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戏以曲兴”发言摘要
国粹京剧   2019-01-24 09:55:27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戏以曲兴—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成就研讨会”发言摘要 

 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剧协《贺信》

        尊敬的朱绍玉先生:

        欣闻“好戏连台——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创作作品剧目展演”于昨日圆满结束,中国剧协对此次剧目展演取得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表示热烈祝贺!

        朱绍玉先生是我国著名戏曲音乐家,从1975年创作第一部京剧作品开始,至今已经走过40余年的艺术创作道路,共创作出175部戏曲音乐作品。其中许多作品不仅是朱绍玉先生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京剧音乐、戏曲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主办方之一,今天隆重召开的“戏以曲兴——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成就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的戏曲音乐理论家、表演艺术家、戏曲作曲家,藉此会议对朱绍玉先生的戏曲音乐创作经验展开研讨,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总结,同时放眼当前戏曲音乐创作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戏曲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展望。

        预祝“戏以曲兴——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成就研讨会”圆满成功!

        中国戏剧家协会

        2018年12月1日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朱绍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音乐家,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硕士生导师。他从艺60年、创作170多部戏曲作品,就在昨天,“好戏连台——著名戏曲作曲家朱绍玉创作作品展演”在长安大剧院落下帷幕,五出由朱绍玉担当作曲、北京京剧院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剧目依次亮相舞台,引起了观众热烈的反响。特别是最后一场《朱绍玉创作作品演唱会》,可谓是名家荟萃,演唱了朱绍玉创作的众多京剧佳作,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戏曲戏曲,一个“曲”字说明音乐在戏曲中的位置和作用。音乐是戏曲的灵魂,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出戏,无论有多好的立意、人物、结构、语言,立在舞台上时,都要在音乐中展现;而情感、韵味、风格、流派等戏曲艺术深层的表现要素,更是要建构在音乐的表达之上才能完成。过去讲“听戏”,离开音乐故事就不能推进;音乐上模糊,人物就缺少性格,没有灵魂。音乐能体现出戏曲最丰富的历史传统,能够辉映出最耀眼的时代光芒,最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当今的戏曲音乐创作领域,朱绍玉先生称得上有影响力的领军艺术家。青年时期他生活在西北地区,后来他到西南、华北等地学习采风积累,他的艺术生涯里沉淀着民间音乐精华,不同的作品中每每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他努力追求每出戏都要不同的风格特征,创作中不断突破自己,有评论家评论他的作品“似新还旧、似旧实新、平和亲近、朗朗上口”,应该说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马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

        朱绍玉先生创作作品剧目展演的几场戏和演唱会我都看了,感觉他的作品很好听也很好看,任何艺术要流传,首先就要好听、好看。

        朱绍玉先生在创作中注重继承和发展,他广泛收集民族音乐中许多有益于戏曲发展创新的素材,与戏曲融为一体。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努力让年轻人能够喜欢。戏以曲传,很多时候观众不一定能记住戏,但是戏里有一个曲子或者一个片段是能够被观众记住的。这几年北京京剧院出了不少好戏,与朱老师的作曲有很大关系。这次京剧院为朱老师做创作作品剧目展演,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个阶段,希望朱老师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下一代的戏曲作曲人才上,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再有就是希望朱老师继续挖掘创作潜能,充分利用年龄、阅历、经验等优势,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精品力作。也希望京剧院继续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在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宣传力度上,给朱老师更好的支持。

    李恩杰( 北京京剧院院长):

        朱绍玉老师是北京京剧院旗帜性的人物,是剧院的荣誉,在创作方面是非常有影响的。朱绍玉老师不是从一出道就搞艺术创作的,他是先当演员,后来当团长,最后才走上了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他创作大戏的时间有40多年,我想算笔账:40年,170多部,每年平均4部戏。这对于作曲家,对于京剧作曲这样有难度的创作,是多大的工作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老师5场演出的票,早早就卖完了,这在戏曲演出中是不太多见的。这次展演活动不拿政府一分钱,都是商业演出,再争取一些赞助。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支持是来自观众的,这非常重要。为什么能得到观众如此强大的支持?我觉得这和整个戏曲界、剧院以及以朱绍玉老师为代表的主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分不开的,这是根本。

        京剧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我们每次组织创作时,都面临特别艰难的选择:是遵循传统,还是突破传统?是让老观众喜欢,还是让新观众喜欢?最终我们的追求是既让老观众能接受,又想办法让新观众喜欢。我们这么多年坚持了这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是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一种体现?从现实反馈来看,来看戏的不仅有老观众,新观众也越来越多。昨天演唱会上演唱的唱段全部都是这几年新创作的,很多观众跟看新戏一样兴奋。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和朱老师坚持每出戏必有创新,坚持似旧还新的创作方向是分不开的,也说明我们应该坚持这个方向。我觉得这种方向还要和市场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有人说现在京剧没人看是因为票价太高造成的,我认为是这些年我们在戏曲的发展上、在舞台的综合呈现上落后了,是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造成的。

        市场是衡量剧团好坏的其中一把尺子。朱绍玉老师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衡量出来的,如果没有市场价值,你也很难很硬气地说它好。我们说作品要能流传得下去,就必须通过演、多演,一直演到观众耳熟能详,就留下来了。这样,从作家到舞台到观众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朱绍玉(著名戏曲音乐家):

        我是1959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就唱戏。后来嗓子倒仓了,又学武戏,跟头也翻了不少。后来乐队缺人,我就学三弦。“样板戏”时期应急学大提琴。我练功比一般人能吃苦,很快就可以上场了。后来搞创作,觉得学的这些东西没白费,都能在舞台上有感觉。再后来到云南艺术学院学习作曲,3年多的时间,我既学西洋作曲法,也学民族,收获很大。回来本来在歌舞团搞作曲,但很多人说:戏曲作曲没人,你还得回来。

        在青海将近30年,福建将近10年,1997年正式到北京。这些年通过自己不断琢磨,对戏曲音乐尝试创作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四平调二六】【四平调流水】【四平调快板】以及【高拨子慢板】【梆子急板】等,这是京剧历史上没有的新板式,实验出来还比较成功,观众还是很认可的。

        每做一个戏,根据不同的剧本、不同的题材,音乐的革新量有多大,是20%还是30%,比例是非常关键的。咱们经常讲:一个戏要旧里有新,要有传统又有新意,这要非常谨慎地处理。什么叫旧,什么叫新?在新编的剧目上把传统的东西运用得非常得当,就叫新;运用得不得当,就叫怪;有意去追新,也是怪。对传统的东西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哪些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同时,留下的精华必须合理运用,尽量不要把它搞得很怪。

        通过这些年的创作经验我总结:必须要把握住本剧种的一些唱腔的本体。听不出来哪个剧种不行。

    包澄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朱绍玉老师的作曲,一直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剧种的基础不变,这在戏曲音乐的创作当中,是很重要的。

        戏曲作曲最重要的有三条,即坚持剧种的、人物的、角色的底线。唱腔一定是具体人物的歌唱,跟人物的身份非常贴切,必须是演员最光彩、最完美的声音的展现。朱绍玉先生的经历和创作本身,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他所负担的远远要比过去老一辈的作曲家重得多。

        戏曲艺术最后是由演员和琴师、鼓师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的。我觉得作曲家需要与演员和琴师合作,产生出来的作品才能让演员觉得舒服,可以充分发挥激情的歌唱,这才是最好的作曲。

    汪人元(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朱绍玉以170余部作品的艰苦耕耘和骄人成绩,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戏曲音乐创作努力走出“文革”中“样板戏”的模式,追求更为多样化发展的一位杰出代表。

        对他的创作,我重点说它的“顺”。这是戏曲音乐创作的至高境界,包括丰富的内容和层次:一是符合听觉习惯。朱绍玉在创新的同时遵循传统京剧的规律,让观众不仅获得新鲜感、兴奋感,更能在亲切感里满足听觉习惯带来的心理期待。二是符合戏剧情感。好的唱腔只有准确地表现出此时此地此人的情感,观众心里才会有顺的感觉。他一生泡在戏剧里,他懂戏,有丰厚的人生阅历;他懂人,他的音乐修养深厚,表现手段丰富;他懂音乐,所以成就了他对戏剧情感表达的准确与深刻。三是符合音乐逻辑。音乐固然有着自己的逻辑,全面渗透反映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同时也反映于音乐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那深刻而内在的关系中。戏曲音乐亦有独特的逻辑——程式性。他的创作总是在继承和创新融为一体的追求中,当打破了音乐程式的原有结构之后,新作品能够找到自身在结构上那种必要的严谨逻辑,从而让观众感觉到顺。四是符合表演艺术规律。他的创作,心中有戏剧、有舞台、有主创团队各方合作者,特别是追求与演员的默契配合,让表演既塑造角色,也展示演员个人魅力。

        其次,他的作品在新老结合的处理和追求独立审美价值等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安志强(《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戏曲音乐有作曲,历史并不长,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样板戏”形成了一个音乐机制,就是创作任何戏,首先得考虑音乐布局,主要唱腔在哪,其他唱腔在哪。从“样板戏”开始形成了作曲做出来后,演员跟着唱。演员也参与,但是作曲家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之后,戏曲作曲成为必须,但是好的作曲不多。朱绍玉应该说是代表人物,170多部戏,而且不止京剧,地方戏他也创作。

        朱绍玉的唱腔无论做得怎样有新意,没有演员的生动体现也是难以奏效的。我希望朱绍玉以后挑剔一些,往精去做,首先挑剧本,其次,演员真得有灵气。必须剧本好、演员好,还有乐队好,哪点都不能缺。

    张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下鲁城》是朱绍玉先生对传统京剧创作模式的一次礼赞和致敬,或者说回归,蕴含着变与不变的美学追求,即处处有来历,处处有不同。

        作为最主要的角色,刘邦的形象确立主要有三段。三段唱套用了老的模式,但唱出了新的意境。三段“不变应万变”的唱段,完成了刘邦多面性形象的树立。

        刘邦和项伯的几个主要唱段,都是不变为主、少变为辅。变化也有,主要是板式结构模式的变化,使得京剧传统韵味十足,奠定了全剧的风格样式。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

        朱老师的经历很丰富,他当过演员、做过乐队,这些都是他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戏曲作曲的营养。朱老师的作品中有为艺术的艺术,有为情怀的艺术。有时候一个剧本不尽如人意,他也会接受为之作曲,因为他觉得这个剧团需要支持。当然,艺术作品还是要盯着好剧本和好角,比如《党的女儿》,里面有很传统的耳熟能详的唱腔,也有很时尚亦歌亦京的《小小杜鹃花》,让一部红色题材的作品有了新容颜。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文化积淀与情怀关系很大,最后拼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之外的东西,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朱老师的作品一戏一格,个个精彩。有人说,朱老师是得奖专业户,并且经过他的手获梅花奖的京剧演员也很多。一个戏通过好的声腔,能把一个演员推出来,让演员在唱你的曲子当中成长、成熟,是最大的善事。同时,朱老师的唱腔可以离“剧”而独立存在,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很厉害的。所以朱老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京剧之宝、戏曲之宝。

    王蓉蓉(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

        我主演的《党的女儿》等10出新剧目,都是朱老师唱腔作曲。有人说,我和朱老师是20多年的黄金搭档,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对朱老师创作的特色有三点体会。一是他总能够将剧中人物所在地方的民间音乐元素与京剧音乐巧妙融合起来,既有歌唱性、旋律性,又是京剧的唱腔,就像京剧这棵大树上长出的新芽,这是朱老师独特的功力。二是他的新戏唱腔创作是有传统唱腔和流派演唱特色根基的。他特别重视针对主演的演唱特点创作唱腔,照顾观众的耳音,既“老”又“新”。三是他的作品在乐队编制上,是在京剧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民乐,能起到大乐队的效果。这一个特点,对于我们的新剧目演出推广,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太重要了。

    海震(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演员、演奏员的经历使朱老师非常了解京剧演唱及伴奏的特点,艺术实践和学习西方作曲理论的经历又使他具有了将京剧音乐传统和西方作曲理论相结合的条件,这一经历和知识结构在京剧作曲中是独一无二的。丰富的艺术经历和自学、进修的研习过程,形成了朱老师京剧作曲的扎实基础。

        戏曲作曲常常都是急活,但朱老师把急活都做得很好,这靠的是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有的同行可能对朱老师一年好几部大戏小戏不理解,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使命感。同时朱老师也乐在其中,全身心投入,而且不断挑战自我,这是很难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朱飞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

        对照历史上有成就的戏曲音乐家的来历,我们看绍玉先生的从艺之路。少年时代是老生演员,青年时代改行拉琴,然后去艺术学院读作曲系。可知他拥有了成为优秀戏曲音乐家的全部条件。简言之,他的音乐成就是他的经历合成的,这在他的作品中时有体现,如《宋家姐妹》中的【反二黄高拨子】,如果没有琴师的经历,就不会有如此巧妙的嫁接;再如《武则天》中,由青衣来演唱“娃娃调”,这种革新与他是演员出身不无关系。

        绍玉先生是个成功的例子,将来戏曲音乐家的培养还得循此路径。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朱老师的音乐创作善于借用外来音乐元素以丰富和拓展京剧的音乐语汇,在传统的唱腔中给观众出其不意的惊喜,同时注重发挥乐队的独立表现功能,体现了器乐作曲的技术和表达水平。他的作品整体性和结构性非常强,唱腔优美又流畅大气。

    齐欢(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朱绍玉先生与我的师生缘,源于2004年我考取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后,我开始追随先生学习。关于先生的创作,我认为是:写好戏曲唱腔是戏曲音乐创作的根基;灵活运用各种乐队编制及演唱形式使戏曲音乐创作多样化;善用中国民间音乐成为先生的创作特色;丰富的舞台实践造就了戏曲音乐创作奇才。

    李晓天(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我认为朱绍玉老师的京剧音乐创作有如下突出特征:矢志不渝的追求、 笔耕不辍的创作、  非凡卓著的成就。那么,如何看待他京剧音乐创作的价值呢?我认为朱老师的京剧音乐创作具有较高的音乐史学价值、音乐美学价值和文化学价值。朱老师固守本体,既固守又有新的创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他的京剧音乐创作贯通古今、融合中西,创造了众多独特的形式,充分展示了京剧音乐的异彩纷呈;他60年的京剧音乐创作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文化演进,见证了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发展与进步。

    王天赐(北方昆曲剧院青年作曲):

        我总结了朱老师创作的四个特点: 善用传统、一曲贯穿、海纳百川、出奇制胜。朱老师有很多奇思妙想,在很多剧目中都能看出他的智慧。比如京剧《潘金莲》,是京剧与西洋歌剧的结合体;京藏剧《文成公主》,是京剧藏剧的结合体。包括京剧《宰相刘罗锅》最后那个用京胡伴奏的英文歌曲《生日快乐》等。

    赵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朱老师戏曲音乐创作具有凝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新旧交融、百戏百色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在他通过诸多艺术表现手段塑造了多元的听觉体验。

        一、民族乐器艺术特色的匠心表达。不仅充分发挥单个乐器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剧情方面的优长,而且也通过交响化的技法让文武场的音色和音效与戏剧的发展配合得相得益彰。二、主题曲和过场音乐画龙点睛。其“一曲贯穿全剧”的音乐手法在作品中起到了提点戏剧主题的重要作用,也强化了观众对音乐的记忆。在每一个场次衔接处,或是民族乐器的独奏,或是乐队的合奏,使得整部戏演出中,音乐不缺席。三、多种唱腔和声腔同台并置。除了传统的独唱或对唱外,还借鉴了歌剧演唱中的重唱及合唱等,听觉效果新意频现。四、演员个人艺术特色得以凸显。朱绍玉老师因人创腔,同时又保留传统艺术风格,使每个人物都“旧中有新”屹立在舞台上。五、民族音乐的多彩呈现。朱老师对中国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积累,同时加以京剧化创作,使得初听是地方风味,再听则是京剧无疑。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