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专家研讨风雷京剧团话剧演出
国粹京剧   2018-06-29 11:28:07 作者: 饶翔 来源:光明网 文字大小:[][][]

    专家研讨风雷京剧团话剧演出:话剧民族化的新尝试

        5月31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文联研究部、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剧本》杂志承办的“话剧民族化的新尝试——风雷京剧团的话剧演出座谈会”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京地区戏剧创作的宝贵经验,推动话剧艺术的民族化表达,促进产生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剧佳作。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国家话剧院著名话剧演员李法曾、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杨建英、北京市文化局演出艺术处副处长刘元霞、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西城区文联副主席许立仁、西城区文委副主任徐晓辉、《作家文摘》报原常务副总编刘进元、导演兼编剧及制作人程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庆梅、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北京风雷京剧团青年导演松天硕等专家参会。北京市文联副巡视员、副秘书长苏社钦参加会议并讲话。

        北京风雷京剧团历史悠久,培养了众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著名京剧演员,创作并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改革开放以来,剧团大胆改革,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近年来,剧团创造了“京剧+”的模式,把京剧和话剧元素跨界融合,创排了“北京故事”京剧题材的话剧《网子》《缂丝箭衣》等,以新颖的内容和京剧演员的精湛表演,赢得观众好评,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新时代话剧艺术的民族化表达作出了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会上,专家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研讨。蓝天野认为,从《秋海棠》《风雪夜归人》《名优之死》,京剧题材的话剧已经有了历史的积累。风雷京剧团的《网子》和《缂丝箭衣》,讲述了外行人难以了解的京剧行当里的故事,充满了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戏由心发”。北京人艺的民族化剧作和风雷京剧团的剧作在艺术上各有特色,这说明话剧民族化的发展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应鼓励多方面尝试。今后风雷京剧团要保持创作、演出京剧题材话剧的优势,创作更多扎根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话剧佳作。

        梧桐认为,风雷京剧团话剧创作的成功带来的启示,就是“不忘初心”,在创作表演能力上下功夫,在艺术本体上用心打磨。程辉认为,《网子》《缂丝箭衣》的成功,源于主创对京剧行当的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同时作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理解和感受。李法曾认为,戏剧最核心的,是要展示人物关系,展现人情人性;在这方面,不同形式的戏剧艺术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杨乾武认为,话剧民族化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自觉和自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民族化”就意味着要创作属于当代中国人的戏剧,这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扩大视野、开拓题材,戏剧界也要有更强的理论自觉,用更多的理论建设来引导创作。陶庆梅认为,应将话剧舞台实践的经验充分总结吸收,“反哺”戏曲表演,以更大的文化自信推动戏曲发展;在话剧创作方面,应吸收传统戏曲更为自由的叙述方式,以更加开放的艺术形式,表达当代人的真实感受;在实践基础上,各种戏剧新诗要合力加强理论建设,尝试建立一种属于东方的戏剧创作、表演理论,介绍到全世界。

        杨建英对风雷京剧团表示高度赞扬,她认为,风雷京剧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话剧民族化的积极尝试者,团长松岩是一个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京剧人坚守的毅力与创新的勇气。苏社钦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民族传统文化想要在当代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依靠开拓创新;任何创新不要离开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要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要能打动人心;同时,要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没有好的文艺评论生态,文艺创作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当今新时代,广大首都戏剧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有意识地将话剧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通戏曲和话剧的隔离,立足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吸收近年来舞台实践的成功经验,扩大视野、打开思路、继续努力,在未来进行更多高质量的创新,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话剧的民族化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更好地满足首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生产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体现中国美学精神、具有突出的北京地方特色的戏剧精品,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此次研讨会是市文联“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二场。今年,市文联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总结40年来北京文艺各领域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下北京地区文艺新形势新任务展望未来,开展更多理论研讨活动,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团结和引导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新时代首都文艺发展建设凝心聚力,为打造新时代首都文艺高峰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