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院团偏好“评奖戏” 观众却爱“吃饭戏”
国粹京剧   2012-06-24 15:24:02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文字大小:[][][]

老戏演出市场火

  从逸夫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节目安排来看,除了包场之外的百余场演出中,传统老戏占了80%,一些经典老戏更是反复出现多次。新编戏在逸夫舞台上半年的“份额”中仅占到20%左右,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好戏大家看”公益场或其他政府资助项目的演出,真正纯商演的新编戏数量有限。对此,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坦言,票房主要还是得靠经典老戏,这是“吃饭戏”,有些经典老戏一年中会在逸夫舞台演出近十次。

新戏编排为得奖

  新编戏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请名编剧、名导演不惜重金,服装、舞美比起传统戏来也明显要考究得多。为什么这样辛辛苦苦排出来的戏却往往不被演出市场认可呢?这恐怕与院团的创作初衷有关。现在很多新编戏被直截了当地称为“评奖戏”。翁思再表示,现在的戏曲创作是“一奖遮百丑”,院团不是向市场要钱,而是向政府要钱。虽然很多院团在接受采访时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从其运作的“轨迹”却可以看出不少端倪——主创团队的选择重名气而不在意其是否熟悉本剧种,创排早期介入的往往只有专家学者而无演出营销部门,参加论证、座谈的专家多为各奖项的评委而非本剧种的内行……既然戏不是为观众排的,那观众不买账也就顺理成章了。

顾此失彼叫座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新编戏是希望“既叫好又叫座”的,只不过从历次评奖的结果来看,专家的眼光和观众的喜好之间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因而在新编戏创作中院团和主创人员难免“顾此失彼”。虽然身为京剧《大唐贵妃》的编剧,沪上京剧学者翁思再却认为戏曲的审美主要是看角儿、看技术,看内容是次要的,所以要解放演员的创造力。的确,那些久演不衰的经典老戏未必都有一个很出色的故事,而一些即便故事不错、思想深刻的新戏,若没有“技术”支撑也难以久演不衰。某些新编戏虽然同样有角儿,却往往缺少“技术”含量,注重的是剧本的思想内涵、导演的舞台呈现,创作中演员的作用有限,个人特长、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演员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在主观上也渐渐把“技术”放到了不重要的地位。记者在采访中就常常遇到戏曲演员热衷于谈如何挖掘角色的内心,对于表演技巧、唱腔设计等却很少提及,甚至干脆视传统的程式为束缚,一心想挣脱之。创作人员摸不到观众的审美“脉膊”,想要叫座自然就难了。

  新编戏中也并非没有能在市场上站得住的戏,只不过这样的戏往往难以讨得一些专家的欢心,与评奖无缘。而在如今戏曲演出市场依然不景气的情况下,靠得奖向有关部门拿钱比靠演出向市场“要”钱来得容易得多。面对这种现状,院团对于排“吃饭戏”的热情不高也就可以想见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