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振兴几十年仍处于文化市场边缘
国粹京剧   2013-02-23 10:21:26 作者:吴江 来源:新闻晨报 文字大小:[][][]

        最近我无事在家对京剧观众情况做过一个粗略的分析,没有科学统计,只凭感觉得出三个百分之一的结论。一是对京剧“敬而不爱”者约有一亿多人。因为他们爱中国,所以对国粹京剧是敬而远之。二是对京剧又敬又爱,却不进剧场者约有一百万人左右。因为这些人虽然喜爱,或年老不便,或无经济力量买票看戏。三是对京剧或戏曲十分喜爱,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包括赠票和送戏上门),走进剧场看戏者约在十万人左右。有同仁说我过于乐观。不少朋友讲,京剧振兴虽经几十年,目前仍处于被文化市场边缘化的危险境域。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启动后,我似乎感觉到,这项工程或许有希望改变目前京剧“振而不兴”的尴尬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项工程尊重艺术规律,属于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方法。

        首先,经典需要文学整理。我有幸参加入选剧目文学整理工作的讨论。仅以上海京剧院《霸王别姬》为例,我就感觉路子正,方法对。黎中诚、王涌石二位先生对原作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后,整理出的剧本不仅没有伤及原作筋骨和神韵,而且把原作中的碎场子裁剪掉,把台词合理化,使原作最精彩的《别姬》一折得到升华,主题更突出,情节更感人。传统京剧好戏不少,但文学方面确实需要整理加工,否则好戏也难传承。

        其次,经典需要恢复优秀遗风。我所谓的恢复遗风,是指在排演中应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们那种用“纯粹的精神”对待艺术的传统。在国京排演《龙凤呈祥》时,我们看到了这种遗风的回归。众人称之为“五老”的李维康、耿其昌、寇春华(国京)、叶少兰(战友)、赵葆秀(北院)在排演中特别出色。内行一看便知“五老”从接了戏就开始认真做功课了,老话叫“默戏”。实际上“默”与不“默”戏是大不一样的。多年来不少“角儿”习惯“台上见”,“台上见”则必然是“一清,二混,三不见”,而难觅人物情感与表演技艺浑然一体的上品佳剧。这种遗风的回归实在可喜可贺。

        最后,经典需要仰仗同心志,共戮力。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没有赶任务的金牌令,而是尊重艺术规律,从认真恢复舞台剧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讲究而非将就。领导不仅积极支持,而且热心服务。各院团领导亲临一线,老中青艺术家不计排位、戏份全力参与。孔夫子在论语中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论述。我认为整日沉浸在抱怨往昔的无奈中,不如奋起按规律办事,同心戮力,从点滴做起。只要上下一心,以老前辈“纯粹的精神”,搞好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就必然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下最坚实的基础。京剧人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来者犹可追”的机遇,恐怕离“最危险的时刻”不远了。我认为,终究传统文化艺术有条件乘上现代传播头等舱的机会不是很多。愿同仁们珍惜为盼!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