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青京赛”启示
国粹京剧   2012-12-15 11:35:56 作者:刘连群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大小:[][][]

        作为一项传统艺术电视大赛,“青京赛”连续兴办25年,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减,在艺术多元竞争激烈、娱乐取向瞬息多变的今天,绝非偶然。其原因可用两句话大致概括:应需而生,顺势而进。

        “青京赛”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京剧赛事,从1987年开始兴办,曾冠以青年、中青年和“梅兰芳金奖”等名称,自2005年(五届)起定位于青年,统称“青京赛”,每4年一次,到今年已然七届,前后达25个春秋。25年来,一批又一批京剧新人在大赛中崭露头角,登台较量,亮相于荧屏,当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绝大多数中青年知名演员,都在这一赛场展示过风采,此次历届获奖者展演,前几届选手已是五旬上下甚至年届花甲的名家,而近届的“赛友”最年轻的不到20岁,应属两代同台,由此可说,青京赛伴随了两代京剧人的成长历程。

        一项传统艺术的电视大赛连续兴办25年,而且凝聚力和影响不减,在艺术多元竞争激烈、娱乐取向瞬息万变的今天,实属不易,也绝非偶然。其原因或许可用两句话大致概括:应需而生,顺势而进。

        应需而生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十年浩劫中遭受重创的京剧艺术,历经了恢复传统戏演出的短暂复苏,演员队伍青黄不接,演出水平下滑,观众数量缩减,随之传出“危机”之声,其中演员问题首当其冲,因为京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如果缺乏充足的、优秀的表演人才,传承和繁荣就会落空。而当时的青年京剧演员,由于市场不景气,勤学苦练却得不到多少演出实践机会,再加上通俗、流行文化的冲击,更觉前景迷茫。就在此时,国家电视媒体介入了,京剧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电视比赛的形式出现了。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当时带给人们的新鲜和兴奋感,不仅青年演员跃跃欲试,而且适逢电视机国内开始普及,一时形成了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对着荧屏看大戏的景象,冷落的京剧似乎又“热”了起来。

        不过,电视大赛作为戏曲艺术与电视联姻的新生事物,初期在圈内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争议,最为集中的是比赛限时,每个选手规定15分钟(后扩充到20分钟),戏剧要表现完整的内容和人物,不同于曲艺和歌舞,15分钟能够反映戏的全貌,看出一个演员的实际水平吗?会不会为了更多的展示自我,导致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堆积、炫耀技巧的倾向?这些疑虑自然不无道理,赛场确实一度出现过类似现象,甚至担任评委的资深艺术家、专家刚一接触电视比赛,也难免由于不适应而把握走偏。然而,限时又是不可避免的,电视播出时间有限,参赛选手动辄数百名,不可能每人演一出整戏。这应属于电视比赛与生俱来的局限,却并没有妨碍大赛红红火火地继续办下来,因为面临挑战的京剧不能也很难拒绝当代最具传播力的电视,剧种需要窗口,演员需要平台,观众需要在荧屏欣赏到比赛形式中的京剧,电视媒体也需要属于民族优秀文化的节目资源,几个方面共同的需要,构成了电视大赛得以持续的原动力。

        当然,像任何事物一样,有需要,还要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需要,才会长期保有生命力。新时期特别是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以来,国家倡导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加大了对京剧的扶植和支持力度,青京赛随之颇有不可不办、只能办好之势,于是顺势而进,在赛制、内容和方法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力求使之科学和完善起来。如限时带来的影响,除了适当延长比赛时间,把剧目的节选和编排,技巧运用的合理性也纳入了考评内容,评委对选手的表现越来越强调符合戏情戏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纯技巧化的倾向。为了较为全面地检验选手实力,增加了从复赛进入决赛必须更换剧目的规定。比赛内容曾经做过附加知识测试和才艺表演的尝试。第七届青京赛又打破历届只在决赛阶段直播的惯例,从复赛到决赛前后近40场比赛全部现场直播,不仅使观众尽早同步观看比赛,而且让更多的选手特别是来自内地和边远地区,因学习条件较差而实力偏弱难以进入决赛的选手,也得到了在央视直播中亮相的机会,对于选手是鼓励,对所在院团也是一种支持。在决赛阶段的打分环节,还增加了评委现场点评,面对面地肯定选手的优长,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既是对选手的及时点拨,又普及了京剧知识。尽管艺术上的评定见仁见智,正如有些网友所说,场内评委点评选手,场外观众也在点评评委的权威性和公平度,应该看到这种赛场内外的“互动”,对于京剧艺术回归大众是大有助益的。

        令人欣慰的是,赛事没有依赖过度包装,一些新的尝试属于“移步不变形”,没有偏离艺术本体的要求,没有因泛娱乐化削弱甚至取代专业性,这一点在时下显得尤为可贵。

        “青京赛”走过了25年,许多东西值得认真总结。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在逐渐成熟起来,大赛就是一次比赛,是人才培养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是青年演员艺术攀升途中的一次激励和助推。决定和影响人才成长、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无论是获得金奖、银奖还是铜奖,都不可能一奖定终身,过后还是要回到舞台上去真正取得观众的承认。对于比赛过程和结果,需要给予分外重视和关注的倒应是京剧界及相关部门,因为每届大赛实际上都是当时青年京剧人才态势的反映,包括成效、希望和问题,如连续几届都很突出的地区分布和行当、流派传承的不均衡,较为出色的人才大都集中在京、津、沪,某些行当、流派后继乏人,非常杰出的尖子人才还不多,而不久前举行的历届获奖者展演,固然花团锦簇,却也有不少行家认为,对于前辈大师、艺术家的高水平传承,仍是尚需重视的目标。这些如能作为参照,引起业界的认真研究和思考,或许才是电视大赛效果的最大化,才能充分发挥对京剧艺术传承和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