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复兴京剧的当务之急,谈京剧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国粹京剧   2020-10-18 10:47:50 作者: 能力不及野心 来源:快资讯 文字大小:[][][]

    复兴京剧的当务之急,谈京剧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国粹,曾经盛极一时的字眼,却在近20年社会飞速发展中被悄悄挤进了博物馆,成了一种既高级又落伍的尴尬存在,京剧就是其中的代表。

        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老人们坐在堂子里或电视前听上一出四十分钟的大戏,闲来无事哼上两句耳熟能详的调子,出名的京剧名角出场时喊一声“老板”,那时的京剧真是鼎盛的民间国粹。

        但现在,京剧没几个人听、没一个人感兴趣了,堪比夕阳,渐近黄花。戏曲界着急、文化局着急、国家着急,推出了不少复兴京剧的政策,但效果寥寥,这要从对京剧的定位说起,真想拯救这门艺术,要把京剧融进当下这个大时代里。

       京剧现状之惨淡,行家愁云惨淡,外行无知无觉

        “你听过京剧吗?”把这句话拿到街上去询问,所有人都会回答听过。但“你听京剧吗?”拿这句到街上询问,100个人里有98个半都摇头。

        说起京剧,人们的态度是欣赏和推崇的,都知道是一门国粹,一种戏曲艺术,有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和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甚至很多人都能提起几出大戏的名字,或者搬出《霸王别姬》、《老九门》之类的影视剧桥段来。

        但对于京剧本身,人们并不那么了解,也不那么感兴趣。

        能买票进场听戏、津津乐道起某个桥段、某个演员的精妙演绎的,都是些老人了,青年人的世界,几乎没有京剧的市场,对于京剧的传承,他们会出于热心跟着喊一喊,但对于京剧现状之惨淡、传承之艰难,大都无知无觉,不痛不痒。

        京剧界曾比当下的演艺圈更火爆,是个出“角儿”的行当,不管是指望着崭露头角还是单纯热爱京剧那些华丽精巧的技艺,曾经投身京剧的人是有的。几年、十几年的精力投进去,尊师重道学出来,算是给京剧行业添砖加瓦。

        演员站在舞台中央或者角落,迎接观众的掌声,受一点尊重,赚一点养家糊口钱。而现在,京剧的舞台没了。火爆的歌手演唱会,略显凄清的歌舞剧,小场的相声、小品、脱口秀……

        什么都比京剧火,京剧已经排不上号了,只能在一些专门攒的戏曲局、京剧专场上露露脸,连春晚这样的预留席和排演安排都在变少、变乱、变无足轻重,京剧演员的困境可想而知,行家名角都坚持得很难,甘心辛苦练十几年无所成就的年轻人自然也越来越少。

        京剧,已经变成了一种精致、上层的极小众文化,仅供一些虔诚爱好者和年长的高端人士们品鉴、赏玩。京剧的未来,一片黯淡。

        京剧为什么不那么受欢迎了?

        其实不那么受欢迎了的不止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在渐渐陨落的路上。从书法、古画到国学、戏剧,甚至刺绣、木工,都在走下坡路。

        这些存在了几千年,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艺术美感仍在,文化仍在,意蕴仍在,只是它们太老了,老到跟当下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一味重复着人们不那么懂、也不那么热衷的东西,像另一个世界的天外来客,惊奇一瞬间过后索然无味。

        也因为它们太慢了,慢到像在这个加速运行的社会里按了4倍、8倍的慢放健,自顾自演着,与周围忙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只有能把自己调到跟它们同速的人才能欣赏其中的妙处和精髓,而对于忙于活着的人,它们只是一种陈旧的、精致的、多余的、难以走近的摆设。

        京剧的尴尬,是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快餐时代脱节造成的。

        内因来看,京剧固步自封。相较于当下绞尽脑汁博人眼球、变着法儿赚流量、洗脑式轰炸的新媒体、新戏剧方式,京剧无疑是老古董中的老古董,丝毫未有与时俱进的迹象,年年唱着老调,魅力值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已经被多变的新文化甩得太远太远了。

        连知道挣扎的卫视黄金档联播电视剧都在默默被淘汰中,一成不变的京剧还想天长地久吗?其生命力注定连变着花样的脸谱图案都不如。

        外因来看,京剧的观众没了。现在,整个社会分工明确,人人忙于高效工作,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为谋一个住处、养活一个家庭夜以继日,995、996工作制随处可见。

        这种环境里,人像一只陀螺,被整个社会的节奏抽着飞速旋转,单单活着都要用尽全力了。找个堂子听一出慢戏,坐在电视机前点开戏剧频道,这对于娱乐生活匮乏的老一代人是一种享受。

        但对于思维和身心都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新人来说,不再是打发业余时间的好选择,远不如躺平放空、做做家务、刷快节奏视频和不需过脑的肥皂剧、跟朋友一起花天酒地来得舒服、畅快。

        京剧不受欢迎了,是时代的错,是人的错,是京剧自己的错。想改变现状,光靠教育部出政策鼓励大学招生推广没有用,须得有更顺应时代的方法。

        关于拯救京剧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头疼医脚,前后不搭的政策不可行。观众不感兴趣,说明京剧本身失去了魅力,不改变京剧,一味生硬推广会适得其反。

        学校对于教育部的政策反映冷淡就可以看出,以现在的京剧界现状,连学校的不感兴趣,即便真的扩招了学员,未来发展和就业也是问题。而“无用”的名声在社会上传开后,只会加大后续招生难度,对于长期京剧传承弊大于利。

        顺应当下社会做改变才是正道。京剧的两弊病,一在老,一在慢,创新性极其有限,没有融入现代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且诞生了一些顺应当时文化的京剧作品,当下如此繁华的环境,京剧竟然完全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代表性新作,这是京剧界的集体失声。

        第二,也许有人说,传统文化就要保留传统的味道,但艺术是千变万化的,既需要保留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倚老卖老,不肯创新。如果京剧界能推出一些短小精湛、趣味文化兼具的短剧目、短视频推上网络平台,未见的不能在年轻人中间火起来。

        第三,戏剧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需要变。曾经的梨园是一条藤,但现在所有的演出都需要专业的商业模式运作,过度炒作令人生厌,但适度推广、引流、宣发是必要的,尤其在需要与各种新媒体抢生意的当下,不找到更主动活跃的经营方式,只会渐渐被人遗忘。

        对于戏剧创新需要突破性,组织新人、老人坐在一起编新剧、谈改革是必要的,毕竟当下的时代,没有改革与创新什么都难以长命。

        关于戏剧传承,普遍的意见都是转向专业化培养,改变传统拜师模式,像戏剧和舞蹈一样在大学设专业,资历高深的进学校任教,培养专业人才。

        京剧之变,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关乎未来的兴衰之道,不可畏缩不前,不可莽撞乱改。从根源出发,解决头尾问题,过程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京剧不妙吗?当然不是。那么世人不爱,就是表现形式出了问题,与观众的链接出了问题。在年轻人钟情传统文化、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当下,京剧的复兴不是不可实现,也许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是没有找对方向。

        卡通古画可以大火、汉服可以重回市井、古风歌曲可以长红、木工爷爷可以火到海外,那么璀璨的京剧为什么不可以再创巅峰?作为观众,我们也在期待京剧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给我们展现丰富华丽的文化,让我们去爱上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