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太慢,所以年轻人不喜欢?
国粹京剧   2013-01-14 11:48:32 作者:黎鱼鱼 来源:千龙文化 文字大小:[][][]

  飘雪的冬日中午,遇到两拨人谈的却是同一个话题:中国戏曲。

  新入职的同事来自江苏扬州,午饭时,从各地春节年三十儿的团圆饭的菜谱聊到扬州地方戏——扬戏,问其“是否会唱”,答道“学那做什么”,谈到扬州也有昆曲一席之地,问其“对昆曲是否了解”,答道“没有那兴趣”。饭后街心公园遛弯时,见一五十多岁的男子旁若无人地拿着收音机跟着唱京剧,旁边的同事感慨万千,认为“京剧唱腔太慢、太拖沓了,年青人没法喜欢。”生活中,中国人对戏曲的疏离已经渐行渐远,中国戏曲的边缘化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知何时起,普通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独特的独生子女的社会架构,也使得在子女教育中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作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京剧(戏曲)原本是没有任何入门的门槛,上至王公下至走卒都可以喜好,都可以哼上几句,荒腔走板都不打紧,就像当下没有调门的人哼唱流行歌曲一样。

  事实上,在没有收音机没有走入中国之前,戏曲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最平常的消遣品,民国时,民众的追星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霸王别姬》、电视剧《大宅门》里都煞费笔墨地描绘了戏曲在民国期间的风靡程度。

  戏曲的败落原因很多,作为“国粹”,国人对戏曲的态度却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要么瞎搞,要么遗弃。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上,国人的选择都是身不由己,坊间的兴趣和爱好一直没有间断过,但公众教育的缺位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养分,(京剧)戏曲的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传承也就变得轻飘飘的,成为极其小众的文化范畴了。

  回答“京剧唱腔(节奏)太慢”的问题并不难。如果从昆曲开始了解京剧就更容易面对现代人“认为”的“戏曲节奏缓慢”的问题了。中国戏曲的曲牌和唱词构成了四功五法中“唱”的部分。按照曲牌给出的固定节奏——程式化的节奏,才符合剧情的设定。年轻观众忍受不了的部分是咿呀呀的拖音,而拖音也在程式化的范围内,如同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各种规定性动作一样,美就美在“规定范围内做得最好”,没有人怀疑平衡木项目是一个简单的体操项目,也没有人认为平衡木的动作比其他体操运动项目慢而产生嫌弃的心理,因为观众对平衡木项目本身以及“规定性动作的完成”都有足够的预知,而最具观赏性的恰恰是在预知的状态下,运动员的完成是否完美。京剧(戏曲)也之美也是相同的,认为“缓慢”的都是对京剧之美的“规定性”缺乏了解和认知,想当然地用自己近乎零的京剧(戏曲)知识去衡量一段唱段的好坏,无法欣赏成为一种必然。

  了解京剧(戏曲)的“规定性”也就了解了京剧(戏曲)之美的要诀。国民素质教育中,因为1960年代十大样板戏“替代”了中国丰富的戏曲资源,十年之久对中国人耳朵的摧残既毁掉了戏曲的传承和国民教育中的戏曲部分,也使得大学文科的毕业生对戏曲本身产生了“学那做什么”的鄙夷,潜台词是“普通人接触戏曲换不了钱,也无法对物质生活有益”。

  2011年7月23日晚,动车在温州追尾,上演了中国高铁发展中最惨烈的一次事故。其后,“慢下来”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共识,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进步的快速与京剧(戏曲)之“慢”在年青人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如果能够尝试真正去接触戏曲并且感受其中的文化节奏,文化会反哺中国经济、社会更多,不妨一试。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