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上海京剧院为己谋改进
国粹京剧   2011-06-27 11:48:34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大小:[][][]

  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近日又拿下中国戏曲学会大奖。自2004年创排至今,该剧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京剧艺术节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算得上将中国重要的戏剧奖项拿了个遍。

       近年来,上京新编剧目频出,《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成就了众所皆知的“上京现象”。一个又一个剧目接连获得“大满贯”,上海京剧院及戏曲界的专家学者依然看到新编剧目颇多值得改进之处。

源头:“变性”与报酬谁是问题

        总结《成败萧何》的成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用了16个字:以熟说生、推陈出新、吃透历史、整容变性。“在改编历史的问题上,许多人对于改的程度存有争议。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变性,而在于怎么变;以熟说生就必须推陈出新,否则就不如再演《萧何月下追韩信》。你必须出新,而出新却不做颠覆性的改变,是出不来的。 ”

        然而,在许多业内编剧看来,改编程度问题并非根本问题。“编京剧本子,起码要耗费半年心力,难度还高,税前稿酬不过四五万元;而现在有些音乐剧、舞台剧、景观剧,20天就能写完,净赚10万,影视剧的本子更不用说了。 ”一位资深编剧说。

        下半年,上海京剧院又将推新编历史剧《潘月樵》,作者依旧是编写《成败萧何》的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不仅是因为她的风格适合我们,现在创作戏曲本子的专业编剧确实不多。”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叹息。

途径:获奖与市场何为导向

        《成败萧何》研讨会上,江苏省剧协主席汪人元说:“一部作品成功与否,不是靠评奖、颁奖来证明的,主要看剧场里观众怎样反应,或者看我们演员在演戏时是否过瘾。 ”然而,事实却叫人尴尬,市场上大多数新编戏走的无非是两条路:不是在越来越多的得奖中被观众熟知,就是在没有获奖的尴尬中无缘与观众再见面。

        上海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中国戏剧近十年的发展,数量高度繁荣和质量高度低下,形式高度豪华和内容高度贫乏,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对比。 ”而坊间也一直有论断,认为现在戏曲院团爱做新戏,爱排大戏,就是为了到处“化缘”申请经费,很少考虑什么戏有市场。逸夫舞台工作人员则不以为然:“很多人都说新戏没观众,来的都是关系户;可是传统戏的观众也多不到哪儿,每周日下午场观众很少,有时候只有百来个人在台下,台上感觉蛮凄凉的。 ”

流传:表演与唱腔孰轻孰重

        不少人认为,新时期京剧发展对话剧的借鉴,强调对人性深层的开掘,却少了脍炙人口的唱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指出:“《成败萧何》还不能与《曹操与杨修》相提并论,就是因为萧何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有点为戏而戏。”而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叶长海则认为:“唱腔的设计方面,音乐与表演可以大笔烘托人物,那些不是最重要的唱段有时可以让出一点时间。 ”

        对于一直以来的新旧争议,上海京剧院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由于时代的改变,京剧的观众也在改变。传统的戏迷和票友关注的还是京剧的传统本体。对此,中国还有上万出传统老戏需要好好继承。一部分对京剧艺术本身并不十分在行的新观众,他们对剧本人文精神的关注远大于对唱腔的热爱。 “上海京剧院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当前的目标,是希望让新老观众各取所需。 ”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