半受访者近一年内看过京剧,电视是大多数受访者的观看途径。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听到京剧首先想到强大的国粹底蕴。但有几位85后青年表示,自己和家人基本不看京剧,“没有这个习惯,休闲的时间可玩的项目太多了”。对于京剧的专业知识,一半受访者能够回答出四大名旦、京剧行当等,对于更专业的术语,他们能够明白意思,但是“要自己说出来,可能会一时想不到那个词”,而另一半受访者中,近三成处于“看热闹”的临界点。对京剧有过接触的年轻人觉得,华丽的服装配饰和演员唱念做打的扎实功底最吸引自己,另外,演员们顾盼生辉的妆容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也让自己对京剧产生兴趣。

         90后小张过年时看了春晚的戏曲单元,“我比较喜欢武戏,看演员一招一式加上丰富的剧情,特别吸引眼球。”同样通过电视中的表演对京剧产生印象的,还有同学小唐,他对京剧的了解基本来自央视戏曲频道,“我感觉相对于地方剧种,京剧不太容易听懂,一个是拉得比较长,发音难懂,一个是不太理解剧情,跟不上就不想看了。”但他很喜欢京剧的服饰、脸谱和武戏,“每个角色有自己的脸谱,以细微的区别表示这个角色的不一样,这种变化很有趣。”而因为爷爷奶奶是戏迷,大学生小林年幼时跟着听过京剧,现在的印象只剩下“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回忆起那段记忆,她笑了:“看着红白黄绿蓝的脸谱龇牙咧嘴又瞪眼的,还一边唱一边喊,当时年纪小觉得有点怕。”现在的她虽然不是戏迷,却乐于接受“有趣的”京剧,“如果加入通俗易懂的对白,再不时逗乐,我会挺想看”。

        业界声音

        云南京剧有市场

        推广得从校园做起
                
        蒲雪晴作为云南戏剧家协会会员及程派传承人,多年致力于推广云南京剧的复兴和发展。多年来,蒲雪晴为云南多所高校、中小学进行过多场京剧知识讲座,学生们听完之后都表现出“京剧还能这么有趣”的感悟,这让她很欣慰,“特别是之前给明通小学一年级学生们办的讲座,孩子们听完后问哪里能学京剧,当时我又开心又激动”。
                
        “现在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很多,其中不乏短视频、短文字等快速消费方式,京剧逐渐成为了不占优势的一种。”她指出,很多年轻人开始玩汉服、古琴,不仅拍照片,还举办各种表演,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京剧,“京剧要求演员从小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在舞台表演、基础功底、服装美学等方面,京剧代表了最完整的中国艺术形式。“所以进入剧场观赏京剧,其实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蒲雪晴看来,云南京剧出现断代并非时代淘汰,“经典和流行是完全不同的,经典是独立于世外的,它永远有自己的价值。京剧就是有自己价值的经典。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年轻的朋友们进入京剧的世界。进剧场是观赏京剧的最好方式,很多戏迷朋友告诉我,薛湘灵好像是在看着他(她)唱,自己也被带进戏里了”。
                
        在多年的演出交流中,她看到北京的京剧推广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范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曾多次呼吁“京剧进校园”。在他看来,京剧是国粹,宣传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教育年轻一代很好的“教科书”。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地方初级中学京剧选修教科书《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各中小学也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走进校园,每周每个班级开设一堂京剧课程,为学生讲授京剧知识和简单的表演技巧,学生们学习古典礼仪,模仿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并现场学唱;在学期末,学校挑选各个班级中优秀的表演剧目,组织汇报演出,展示学习成果。

        延伸

        云南京剧历史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云南曾与陕西、武汉、上海和北京并称为中国的五大京剧重镇,历经发展后,云南省京剧院跻身全国11个重点京剧院团之列。1960年,云南省京剧院成立,首任院长刘奎官与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7位著名京剧表演家被誉为京剧界的“八骏马”,这个时期的云南京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战洪州》《盗库银》《铁弓缘》《多沙阿波》《黛诺》《娜蒂秀》等一批优秀剧目。云南京剧界出现了张树勇、周明义、王玉柱、董汝南等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在这个时期扎根云南,同时,“黑牡丹”于素秋、老生泰斗马连良也都到过昆明短期演出,剧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局面时常发生。

        演员蒲雪晴
                
        云南省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云南戏剧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宗程派青衣,2016年正式拜入京剧程派名家迟小秋门下,此前,她于1999年参加全国“四小程旦”评选,获得了“程派新秀”的称号。2001年获得全国第五届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之后,十余年间,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提醒

        文明观演尊重国粹
              
        在连续3天的展演中,云南省京剧院的演员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巧征服了观众,送上了精彩的表演。观众们有序观看,对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场秩序井然,气氛良好,然而观众席内仍然出现不文明行为:《铁弓缘》表演刚开始,场内有迟到的观众边寻找座位边大声喧哗,分散了观众和演员的注意力;演出过程中,几位观众大声交谈,并使用手机扬声器收发语音消息。文明观演是对国粹京剧的尊重,也是对演员以及其他观众的尊重,在演出中保持安静,结束后对演员致谢,才是观看京剧的正确方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